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中國外文局中國報道社、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文化中心聯合組成“中國企業在疫情下的國際傳播研究”項目組,依託中國企業國際傳播專家諮詢委員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進行了圓桌論壇“雲訪談”,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和海外形象塑造建言獻策。

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級。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賽德在記者會上稱,新冠肺炎已構成“全球性大流行病”。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哪些挑戰?

張金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出了嚴峻挑戰。近期直接表現是中國對外物資、人員流動大幅減少,外貿商品出口和原材料對外供貨斷檔,大批基礎設施承建項目放緩建設進度,中國遊客出遊幾乎停滯,不僅給中國相關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同時也對中國對外經貿、文旅合作帶來重大影響。在疫情日益在世界範圍內蔓延的形勢下,這種挑戰和困難有可能進一步強化。而且,越是在同中國經貿合作關係密切的國家,疫情帶來的衝擊越大。

於運全:總體而言,我認為在三方面比較顯著:一是對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致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而全球經濟活力減少包括消費需求的降低又對企業國際化經營提出嚴峻挑戰。二是各國政策影響。為阻止疫情蔓延,國際上眾多國家針對性地採取了一些邊境衛生檢疫措施、人員流動限制等政策,而這些政策造成了中國企業海外項目在所需的設備、材料、員工方面面臨著更大困難。三是輿論影響。由於疫情蔓延和部分媒體的炒作,不少國家民眾的擔憂情緒加劇,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排華”傾向和對華歧視,這些可能使中資機構和中方施工項目受到衝擊。

劉樹山:具體來看,一是企業員工不能及時到崗,這直接影響到海外市場商務活動的開展和在建項目的實施。二是設備物資供應受限,部分海外項目原定從國內採購的設備物資不能按時交貨,且境內運輸、出關、海運、通關檢疫時間變長,部分海外客戶甚至停止接收我國企業出口產品。這可能導致項目工期逾期、成本增加以及合同糾紛。三是海外人員心理壓力增大。一方面,中國工程承包企業目標國多為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地區,公共衛生管控和醫療水平相對較低,一旦出現疫情蔓延,防控難度更大,嚴重時可能導致項目終止、人員撤返回國的風險;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華人在國外一定程度上會遭遇偏見與歧視。

李錦:因為疫情蔓延,項目發包方可能要求更改甚至拒絕承包商與中國分包商、供應商簽署分包、設備供貨合同,供應鏈轉向其他國家與地區;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項目工期拖延,使得中國海外企業的產品生產停滯,項目無法按期投入商業運營,影響到海外中國企業的經營成本、施工進度和生產效率,將給中國海外企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東道國政府如果對本國民眾控制不力,或放任反華輿論,將對中資機構和中方施工項目受到極大的衝擊和影響;因為國內企業斷供而停產,各國不得不四處尋找替代品,導致中國製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鬆動,製造業將出現外流風險。在國際輿論中,這些與中國企業有關的話題,始終會被關注、被報道。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當地時間2017年5月30日,連接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和首都內羅畢的蒙內鐵路正式竣工。

海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亟待提升

受疫情影響,在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嚴峻形勢下,中國企業在國際傳播方面面臨著哪些挑戰?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李繼東:近年來中國企業大力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一些企業也開始在當地開展捐贈醫療防護物資等,助力在地國、城市、社區防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同時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等傳播。但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在諸多方面準備不足。而中國企業海外應對疫情的行為言論,其實也是中國治理能力的一線體現,企業要基於我國信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來通盤考慮。這就需要廣泛深入研究國際企業在應對疫情期間的經驗教訓,以及前一階段國際企業如何支援武漢乃至中國的實例;及時把握當地疫情輿情,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集體主義精神,體現中國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劉樹山:中國的海外企業針對疫情做了一些積極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總體來看,疫情下中國企業海外“保持沉默”還比較普遍,發聲渠道不多,發聲偏小、偏弱,一些中國企業對海外受眾的關注點把握不準,海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亟待提升。

凌朔:需要注意的是,從1月下旬到3月上旬的50天中,疫情形勢發生變化,中國疫情形勢出現好轉,海外疫情日益嚴重,海外經濟形勢和經濟前景也在發生較大變化。在海外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特別是人員流動時,宜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形勢,避免因違反相關管理規定而產生負面新聞,波及企業自身。近期在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一些企業員工節後返工時,遭到強制隔離、隔離條件差甚至拒絕入境等情況,首先應予充分理解,進而積極溝通解決。遵守當地規定,及時報告疫情,也是體現企業可信度與社會責任感的舉措。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當地時間2018 年12 月18 日,中國中車集團公司為波士頓地鐵生產的首批橙線地鐵機車在其馬薩諸塞州春田工廠

要善於從“挑戰”中找到“契機”

要進一步有效應對疫情造成的系列影響、傳播中國企業國際形象,有哪些建議?

黃友義:近期,中國企業可以在三方面開展公共外交,樹立正面形象。第一是多介紹如何在疫情期間抓好防控疫情和堅持生產經營的經驗。新冠肺炎在國際上很可能要存在相當一段時間,這對中國企業在保護職工安全和維持生產經營兩個方面的故事都是展示中國企業好故事的機會。第二是在海外經營的企業要多關注疫情發展,一方面是保證自己的利益,同時也要對當地職工和合作對象多加關心。除去提供醫療安全設備,還可以把國內行之有效的普及防控疫情的措施用當地語言簡明扼要告知當地職工和家庭。這樣可進一步展示中國企業的義利觀。第三是國際化的企業要藉機會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國際化形象塑造能力,包括練就讓自己的管理者和發言人利用發言答問的機會消除誤會,化解偏見,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的本領。

於運全:在廣受國際輿論關注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要善於從“挑戰”中找到“契機”,重點把握好以下四個關鍵點:

一是解答好國際關切的“疫情疑慮點”,針對國際社會對全球供應鏈等問題的關切,中國企業要多闡釋,爭取做好海外客戶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體現出企業的“人文關懷點”。面對疫情,中國企業要主動做好員工的人文關懷,主動傳遞信息,對不實信息進行澄清,全面、客觀地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的進展情況、防控措施,消除恐慌情緒,為員工特別是外籍員工解疑釋惑,凝心聚力。三是展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點”。疫情時期,中國企業更要展現出自身的社會責任擔當,把海外社會責任擔當舉措傳播好。四是傳播好抗疫的“先進科技點”。疫情暴發後,中國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充分運用自身優勢防疫抗疫,取得了積極效果,數字經濟、遠程辦公、智能城市、大數據應用等成為外媒關注的方面。

李繼東:首先要講好中國企業在抗疫中的故事,這是基礎和關鍵。其次因地制宜,解決所在地實際難題,充分發揮當地社區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的作用,從微觀入手講述與當地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故事。再次,淡化自我,也就是不要只彰顯自己企業,流於自話自說,而要站在對方需求、困難及其得以解決的角度來講故事。最後,充分發揮企業的特殊作用,所謂在商言商,用產品和服務說話,用實際行動言說,切實彰顯質量和服務優質的中國企業形象。

凌朔: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散傳播,一些在海外的中國企業已經著手對當地疫情展開捐助、捐贈活動,在當地贏得不錯口碑。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從自身產品入手,及時轉產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短缺商品門類,如醫療防護用品、基本日用品、食品等,為當地市場供應“及時雨”,收穫平時難以收穫的良好口碑。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電建海投員工與尼泊爾當地兒童歡度國際“六一”兒童節。

多元化傳遞中國信心講好中國故事

綜合來看,要做好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工作、做好企業國際形象傳播工作,各方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黃友義:從長遠看,無論國際經濟形勢朝哪個方面變化,中國企業都會進一步發揮中國公共外交的一線主力的作用,起到其他機構無法起到的作用,挑起其他機構無法承擔的重擔。實現中國企業這種國際擔當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文化與國際經營密切結合。中國企業在國難之際承擔重擔體現了中國企業的特有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匹夫有責”的傳統文化理念,也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意識,中國企業要在對外傳播中主動自覺地對外展示這種文化理念。第二,集體意識和個人利益的結合。企業宣傳不僅要講整體形象,而是要更加註意把個人鮮活的故事傳播出去,讓人看得見摸得著,增加親近感。第三,對外講好故事和有效管理的結合。企業要更加主動地在當地媒體和智庫學者之中建立關係,更多地利用在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去影響當地受眾。第四,中國觀點和當地語言的結合。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必須學會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要特別重視研究所在國度的話語體系,講話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劉樹山:綜合來看,中國海外企業可以採取這些做法:一是主動與海外利益相關方溝通,主動宣傳中國在疫情管控方面的信心和成績,爭取合作伙伴的理解。二是依託大使館及央媒海外機構發聲。一方面,可以通過使館統一對外發聲,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或在當地媒體發文;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加強與央媒駐東道國分支機構的聯繫,為其提供新聞報道素材,依託央媒海外機構發聲,展示中國企業疫情期間為兩國經貿合作做出的貢獻。三是依託企業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發聲。注意要把握海外傳播內容,回應當地社會關切,尋求當地關注的公共話題;傳播“情感共通”的故事,注重強化講出故事的利他性,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張金鳳:從宏觀方面來看,目前國內生產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復,但一段時間內,企業復甦可能還存在困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國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既加強宏觀協調,又精準施策,積極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要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要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中的困難,積極抓好中資企業在國外標誌性重大項目的建設進程,以實際行動體現中國企業迎難而上、重諾守信、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責任和擔當。

李錦:企業在國際傳播中,一是要主動設置國際輿論議程,加強本企業的海外信息公開,引導輿論走向;二是建立國際輿論監測預警與風險研判機制,第一時間識別海外疫情出現與阻擊輿情,有針對性地提出傳播方案;三是完善建立海外項目、分公司的輿情信息溝通與應對機制;四是要以海外受眾需要,精準研判、精準回應,為所在國企業與職工答疑解惑;五是要化危為機,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應用正重塑全球傳播格局機會,以新媒體為重要平臺,向國際社會講好疫情下的中國企業故事。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code>出品:中國報道社·企業外宣智慧傳播工作室
智庫支持: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總策劃:陳實
主編:於運全 張金庭
策劃:黃傳斌 翟慧霞
撰文:徐豪 翟慧霞
創意策劃:何晶 左琳
統籌:李建華 劉莉 鄧雯潔
視覺設計:中國報道社新視覺工作室/<code>


戰“疫”企航 | 疫情“全球大流行”,“出海”企業該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