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文化之乡大庙

大庙,黄河南岸一个古老的村庄,地处靖远县北部的兴隆乡境内,位居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之上,背山面河,物产富足,是重要的黄河渡口之一。大庙古称孛罗口,又叫大庙堡,明朝时期曾是屯兵戍边的军事关隘,清代至民国时期则是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门户。由于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民国时期兰州运往银川、包头等地的货物,有一半以上通过筏子进行水上漂流运输,而大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经济生活条件,正好成为筏子客们的歇脚之地,这里因此而变得繁华兴隆。


靖远:文化之乡大庙

经济的发达必然带来文化的兴盛,文化的繁荣又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的大庙,又是一块滋育地方文化的土壤,人杰地灵,学风蔚然,一度成为靖远北部的文化中心。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素来遵从耕读传家的古训,崇文修德,民风淳厚,重视读书育人,有着浓郁的文化情结。因此,大庙又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晚清到民国期间,这里涌现出不少的读书人,其中不乏造诣精深者,被誉为靖远地方文化的代表人物。


靖远:文化之乡大庙

谈及大庙的文化人物,土生土长的大庙人无不津津乐道,引以自豪。那个时期出名的大庙人物,有潜心学问为民治病的路尧阶,创办书院并以培育人才为己任的魏武烈,开馆授徒甘做人梯的书法名家冯德明,学问精深悬壶济世的王继志,清廉从政隐退归田的王清海,教书育人研习医著的党俊杰,以及辞官不就回乡从教的王守身等,人才众多,远近闻名。


靖远:文化之乡大庙

路尧阶字晓峰,游学全国各地,醉心于黄帝歧伯之学,医术精湛,泽及乡里。光绪八年(1882年),魏武烈在大庙白衣寺创办文峰书院,后改为“靖北高等小学堂”,为靖远乡村自办的第一所学堂,聘请地方名儒任教,治学严谨,周边百里之遥的景泰、中卫等地学生也来慕名求学,于右任曾题写“耕读传家”匾额大为称赞。冯德明字子昭,担任文峰书院首任学长,学识渊博,书法造诣精深,育才有方,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有11名学生赴宁夏参加乡试,全部中举,而且前7名皆为冯德明之徒,第一名学生宋邦彦后来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王清海辞官归里后,寄情诗书,手不释卷,著有《治堂诗》、《归田诗草》及《杂集》约数万言。党俊杰字宣三,曾任靖远敷文学校教员、校长,选任甘肃省议会议员,著有《忍性斋》诗文及《伤寒便览》、《本草分类便读》等医学手稿近十余部。王守身字本斋,终生从教,1950年被聘为俄语翻译。


靖远:文化之乡大庙

王继志自号雪山道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靖远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癸卯科举人,后选派陕西为候补县丞,继任《陕西通志》总纂,兼任《秦凤报》主编。1898年戊戌变法时,曾以《宪法学案十三篇》上书两江总督端方,拟改体制,主张君主立宪,洋洋洒洒达数万之言,文笔酣畅,为端方所赏识。中华民国2年(1913年)后被选为甘肃省第一、二届议会议员,民国8年(1919年)派为金塔县知县,坚辞不就。一生淡泊明志,酷爱中医,嗜好金石书法,曾师从冯德明、刘尔炘等人。辞官归里后,潜心医学,凡《内经》、《难经》方剂,均运用于临床实践,总结经验,辩证施治,时称名医。并精心研读《伤寒论》,考稽《金匮玉函经》、《素问》等中医学名著,证药170余味,撰写《经证证药录》12集16卷,约40万字。1985年经王克万、李正英校注出版发行,受到中医界知名人士高度评价。此外,还与刘可尊等地方人士续修《靖远县志》,存留后世。


靖远:文化之乡大庙

大庙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自古以来声名远播,不愧为黄河岸边一方风水宝地,犹如它的名字一样,大气不俗,名副其实。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