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

这次有那么多老师和同学

在此参加战斗,

我应该与他们并肩作战,

也是回来报恩的。”

万水千山、不忘来路

有这样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校友

用行动来向武汉报恩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

来自四川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

孙颖医生

孙颖,是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治医师,

201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本硕博均就读于此。此次,她和救援队员一起先后在“武汉客厅”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汉阳方舱医院支援,已连续奋战一个月。

3月10日,孙颖接受央视记者现场连线,介绍其所在汉阳国博方舱医院的战“疫”情况。她在节目中说:“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求学10年,对武汉和武汉人非常有感情。这次我将和很多战友、华中大校友一起,回报养育我的武汉!”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图为3月10日,孙颖接受央视记者现场连线

今天,小科将为你分享孙颖的自述,一起来听听她的“方舱故事”吧!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万水千山,不忘来路

2月4日17:14,我和其他71名队友集结成都北站,乘坐Z124次前往武汉。

2004年,我上大学时往返就是这条襄渝线,途经南充、达州、万源,过了安康就是十堰,然后是随州、孝感,就到武汉了。这趟车的每一个途经站我都很熟悉,全程是13个小时。2014年宜万铁路开通,车程缩短到6个多小时,那一年我博士毕业。

这次赴武汉支援,原计划是搭乘飞机,但一时无法协调到满足72名队员的座位,动车组又停运了,为了最快到达指定集结点,只能选择这趟绿皮列车,却无意之中勾起了我的记忆。

我把心里所想与救援队医疗组长苏明华师兄分享,他说,身为同济学子,回武汉抗击疫情义不容辞!苏师兄现在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2005级同济医学院的硕士。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图为孙颖和同是华中大校友的四川援鄂医疗队苏明华

2月5日06:25,火车到达武昌站。九省通衢的武汉,火车站从来都是人流涌动的,我从来没见过它这般冷清。公交巴士载着我们,经过鹦鹉洲长江大桥开向汉阳方向。望着车窗外,我感慨万千,武汉的变化日新月异。树高千尺,有根支撑;万水千山,不忘来路。我们都来了,一定会胜利的。

上战场就不怕牺牲

但这一次必须要“怕”

我所在的四川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为主体,是作为国家层面建设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队里的好多前辈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多次执行过国家应急队的救援工作,如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开始我也有顾虑,这些都是地震救援,和传染病救援毕竟不同,他们够专业吗?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经过两天培训,我完全信任这个团队了。我对妈妈说,“加入国家队,我很光荣,更是安心,只要按照队里的纪律行动,就不会有事的。”

我妈妈刘泽明是传染病科医生,2003年就参与抗击非典疫情,受母亲的指引,我立志从医。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求学期间,我师从传染病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宁琴教授,攻读的是感染免疫学专业。工作后,我又“转行”成为了一名老年医学科医生。这次援鄂,妈妈也叮嘱我:“跟着国家队,要多留心多学习,要做记录。你还年轻,经过这次实战,可为以后处置各种应急情况提供经验。”

第一次到方舱,我们进行了全流程演习,队友和我都拍了一些照片以便回来后做预案。因为一旦开舱收患者,就必须穿防护服才能进场了,防护一旦不到位就有感染风险。我们是5个医生一班岗,6个小时一更换,每个医生要管理100多名患者。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我女儿3岁,我离开的时候告诉她,妈妈是去武汉打病毒。“妈妈加油啊,你要保护好自己。”这是女儿发给我的语音。

我们总说“上战场就不怕牺牲”。但这一次,必须要“怕”,为了队友、为了家庭、为了所有需要我们、关心我们的人。这个“怕”,是“敬畏规则、尊重生命”。

在东西湖区方舱医院,我的工作时间是下午2点到晚上8点。我所在的病区有234张床,收了160多名患者,光是给这些患者下医嘱就是很大的工作量,还要解释病情、安抚情绪,以及写入院记录、病程记录。

所以工作起来,没时间害怕。在武汉生活多年,我也会讲武汉话,会用武汉话与患者交流,这样容易拉近距离。因为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治病,还要给他们坚强起来的信心和勇气。

不断建设之下

方舱每天都不一样

2月13日,我们奉命转战汉阳方舱医院。我妈总是问我,你不进舱的时候在干什么?我答:我们在搭医院。

对,就是搭建一个医院。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改造不同,我们是平地起高楼,硬生生拼出一个医院来。行政管理、药事检验、院感防控、后勤安保、党建宣传,缺一不可。医疗组这边,东西湖区方舱还有电脑可以用,汉阳方舱医院一开始是手写医嘱,手写入院记录……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很快就实现信息化了。

每一位医生平均要负责80名患者,工作量巨大,利用信息化工具非常重要。如何提高查房效率,避免重复询问患者病情?我和队友陈善萍医生自创了“舱内外结合模式”,通过工作群让接班的医生进舱前能提前熟悉患者信息。

后来,方舱HIS系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远程查房系统,舱外一名医生与舱内医生可同时实现查房,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下医嘱等,通过语音就能完成所有操作。这样医生每天查房时间从4个小时以上缩短到2个小时,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有效地关注重点患者。

在不断地建设之下,方舱每一天都不一样。

当年武汉人民对我有恩

我也要对得起他们

在我特别馋水果时,东西湖区吴家山小学的学生们给我们驻地送来了苹果。当地的居民、家乡的亲友团,都在给我们补充物资。我把水果带进了方舱,给同样馋水果的病友们。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有一天出舱是凌晨3点多,我和队友等交通车回驻地。白天落了雪,夜里还没化,成都来的队友有些兴奋。我想起2008年冬天,雪灾破坏了输电线路导致火车大面积晚点,我回不了家。

我当时在同济医院实习,分管一名摔跤骨折的患者。患者的妻子得知我的情况,直呼“造业”(注:武汉话“可怜”的意思),又是给我带藕汤,又要资助我买机票,还安慰我说,如果回不了家就去她家过年。她介绍自己的名字叫“梅芳”,就是东湖梅花的芬芳。这就是武汉人的热情豪爽

“我在武汉读书十年,来汉救援是来报恩的!”

队长总说我在这工作像打了鸡血一样。我说对啊,武汉人民对我有恩,我也要对得起他们。

工作之余,我们不能出驻地,但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处处是风景。风雪中的装备车,窗外的晚霞,雨后的蓝天……但我最想念的风景,是江滩、是东湖……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总是想从水中找寻生命的力量,东湖漫步,山水相逢,我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