下渡情結 ●(永安)洪順發


情緣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一見鍾情,終生銘記;二是匯聚,涓涓滴滴,日久生情。我對永安市燕西下渡村的情愫,歸屬於後者,層層累積,歷久彌深。

第一個情結源於詩友鄒邦旺。十幾年前,在一次詩會上認識他,他說平時練書法,把《毛澤東選集》一到四卷都抄過一遍。當時,我大為驚訝,表示敬佩。一個其貌不揚的退休老人,居然修煉成這等定力!他說,還想繼續練,就是沒有找到毛選第五卷。我告訴他,家裡正有此書,願意成人之美。互留通聯時,知道他家住下渡。下渡,給我留下第一個印象:那裡的人純樸,執著,有文化追求。

第二個情結是詩情畫意。也是十幾年前,我研究永安抗戰文化,專門收集了有關盧前的資料。“江南才子”盧前,從重慶來永安擔任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創作流傳久遠的著名歌曲《永安秋夜》,開頭一段是:

燕溪水,

緩緩流,

永安城外十分秋。

月如鉤,

鉤起心頭多少愁?

潮生又潮落,

下渡照孤舟。

國難當頭,多少人他鄉漂泊,無依無靠,如鉤弦月,冷冷清清,正對孤舟一葉。此情此景,在遊子眼中,愁情恨緒,豈止萬鬥千斛?冷月孤舟的詩情畫意,被才子準確捕捉並定格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上,成為絕唱。這就是下渡給我的第二個印象,依山傍水,風光如畫,詩意盎然。

第三個情結是鄒韜奮故里。十五年前,在研究航空先驅李寶焌時,得到文史專家安孝義先生支持,贈我一份李寶焌兄長李寶鏞的資料,資料中刊印他的科舉文章,首頁標明李寶鏞的授知師:“曉村鄒夫子印舒宇,前任永安縣知縣。”鄒舒宇是鄒韜奮祖父。但如果僅憑此據,不足以證明鄒韜奮出生於永安。

機緣有時候會相繼蒞臨。2005年,蘇教版八年級上期語文課本編錄鄒韜奮的一篇散文《我的母親》,排在第三單元“至愛親情”中,課下註解赫然寫著:“鄒韜奮(1895—1944),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出生於福建永安下渡。” 《我的母親》中有一段描述鄒家大院元宵燈會的情景,聯繫課文中提到的資料,鄒韜奮出生於永安下渡村,便確鑿無疑了。

第四個情結是工合故地。我研究永安抗戰文化,在梳理羊棗事件時,偶然發現被捕十六人中,四人與“工合”有關聯:連城“工合”的畢平非,永安“工合”的霍勁波、陳耀民兩人,另一個是曾在永安“工合”擔任領導的桂畹蘭。

“工合”是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簡稱,來源於二戰時期為保證供給而興起的生產合作運動,由《紅星照耀中國》作者美國記者斯諾和新西蘭友人艾黎倡議發起,1938年8月正式成立,國民政府撥款五百萬作為基金,在國統區和解放區都得到迅猛發展。1939年5月,永安成立工合事務所,最初開辦九個手工合作社,其中,雨具生產合作社和皮鞋生產合作社在下渡開辦,後來又有所發展,下渡成為永安工合的主要基地。時勢推波助瀾,當時福建省會在永安,下渡就成為福建工合甚至東南工合的主要基地。小小村莊,見證並參與抵禦日寇封鎖,發展生產的偉大運動,涓滴細浪,匯成時代洪流中絢麗的一朵。這片紅色的土地,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的貢獻。

第五個情結是常勝龍舟隊。6月7日,我應邀參加下渡村舉辦的端午系列活動,最奪人視聽的就是龍舟競渡。巍巍北塔巖下,燕江泱泱,兩葉修長的龍舟,粉墨登場,一聲哨響,鼓點咚咚,水花飛濺,龍舟奮進,引發兩岸此起彼伏的歡呼喝彩。讚歎之餘,瞭解到下渡龍舟隊歷史悠久,聲名遠播:1990年,三明市端午龍舟賽第二名;同年,莆田市媽祖杯龍舟賽冠軍;1992年,岳陽國際龍舟賽第五名;同年,北京全國龍舟賽第三名……

古老的北塔,清寂的雲巖寺,都值得看,都值得說,新的還有新農村建設,還有鄒韜奮研究會,更有規劃中的廣場和公園。在我的眼裡,姿色一天天豐美的下渡,在我的心中,文化一天天深厚的下渡,誰說不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