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竇太后父親大將軍竇武聯合"三君"之一的太傅陳蕃剷除宦官的密謀洩露,終究竇武自殺身亡,七十多年老的陳蕃帶領屬下及太學生八十人多人衝入宮中,最終寡不敵眾撒手人間。讓翹首盼望迎來嶄新的政局的士大夫和老百姓們深感挫折,取得勝利的宦官們更加肆無忌憚、專橫跋扈、禍害天下,進而引導第二次黨錮,宦官權力達到巔峰,士大夫集團奄奄一息,跌入萬丈深淵,從而加速東漢王朝的滅亡。為何導致如此慘敗呢?首先看一下,當時的狀況。

士大夫集團

東漢政權選拔官吏方式主要有察舉制、徵辟制、任子制等三種制度。其中察舉製為由地方長官在地盤內選取合適人選推薦,經過相關考核之後任命官職,其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光祿四行、賢良方正等等。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洛陽城

倘若這些二千石以上地方長官們照章辦事,可謂是比較合理的選拔官吏制度,但事實絕非如此,中國人歷來講究情面,其中存在不少貓膩。所謂合適人選由地方長官選取,如"孝道"怎麼評判,又沒有量化的標準,之所以人為因素成為選取人才的核心點,說白就是地方長官有決定權,他想推薦誰就推薦誰。

以致於到桓、靈帝時期,坊間流傳著"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有沒有才幹、德行是次要的,只要後臺硬、有關係才是硬道理,任人唯親已成為常態。

徵辟制分為皇帝徵聘和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是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吏的制度,地位僅次於制。其中皇帝直接徵辟畢竟為少數,大多數為公府、州郡的徵辟,從而被徵辟者成為這些公卿大臣和地方長官們的故吏,兩者結成主從依附關係,為日後形成政治派系和地方割據埋下伏筆。

所謂任子制,顧名思義,就是任用官宦子弟為官的一項制度。據《漢官儀》所載,政府規定:"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即兩千石以上官員,只要任滿三年,可以讓其兒子中一人成為郎官,從而保障其家族世代為官,有點有世襲制的味道,讓兒子接老爸的班。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陳蕃

不難看出,選拔官吏被以世家大族為核心的士大夫集團壟斷,難怪出現四世三公家族,汝南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情景。袁紹被舉孝廉不到二十歲就成為濮陽長,相比之下無後臺、無錢、無權的三無青年劉備,倘若不發生黃巾起義,哪裡有飛黃騰達機會,一直埋沒在涿郡混日子的幾率相當大。

故此,到了東漢末年,士大夫集團逐漸強盛,成為與外戚集團、宦官集團抗衡的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其話語權越來越重。

第一次黨錮

當時,"跋扈將軍"梁冀掌權二十多年,專橫至極,外戚專權達到東漢歷史頂峰,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權旁落的漢桓帝不甘心作傀儡皇帝。於是延熹二年(159),藉助中常侍單超、具瑗、左悺和小黃門唐衡、徐璜等五人之力剷除外戚梁冀勢力集團。然而天下還是不安寧,可謂"送走一老虎,又來一群狼。"剪除梁冀有功的五人,同一天之內均封侯,被世人稱之為"五侯",從而宦官專政也達到權力頂峰。

其爪牙佈滿州郡,為非作歹,禍害天下。有個叫張成的方士為宦官黨羽,與宦官來往甚密,狗仗人勢,狐假虎威故意縱容其兒子殺人,因為他知道朝廷馬上要頒佈大赦令,可千萬別以為這方士很牛,還能預測未來,當然不是,只是中常侍侯覽事先告訴他而已,完全不是有特異功能之類的被世人尊捧為大師之類人物,只是宦黨的小馬仔罷了。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張讓

張成還揚言,明天皇帝的大赦令一下來,管轄區內大佬司隸校尉李膺再鐵面無私,也得乖乖地釋放其兒子。然而得意忘形的張成話說得有點太早,曾經闖入"十常侍"之首張讓府邸抓住其弟張朔的李膺怎能容忍,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如此膽大妄為的違法行為,照樣讓張成兒子頭顱地上亂滾一陣。

李膺之舉,確實讓跋扈慣的張成渾身顫抖,再愣了一會兒,回過神之後馬上去找其大佬侯覽、張讓幫忙報仇。這幫傢伙們絞盡腦汁終於商量出一個陰險歹毒的計謀,誣告李膺和太學生、名士結成一黨,誹謗朝廷,敗壞風俗。漢桓帝一聽宦官們的告發就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黨人。

幸好,在竇武、陳蕃等人的謀劃下,漢桓帝下令釋放全部黨人,但是附加一個懲罰,永遠禁止黨人為官,此事發生於延熹九年(166),稱之為第一次黨錮。難道漢桓帝果真對宦官百依百順?從結果上看起來說得挺準,但此時漢桓帝為已經三十五歲,且親政已有七年之久,只聽宦官們一面之詞,立馬讓高級官員下獄,未免有點牽強,必有其他原因,只是順水推舟而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清議之風

其實"五侯"掌權之後,宦官們無所憚畏,其子弟父兄、姻親、黨羽佈滿州郡,無視王法,為非作歹,聚斂錢財,毒害百姓,天下越來越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從而引起大多數天下人的不滿。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太學

特別是宦官們隨心所欲安插親信之舉,切斷了三萬多太學生(東漢王朝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生)和地方N多儒生的出仕之路,等於就是掐斷別人謀生之路,人家能不跟你著急嗎?肯定對你咬牙切齒,恨不得一口咬碎。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推理下,自然而然一幫儒生與備受宦官集團打壓的士大夫集團形成反宦官聯盟,他們"激揚名聲,互相;公卿,裁量執政。"這就是所謂的"清議"。

他們以為中心,希望通過"清議",表達自己對現實統治的不滿,希望引起統治者的重視,來挽救已經完全跑出正常軌道的時政。太學生們還對清流名士冠以"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稱號,表示對宦官集團的不滿和蔑視。

其中以"三君"竇武、劉淑、陳蕃為領軍人物,竇武為當時外戚集團代表人物,劉淑為宗室代表人物,陳蕃為士大夫集團代表人物,由此可知,外戚、宗室、士大夫三個集團已聯合在一起,準備對抗宦官集團。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漢桓帝

此種舉動必然引起宦官們的注意及不安,進而引發擁有皇權的皇帝的猜忌之心,漢桓帝絕不會讓好不容易到手的權力,又被人搶奪,於是藉此機會,有意打壓清流人士才是其真正的想法。

密謀剷除宦官

本來就那麼點權力,倘若一方奪得權力,必然另一方的權力會減少,由此可推,宦官與士大夫集團鬥爭一直沒有停過。如中常侍徐璜的侄兒徐宣,任下邳縣令之時,向已故汝南太守的女兒求婚,遭到拒絕,就派人搶走姑娘搶並用箭射死,屍體埋於縣衙內。東海相黃浮,不聽別人勸阻,徐宣一門老幼處死並將徐宣本人棄市;朱震任州從事時,上書彈劾濟陰太守、中常侍單超之弟單匡貪贓,並將其逮捕下獄等等,不一一羅列。

建寧元年(168)正月,在竇氏家族主導之下,年僅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登基即漢靈帝,由竇太后臨朝攝政,其父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主持朝政,兩人密謀剷除宦官集團。

同年,五月出現日食,東漢時期以災異為由罷黜三公或者剷除異己是常有的事情,不以為怪,於是以此為由竇武先斬殺了在宮內橫行一時的中常侍管霸及蘇康。進而向太后請示誅殺曹節、王甫等宦官,但太后猶豫不決沒有點頭答應。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朱瑀

八月,擅於觀察天文氣象的侍中劉瑜認為,最近對大臣不利,勸導竇武、陳蕃趕緊動手處理宦官。於是竇武安排親信小黃門冰山代替黃門令魏彪,先逮捕長樂尚書鄭颯等,關押於黃門署管轄內的北寺獄,其目的為先從曹節、王甫左膀右臂入手處理。

此時,陳蕃跟竇武講,這幫人無需審訊立即當斬,然而不知竇武是怎麼想,先讓冰山等人審訊鄭颯,從中找到了一些曹節、王甫的罪證,在你死我活的爭分奪秒關頭,真不知竇武是太天真還是吃錯了藥,讓侍中劉瑜按正常程序向竇太后請示抓捕。

此時的竇武,真是沒有打過仗的讀書人,自個兒還跑回到家裡休息。當時,管理中書者把奏章內容告訴於負責後宮安保的長樂五官史朱瑀,一聽朱瑀就大罵道:"宦官放縱非法者當然可以誅殺,但我們這些人有什麼罪,何以想一起誅滅?"然後大聲呼叫:"陳蕃、竇武奏請太后廢帝,這是大逆不道呀!"於是後宮內馬上沸騰。

曹節、王甫等人聽到消息後,偽造皇帝命令先到北寺獄斬殺山冰等人,釋放鄭颯,一同返回劫持太后奪璽書,命令中竭者守南宮,閉門,斷絕複道。又讓鄭颯等人持皇帝命令抓捕竇武等人,竇武不接受詔令跑進竇紹的步兵營,並射殺使者。召集北軍五校士數千人駐都亭下,命令軍士說:"黃門宦官反叛,盡力誅殺者封侯重賞。"

宦官也不閒著,詔令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加節,與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五營士討伐竇武。深夜,王甫率領虎賁、羽林等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張奐等的部隊會合。

為何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剷除宦官的密謀未能實現?

洛陽城

第二天清晨,兩軍對峙,宦官們的兵力慢慢增多,於是向竇武軍發動宣傳工作,大喊道:"竇武反,你們都是禁兵,應當保衛宮省,為何跟著反叛呢?先投降者有賞!"平時畏服宦官的兵士們,逐漸一個個偷偷歸附王甫,至中午差不多都投降。無奈,竇武、竇紹逃跑,又被王甫的軍隊追捕包圍,兩人均自殺。

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發生變亂,於是率領屬下和太學生八十餘人,拔刀衝進承明門,但終究寡不敵眾被殺。

結語

由此可知,失敗原因為其一竇武不能做主,事事都向皇太后申請,耽誤時機;其二皇太后以婦人之仁,猶豫不決而失掉戰機;其三從未打過仗的讀書人竇武,太過於馬虎,以致於事情敗露;其四擒賊就要擒王,一網打盡計劃不符合實際,竇武、陳蕃的勢力還未達到此水準,過高估計自己勢力;其五未能得人心,禁兵一鬨而散,張奐輕信宦官之言討伐等等足以說明此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