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

這次有那麼多老師和同學

在此參加戰鬥,

我應該與他們並肩作戰,

也是回來報恩的。”

萬水千山、不忘來路

有這樣一位華中科技大學校友

用行動來向武漢報恩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

來自四川省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

孫穎醫生

孫穎,是四川省人民醫院老年心血管科主治醫師,

2014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本碩博均就讀於此。此次,她和救援隊員一起先後在“武漢客廳”的東西湖方艙醫院、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的漢陽方艙醫院支援,已連續奮戰一個月。

3月10日,孫穎接受央視記者現場連線,介紹其所在漢陽國博方艙醫院的戰“疫”情況。她在節目中說:“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求學10年,對武漢和武漢人非常有感情。這次我將和很多戰友、華中大校友一起,回報養育我的武漢!”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圖為3月10日,孫穎接受央視記者現場連線

今天,小科將為你分享孫穎的自述,一起來聽聽她的“方艙故事”吧!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萬水千山,不忘來路

2月4日17:14,我和其他71名隊友集結成都北站,乘坐Z124次前往武漢。

2004年,我上大學時往返就是這條襄渝線,途經南充、達州、萬源,過了安康就是十堰,然後是隨州、孝感,就到武漢了。這趟車的每一個途經站我都很熟悉,全程是13個小時。2014年宜萬鐵路開通,車程縮短到6個多小時,那一年我博士畢業。

這次赴武漢支援,原計劃是搭乘飛機,但一時無法協調到滿足72名隊員的座位,動車組又停運了,為了最快到達指定集結點,只能選擇這趟綠皮列車,卻無意之中勾起了我的記憶。

我把心裡所想與救援隊醫療組長蘇明華師兄分享,他說,身為同濟學子,回武漢抗擊疫情義不容辭!蘇師兄現在是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醫師,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校友,2005級同濟醫學院的碩士。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圖為孫穎和同是華中大校友的四川援鄂醫療隊蘇明華

2月5日06:25,火車到達武昌站。九省通衢的武漢,火車站從來都是人流湧動的,我從來沒見過它這般冷清。公交巴士載著我們,經過鸚鵡洲長江大橋開向漢陽方向。望著車窗外,我感慨萬千,武漢的變化日新月異。樹高千尺,有根支撐;萬水千山,不忘來路。我們都來了,一定會勝利的。

上戰場就不怕犧牲

但這一次必須要“怕”

我所在的四川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以四川省人民醫院為主體,是作為國家層面建設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隊伍。隊裡的好多前輩都是見過“大世面”的,多次執行過國家應急隊的救援工作,如蘆山地震、尼泊爾地震、九寨溝地震等。開始我也有顧慮,這些都是地震救援,和傳染病救援畢竟不同,他們夠專業嗎?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經過兩天培訓,我完全信任這個團隊了。我對媽媽說,“加入國家隊,我很光榮,更是安心,只要按照隊裡的紀律行動,就不會有事的。”

我媽媽劉澤明是傳染病科醫生,2003年就參與抗擊非典疫情,受母親的指引,我立志從醫。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求學期間,我師從傳染病學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寧琴教授,攻讀的是感染免疫學專業。工作後,我又“轉行”成為了一名老年醫學科醫生。這次援鄂,媽媽也叮囑我:“跟著國家隊,要多留心多學習,要做記錄。你還年輕,經過這次實戰,可為以後處置各種應急情況提供經驗。”

第一次到方艙,我們進行了全流程演習,隊友和我都拍了一些照片以便回來後做預案。因為一旦開艙收患者,就必須穿防護服才能進場了,防護一旦不到位就有感染風險。我們是5個醫生一班崗,6個小時一更換,每個醫生要管理100多名患者。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我女兒3歲,我離開的時候告訴她,媽媽是去武漢打病毒。“媽媽加油啊,你要保護好自己。”這是女兒發給我的語音。

我們總說“上戰場就不怕犧牲”。但這一次,必須要“怕”,為了隊友、為了家庭、為了所有需要我們、關心我們的人。這個“怕”,是“敬畏規則、尊重生命”。

在東西湖區方艙醫院,我的工作時間是下午2點到晚上8點。我所在的病區有234張床,收了160多名患者,光是給這些患者下醫囑就是很大的工作量,還要解釋病情、安撫情緒,以及寫入院記錄、病程記錄。

所以工作起來,沒時間害怕。在武漢生活多年,我也會講武漢話,會用武漢話與患者交流,這樣容易拉近距離。因為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治病,還要給他們堅強起來的信心和勇氣。

不斷建設之下

方艙每天都不一樣

2月13日,我們奉命轉戰漢陽方艙醫院。我媽總是問我,你不進艙的時候在幹什麼?我答:我們在搭醫院。

對,就是搭建一個醫院。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改造不同,我們是平地起高樓,硬生生拼出一個醫院來。行政管理、藥事檢驗、院感防控、後勤安保、黨建宣傳,缺一不可。醫療組這邊,東西湖區方艙還有電腦可以用,漢陽方艙醫院一開始是手寫醫囑,手寫入院記錄……經過幾天的努力,我們很快就實現信息化了。

每一位醫生平均要負責80名患者,工作量巨大,利用信息化工具非常重要。如何提高查房效率,避免重複詢問患者病情?我和隊友陳善萍醫生自創了“艙內外結合模式”,通過工作群讓接班的醫生進艙前能提前熟悉患者信息。

後來,方艙HIS系統應運而生。這是一個遠程查房系統,艙外一名醫生與艙內醫生可同時實現查房,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徵、病情變化、下醫囑等,通過語音就能完成所有操作。這樣醫生每天查房時間從4個小時以上縮短到2個小時,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有效地關注重點患者。

在不斷地建設之下,方艙每一天都不一樣。

當年武漢人民對我有恩

我也要對得起他們

在我特別饞水果時,東西湖區吳家山小學的學生們給我們駐地送來了蘋果。當地的居民、家鄉的親友團,都在給我們補充物資。我把水果帶進了方艙,給同樣饞水果的病友們。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有一天出艙是凌晨3點多,我和隊友等交通車回駐地。白天落了雪,夜裡還沒化,成都來的隊友有些興奮。我想起2008年冬天,雪災破壞了輸電線路導致火車大面積晚點,我回不了家。

我當時在同濟醫院實習,分管一名摔跤骨折的患者。患者的妻子得知我的情況,直呼“造業”(注:武漢話“可憐”的意思),又是給我帶藕湯,又要資助我買機票,還安慰我說,如果回不了家就去她家過年。她介紹自己的名字叫“梅芳”,就是東湖梅花的芬芳。這就是武漢人的熱情豪爽

“我在武漢讀書十年,來漢救援是來報恩的!”

隊長總說我在這工作像打了雞血一樣。我說對啊,武漢人民對我有恩,我也要對得起他們。

工作之餘,我們不能出駐地,但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處處是風景。風雪中的裝備車,窗外的晚霞,雨後的藍天……但我最想念的風景,是江灘、是東湖……長江邊長大的孩子,總是想從水中找尋生命的力量,東湖漫步,山水相逢,我盼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