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7歲祖籍山東,57年前攜妻兒落戶晉南,靠手藝養活了三代人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袁寶珣,今年87歲了,57年前我三十歲的時候,經山東老鄉介紹,攜妻兒來到了山西垣曲,最初落腳在長直鄉澗地村,一家三口住在一孔土窯洞裡,專門給村裡以及周邊村民編竹籃竹筐為生,一年後又落戶到皋落餘家溝,靠竹編手藝養大4個兒女以及一家人,57年彈指一揮間,現在我已經四世同堂了。

我是山東菏澤人,家裡祖輩幾代都是農民,除了種地不會其他技能,自己兄弟姐妹們多,家庭負擔重,口糧不夠吃,為了活命,18歲那年經伯父介紹,投師一個河南匠人學會了竹編手藝,後來靠竹編這個絕活兒娶了媳婦成了家。我在澗溪生活了一年多,餘家溝村的幹部知道我會編竹器時,專門拎著菸酒邀請我到他們村裡落戶,並答應讓我管理村裡的竹林。就這樣我又帶著妻子和大兒子來到了這個偏僻的自然村莊,唯一讓我心動的就是山溝裡的這片竹林

我剛接手管護竹林時,面積只是一小片,經過這幾十年的科學栽種管護,現在面積擴大了好幾倍,而且品種也增加了不少,自己還從外地引進優良品種栽植在竹園裡,除了毛竹,現在還有黃金竹,剛竹和翠竹等品種,都是為了編織不同竹器而栽植的。


為了看竹園方便,我就在竹園裡蓋了個小土房,日夜守護在這裡。九十年代以前,在農村生活中幾乎都離不開竹子編織的器物,籮筐、蒸籠、涼蓆、竹篩等,都是生活中要用的傢俱,因為竹篾製品美觀輕巧、結實耐用,幾乎是每家每戶生活中的必備品,所以竹編匠人很吃香,是農村不可缺少的手藝人,和醫生一樣,很受人尊敬。我就在這裡管理著屬於村集體的一片竹林,另外還編竹器賣錢補貼家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地享受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我和老伴落戶餘家溝村後,生育了2個兒子和1個女兒,現在4個兒女都成家了,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沒有繼承竹編這一行,弟兄倆這些年靠養蜂賣蜂蜜創收,還在城裡買了房,小兒子回山東老家了,女兒出嫁在皋落村,兒女們都很孝順。把他們拉扯大,結婚成了家,全都是靠這竹編手藝。

在餘家溝,我除了種幾畝地外,就是編竹器,這個手藝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是一個辛苦的活兒,編織前,首先得劈篾備料,做成一件竹器一般都得經過剖絲 、切絲 、刮削 、磨光 、編結等過程,對於竹編篾匠來說,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就是基本功,樣樣功夫都得練得紮實,什麼樣的蔑絲編就什麼樣的竹器。


製作不同的竹器需要不同規格的竹篾才對,按照竹篾的薄厚、粗細分類,備好竹篾材料,以便在編織過程中使用不同的竹篾,編織成不同規格的竹器。器物在不同部位使用的竹篾規格也不同,器物的寬、窄、疏、密等部位不僅要編織出美感外,關鍵要有使用價值還不顯得笨重。 編織一件精巧的竹器,離不開兩雙巧手,60多年來,我的兩隻手已經被厚厚的老繭裹滿,堅硬的角質層如同兩隻厚厚的保護手套,可以抵擋一般的竹籤刺傷手指。

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成了家,又都在村裡蓋有院子,後來老伴去世,兒女們嫌我住在偏僻的竹林土坯房裡不方便,讓我和他們一起吃住,我習慣了竹林的安靜生活,誰家也不願意去,可是現在自己年齡大了,再一個是孩子們在城裡買了房,現在都住在城裡,村裡的院子沒人照看,我就從竹林的土坯房裡搬了回來,住到孩子們的院子裡,幫他們看家,自己也閒不住,另外編些竹籃竹筐賣個零花錢,顧個自己生活開支就行了,不想麻煩兒女們。

我這一輩子就跟竹子打交道,雖然是農民,但主要精力是以竹編為業,60多年來,我親手編了數不清的竹器。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時,我靠竹編年收入就有一萬多元,是我們這個小山村最早的萬元戶,這行業現在不行了,竹製品被塑料代替了,竹籃子用的人不多了,一年也賣不了幾個,也沒有收入了,孩子們也不願意學這一行。我也是80多歲的年齡,腿腳不靈活了,眼睛花的厲害,趁著現在還能動,編一個是一個,能顧住個人生活就行。


落戶到餘家溝50多年來,從一無所有到子孫滿堂,我作為一個普通的竹篾匠人,靠的不僅是精湛的手藝,關鍵是做人也像竹子一樣,樸實謙虛、堅韌勤勞。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竹編行業正在慢慢退出人們的生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篾匠這門老行當也不被人熟知了。我一輩子就靠竹編這一行當養活了一家人,你看我手上拿著的就是我的全家福,我興慶自己在晚年還趕上了好時代,現在我很幸福,這輩子我知足了。 #自拍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