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宗”与“剑宗”——语文的一段公案


华山派本是武林中声名显赫的名门正派。却因为“气宗”与“剑宗”之争,搞得元气大伤,门庭冷落。

“剑宗”,认为练剑为主,练气为辅;“气宗”则恰恰相反,以为练剑要以练气为主,练剑为辅。两派争论不休,最终在玉女峰上大比剑,落得个同门相残,两败俱伤。

在《笑傲江湖》中,金庸老先生似乎更支持“剑宗”,最终以“气宗”掌门岳不群身败名裂和令狐冲向“剑宗”老前辈风清扬学剑而独步武林,了结了这段公案。

“气宗”与“剑宗”——语文的一段公案


但是,在金老的另一篇小说《神雕侠侣》中,对于练剑,金老似乎有着不同的见解。

看看这位独孤求败老前辈吧。弱冠以前用的是一柄青光闪闪的无名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以后,三十岁前,用的是“紫薇软剑”。三十到四十岁间,改换“玄铁重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用的是一把“木剑”。在故事中,杨过深受启发,用独臂在瀑布之中苦练玄铁重剑,不追求剑术的轻灵,而注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剑术境界,终成一代神雕大侠。

这个故事,金老似乎又想告诉我们:在剑术中“气宗”比“剑宗”更有用。

到底练剑应注重招式,还是应注重内力;到底是学“气宗”,还是学“剑宗”?连金庸大侠似乎都说不清楚。

“气宗”与“剑宗”——语文的一段公案


这不仅使我想起了语文上的一段公案,即“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虽然《课标》上写的清清楚楚,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就像当年华山派的先辈岳肃、蔡子峰对《葵花宝典》的不同解读,最终产生“气宗”与“剑宗”之争一样。如今,我们对于《课标》的理解,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似乎又踏上了华山派的老路。

在如今语文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情况下,小学一毕业,似乎该教的语文知识全教了。有多少“工具”可供我们挖掘呀?至于“人文”呢,这似乎又不是我堂堂大语文所独有,其它学科皆有。如果将注意力放于此,难免被人讥为“这不是练剑”——没有体现语文自己的学科本位。

如果真有高手将这两者融在一起,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到底是通过“工具性”实现“人文性”呢,还是在“人文性”的文章中学习“工具性”呢?到底以谁为主?谁是目的,谁是手段呢?

最好的办法似乎是走“中庸”之道。既重“气”,又重“剑”;既重“工具性”,又重“人文性”。一家一半,可是这样高精度、高难度的语文课,谁还会上?谁还能上?

更何况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圣人就曾说过,“中庸”是难以真正做到的。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的常态必然是或“狂”一些,或“狷”一些。

难以哉,难以哉!语文的这段公案不亚于当年华山派的“气宗”“剑宗”之争。

“气宗”与“剑宗”——语文的一段公案


这可怎么办?

这段公案来自江湖,还得回到江湖,以江湖的规矩来解决。

表面上看来,金庸大侠对这段公案似乎也难以说清。其实仔细想想,金老已将这段公案剖析得明明白白。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生性洒脱,不受约束,故宜练“剑宗”之招式;《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几经人生变故已非当年初入江湖的小混混可比,此时他性格沉稳,故宜修“气宗”之内功。

不同的宾客,不同的酒席。

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走这样的路子呢?

对于当前以“文选型”为主的语文教材,有的文本必然偏于“工具性”的一面,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绝好“例文”;而有的呢,自然偏于“人文性”的一面,是领会文本内涵,“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真正“经典”。这样,或是“工具”多一点,或是“人文”多一点;或是 “狂”一些,或者“狷”一些;或是以“剑宗”为主,或是以“气宗”为主;都是不大要紧的。

“气宗”“剑宗”本是一家。

哪有一个绝对只用招式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纯剑宗”高手呢?反之,又哪有一个只练内力而并无招式的“纯气宗”弟子呢?真正的“气宗”必是以“气”为主,辅之以“剑”;真正的“剑宗”定是以“剑”为主,辅之以“气”。

同样,“工具性”多一些的课,也必有“人文性”,因为文本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符号。“人文性”为主的课,也必有“工具性”,因为任何一个文本必有构思和安排。如果一定要分个你高我低,拼个你死我活,定会重蹈华山派的覆辙,难免落个同门相残,两败俱伤!

不要忘了,“气宗”也好,“剑宗”也罢,最终都是要能打败敌人。

“气宗”与“剑宗”——语文的一段公案

同样,在《课标》上还有一个“语文素养”,只要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好课。

何况独孤求败老前辈早已告诉过我们:真正的高手是“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我们又何必一定要钻进或“工具”,或“人文”的桎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