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房里的这份缘,穿越了时空

昨天

年轻的你

在“江城”丹东为国守边

今天

年轻的我

来“江城”武汉救死扶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房里的这份缘,穿越了时空

厚重憋闷的隔离服,让丹东援湖北第二支医疗队的队员修美凤和丛凤秋清晰地听见自己不断加重的呼吸声——如果可能,他们会少说话,“说多了就有缺氧的感觉。”

但医疗队救治的患者,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更承受着孤寂、恐惧等情绪。医疗队员们再怎么难受,也要坚持同患者说说话——“时时去安慰。”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隔离病房里,78岁的周老爷子是一名重症患者,现在还需要高流量吸氧装置。但周老爷子特别喜欢和医护人员说话,尤其是看到修美凤的防护服上“丹东”俩字儿时,就露出兴奋的表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房里的这份缘,穿越了时空

周老爷子对丹东的特殊的情缘,是他入伍后在丹东当兵的往事。周老爷子曾于1959年入伍,在九连城当兵。每次见到“第二故乡”来的医护人员,老爷子就顾不上自己还要吸氧,总要讲讲从前的故事。

周老爷子病情很重,还得吸高流氧,不能聊太久。但每天陪老爷子聊会儿天,成了丹东医疗队员们的“必修课”。他们不仅聊老爷子在丹当兵的往事,聊丹东的黄蚬子、炒馇子,聊老爷子2000年回丹东的所见所感,还约定疫情过后在丹东再相见……

在医护人员们细心地治疗和护理下,周老爷子病情有所好转,从监护室转到别的病区。修美凤和丛凤秋心中总挂念着老爷子,工作间隙,就会带着驻地酒店分发的水果、酸奶、牛奶等,去看望老爷子。丹东医疗队的另一名队员兰天在老爷子现在的病区工作,修美凤、丛凤秋就叮嘱他:老爷子爱聊天,一定要多陪他说说话。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房里的这份缘,穿越了时空

老爷子对丹东的那份感情,医护人员兰天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老爷子给子女取名时,给大儿子的名字里用了安东的“安”字,给小女儿的名字中用了丹东的“丹”……听到此处,兰天的眼眶湿润了,原本模糊的防护镜雾气又重了几分。他伸出大拇指,老爷子还以一个标准的军礼。

截至记者发稿时,老爷子的核酸检测有一次阴性,离康复出院指日可待。他同丹东医疗队员们相约:疫情结束,还要在鸭绿江畔,再聊聊与丹东的缘分,再聊聊各自在“江城”战斗的经历,再聊聊今天这段虽然沉重却又不失温暖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