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先民靠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毅力、智慧的頭腦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創造下許多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至今站在月球上仍可看到它們的身影。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先民們是如何建造完成的這麼多人間奇蹟?至今中外專家學者仍在探索、研究。

讓我們把時空回到8000多年前的磁山,磁山先民在當時那個年代最早住上了半地穴式房屋,最早把核桃栽到房前屋後秋後採摘,最早把家雞飼養、易文化雛形在這裡誕生等諸多科學體系、科技生產力排在了世界前列。其中挖掘出土的儲糧窖穴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儲糧窖穴。當時地球上還沒有什麼工程,儲糧窖穴是磁山先民一大發明,結合當時生產、地理條件,可謂是八千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隨著原始農業由初期形態向繁榮期發展,人類由半定居生活逐漸定居。磁山遺址雖然尚未發現大面積村落居住址,但大批的糧食窖穴完全可以說明人類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這裡很可能居住著較多的氏族集團,使用著氏族組織的公共窖穴區。已發掘出的88個儲糧窖穴庫存粟谷14萬斤,尚有數百個窖穴沒有挖掘出來,那麼會摺合多少萬斤糧食,供多少人食用?說明這個氏族部落人口眾多。磁山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學會了挖掘固定形的窖穴儲存收穫的粟米,這是我國原始社會的一大發明。磁山遺址位於地勢較高的河旁臺地上,水位低、土質堅硬、乾燥,具有窖藏糧食的優越條件。

從1976年到1986年的三次正式發掘中,發現了許多圓角長方形窖穴,其中有189個(1976—1978年88個,1985年為37個,1986年為64個),窖穴內有糧食堆積。在1976年—1978年發掘的2579平米中,發現糧食窖穴88個,平均29.31平方米一個,在1985年發掘的900平方米中,發現37個,平均24.32平方米一個,在1986年發掘的890平方米中,發現64個,平均14.14平方米一個。並且無論從哪個方向起掘開方,都會碰到糧窖,說明糧窖分佈很廣,但不均勻。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這些糧窖都是圓角長方形,一般都是窖壁垂直,四角規整,少數底大於口,形似袋狀窖,四壁沒有供上下用的腳窩,部分壁上留有石斧及木耒工具痕跡。窖口長徑為1米多,最長也沒有超過2米的,短徑多數為50釐米至60釐米,沒有超過1米的,最淺的為0.85米,最深的是5.5米(距地面是6.1米)。這些儲糧窖穴相當考究,都是圓角長方形,一般都是窖壁垂直,四角規整。說明當時的磁山先民在建築方面已經相當發達,並且有了一定規矩。在當時挖掘這麼深的窖穴成型並且有一定規矩,說明當時有了一套完善的測量方法,是採用什麼測量工具與方法,至今還是一個謎,有待進一步考證。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磁山先民當時挖掘工具是石斧、石鏟、耒。磁山文化層及下面為一層紅粘土(當地群眾叫紅煤土)厚約1米左右,這種土是“溼了濘、幹了硬、不溼不幹挖不動”。現在發掘時用鐵鍬挖還十分費力,當時磁山先民用石鏟、木耒原始的工具,挖這麼多窖穴,其困難程度是難以想像的,數百個糧食窖穴在磁山分佈,以當時的生產條件,在人少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時間完成,應該是住在磁山的部落首領發動當地及其他地域先民共同完成了這個人間奇蹟。

磁山文化儲糧窖穴四壁沒有供上下用的腳窩,儲糧窖穴最深的是5.5米(距地面是6.1米),這麼深的糧食窖穴是如何完成的?磁山先民在挖掘過程中如何上下窖穴?儲糧窖穴挖掘的土如何運上去的?根據出土的陶紡輪、燒土席紋、網梭等遺物分析,當時磁山先民的編織能力非常強,已經能夠用植物荊條編織籃、筐等器皿。用來盛放水果、食物等用途。挖掘儲糧窖穴時,磁山先民用荊條、麻繩把籃子拴住盛土搬運,然後進行深挖。(使用陶器不便,尚未發現雙耳大陶器)。這麼深的窖穴,如果把人用荊條、繩子拴住上下,窖壁四周又沒有腳窩,這又不太現實。又根據房屋建築遺蹟分析,當時的磁山先民是用木柱、荊條、麻繩綁制的簡易梯子供人上下。相信在今後大面積整體挖掘過程中隨著史料、實物的進一步蒐證,以上學術觀點會被得到認證。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數量較多的石磨盤、石磨棒,顯然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繫,隨著粟類作物收穫量的增加,糧食的加工去皮成為生活的需要。石磨盤、石磨棒的存在,是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十分突出的共同特徵,磁山原始農業的發達程度,很可能具有一定範圍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雖然尚未發現大面積村落居住,但大批的糧食窖穴完全可以說明人類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而且這裡很可能居住著較多氏族部落,使用著氏族組織的公共窖穴區。磁山文化的居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學會了挖掘固定形制的窖穴儲存收穫的粟米,這是原始社會的一大發明。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附近相鄰牛窪堡遺址,西萬年遺址等幾處遺址地區在挖掘過程中,尚未發現糧食窖穴,只是依河流兩岸,土坡地勢零散居住,直到現在仍可看到當時遺址。

磁山文化所處的時期正是原始文明盛世的伏羲時代。磁山文化遺址具有鮮明的農業經濟色彩,已發掘出的88個儲糧窖穴,庫存粟谷約14萬斤,可見當時農業相當發達,已達到連年有餘的地步。這裡糧食窖穴分佈很廣,尚有數百個窖穴沒有挖掘出來,說明當時這個氏族部落人口眾多,況且當時家畜飼養、漁獵、採集佔一定比例,“經濟建設”方面可謂強盛。這裡曾居住著伏羲部落,由部落首領率領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選中此地,作為生息繁衍的定居地,在這裡鋤耕火種、養殖家畜、捕魚、狩獵,帶領其他氏族單位共同勞動,集體生活。統一收穫儲存粟米,有所剩餘待來年享用;統一支配給其它村落(牛窪堡遺址、西方年遺址等),說明這裡是華夏第一糧倉,當時規模最大的糧食儲存加工場所。

磁山——華夏第一糧倉

磁山,第一次儲糧備長遠。磁山文化儲糧窖穴閃爍著磁山先民的勤勞和智慧,凝聚著他們辛勤的汗水。論規模和艱難施工程度,可稱得上八千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往期推薦:

審核:蕭建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