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許多學校都開始了網課之旅。

有孩子在抱怨,為何不能多休息一下,網課操作多不方便。

尤其是早上要從暖暖的被窩爬起來上課,真是生不如死的折磨。

為了逃避網絡,襄陽的一箇中學生,竟然冒充學校的副校長,把學校的網課群給解散了。

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這個“神操作”讓我們歎為觀止。

然而有人想聽網課,卻還沒機會。

四川旺蒼縣有位15歲的高一女生,由於家裡沒網絡,為了不耽誤學習,能按時上網課。

她尋遍了村裡所有的地方,終於找到一個有信號的地方,那就是——懸崖。

她每天要花半個小時走2公里山路,才能爬上懸崖。

為了節省學習時間,她一天都待在山上,面對寒風凌冽,坐在懸崖邊的她卻學得異常認真。

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她對知識的渴望,讓她戰勝了一切困難。

看到這裡我們不僅會問,為什麼有些孩子克服一切困難,想盡辦法都要學,拼了命還要學。

而有些孩子,則喜歡偷懶,能少幹就少幹?

說白了,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對學習有“內驅力”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是“我要學”,一個是“要我學”。

內驅力最高境界就是:我想學,我要學,我愛學

朋友經常和我抱怨,她兒子在學習上真不省心。

有次檢查他作業,發現有一項家庭作業沒完成,剛想大發雷霆。

她兒子卻滿不在乎地回答:“這項作業老師說不強行規定完成,反正也不會檢查。”

更讓朋友生氣的是,她兒子對學習沒有任何主動性。

每次做作業,不陪在旁邊監督就不行,不是字寫的潦草,就是遇到不會的題目從來不願意動腦筋思考。

最拿手的就是找各種理由,“我不會呀”,“老師還沒教”,“我也沒辦法”。

缺少內驅力的孩子,就好比一輛汽車,沒了發動機,或沒了汽油,只能由父母推著、拖著往前走。

這樣的家庭,往往都是父母用盡全力,孩子卻走得很慢也很累。

相反,有些孩子卻自主獨立、求知慾強。

我們都知道演員海清家的兒子蛋妞是學霸中的學霸,學習上幾乎不讓父母多加操心,以至於海清總是時常感慨自己太幸運:“基本上從沒為孩子的學習苦惱過,感恩天地。”

別人家的父母還在為輔導孩子作業而頭痛。

蛋妞卻自律到一心只有寫作業,對於媽媽關於“玩”的誘惑,絲毫不為所動。

他說:“媽媽,我一會做完作業再陪你玩,你先休息一下。”

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如此不同呢?

其實這看似自律的背後,還是強大的內驅力在起作用。

內驅力最高境界就是,我想學,我要學,我愛學,不論何時何地,不怕一切困難,都擁有學習的熱情。

孩子一旦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就不會輕言放棄,有了這股學習熱情,能不優秀嗎?


經典的“獎勵法”,卻摧毀了孩子內驅力

“如何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是很多家長經常感到苦惱的問題。

為了提高兒子學習的積極性,閨蜜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還給兒子做了一個獎懲表。

每完成一項就給他蓋一個章,一週清算下來,就按照蓋章的數量兌換獎勵。

去公園玩、買玩具,甚至他還可以自己決定。

這個經典的獎勵法,聽上去很科學!但效果怎麼樣呢?

試了段時間閨蜜開始向我抱怨道:這方法一開始用著挺好,但久而久之就沒效果了。

本來回家作業是他應該完成的任務,現在連這個都要拿獎勵,孩子學習變得更被動。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曾在TED論壇發表了關於Grit(堅毅)的演講,她認為:

孩子的教養過程中,若一直依賴於外部評價或物質獎賞來產生成長動力,其本質和訓練馬戲團的小猴子並無差異。

這也讓我想到曾經在一本心理學書裡,看到過著名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隨機抽調了一些學生去解有趣的智力難題。

第一階段,所有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將所有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另一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沒有報酬。

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結果發現,獎勵組的學生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進入第三階段後繼續解題的人數就很少了,興趣和努力程度都在減弱。

而無獎勵組的學生在第三階段卻有更多人繼續解題,興趣和努力程度都在增強。

這個結果表明,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從內驅力這個角度來說,這種不恰當的外部動力機制,極大地影響了內驅力的發展。


如何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內驅力,它是生命力本身。

嬰兒時期,我們看到寶寶喜歡探索未知的世界。

學齡後孩子其實也是如此,正常發展的孩子,天然會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心,他們天生對學習抱有熱情。

面對孩子缺乏內驅力,我們可以試試用以下方法:

01 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

面對孩子不願意練鋼琴,我們往往喜歡斥責:“你同學能堅持,為什麼你就不行呢?”

這帶著強烈否定味道的句子,只會讓孩子更不想做好,破罐子破摔。

讓我們試試換一種方法,給孩子一個有信任感的人設。

比如直接把他放到你所期許的那個位置上去,可以試著說:

“在媽媽眼裡,你的鋼琴水平可是很棒的哦,能彈一首美妙的曲子給媽媽聽嗎?”

面對孩子對學習的抗拒,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做到了!

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02 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有一句最老但又最真金的俗語: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長能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培養孩子發掘學習中的興趣點,並一起參與。

為了激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朋友他們全家一有閒暇時間就會在家裡“鬥詩”,你說上句,他接下句。

每逢鬥詩,孩子都是忠實的觀眾,在這種耳濡目染下,孩子對古詩的興趣也慢慢地被激發了。

從偶爾能背上兩句,到現在熟讀唐詩三百首,也是水到渠來了。

楊絳先生曾說:“言傳不如身教,好的教育就是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03 榜樣的力量樹立孩子奮鬥目標

我的表弟很優秀,目前在德國一所知名大學攻讀物理專業。

這和叔叔從小引導他讀名人傳記分不開,也正是因為從小讀多了科學家的故事,讓表弟勵志要從事科研道路。

所謂的“從小立志”就是從小引導孩子對偉大和高尚的追求和嚮往。

它能讓孩子品名人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目標,樹立理想。

且名人的經歷自帶光環,更容易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們更加努力地對待生活。

萬維剛老師寫的《你來自傳承》一文,講了這樣一個觀點,人有模仿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人的天性。

當孩子模仿書裡那些名人,從小對自己人生有著規劃和憧憬,學習內驅力自然而然的就被激發了。

我們在教育中,要把內驅力作為教育的目標,把家長的要求逐漸變成學生的行為自覺,從而達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每天30分鐘,步行2公里,她才能爬上懸崖找信號蹭網上課

林清玄曾說,優秀的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上進心。

如何讓孩子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是父母值得思考的問題。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家長帶來啟發,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讓他們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自律,並收穫成功的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