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高熾遷都南京那麼大明朝會發生什麼改變?

用戶6093132260070


大家好,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題主的問題朱高熾如果遷都回南京大明朝在歷史上會發生什麼改變?我就利用那個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分析一下是否會有這樣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會對歷史的影響,瞭解一下大明京城的轉變的過程。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朱元璋首先投靠當時的割據江淮的起義軍郭子興後來取而代之,此時的元朝在北方勢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紅巾軍劉福通縱橫中原,這就意味著朱元璋當時的勢力也就只能割據江淮一帶。此時的江南一帶還有很多的軍閥勢力,比如說東吳的張士誠,漢國的陳友諒,浙江的方國珍,蜀夏的明玉珍,所以朱元璋必須要在江淮地區選擇合適的地方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大將馮國說道:“金陵城虎踞龍盤是帝王之都!應該先佔領金陵定鼎,然後在分將四處平定群雄。”同時我們看一下金陵城左臨大江,右臨山險,三面環水,把山當成城池,把江當成護城河,非常有利於步兵憑險據守。而且金陵作為當時的集慶府是原先元朝非常發達的地區,所以說可以地宮大量的軍需物資,所以說無論是天時地利,定都南京都是朱元璋最好的選擇,於是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下集慶府之後改名“應天府”寓意,順天應人,舍予其誰!

朱元璋將南京城作為自己的領地直接導致在面對江南其他起義軍的時候具有很好的戰略優勢,畢竟自己的南京城進可攻退可守,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直接被朱元璋戰略碾壓,之後的陳友諒也在潘陽湖之戰中失敗退出。由於當時的情形不明,北上伐元萬一不順利的話朱元璋還可以依據天險和北元分江而治,就像宋武帝劉裕一樣至少可以做一個南朝皇帝。

靖難之役,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篡權奪位決定將遷都北京史稱“永樂遷都”。

就藩舊地,將士渴望回家

早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自己就藩的地方就是北京,所以說北京對於朱棣來說是自己的大本營,自己所率領的起兵將士也是北京地區的人,所以說很多人都提議遷都北京包括明成祖朱棣在內,所以永樂四年朱棣下詔書以南京城為藍本建立北平皇宮,為了表明自己遷都的決心在永樂七年將自己的墓地健在北京附近,就這樣遷都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朝中也無人反對。

戰略位置,天子守國門

南京作為首都的話,首都與長城的距離過於長導致向西傳遞不便利。因為時間的轉變現在的矛盾也發生了改變,已經不是明太祖時期的江南割據的局面了,而是北元政權土崩瓦解,大明軍隊乘勝追擊的時機,所以新的戰線形成直接導致長城成為很重要的軍事情報傳遞工具,如果首都在南京的話直接會導致以為戰機。明成祖曾經以北京作為基地進行了五次北伐,北京城的在軍事指揮上面的優點是深處後方的南京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朱棣提出“天子守國門”的想法,遷都北京。

靖難之役,得罪大量的南部清流 靖難之役中南方的士紳在朱棣看來就是建文帝的幫兇,自己多次身陷險境也是這群人的“功勞”。所以在靖難之後南方各省的賦稅增加,同時加強管制。如果說南方的士紳只是出錢出力的話,那麼南京朝廷做官的就是最想讓朱棣戰死的,其中朱棣因為勸降方向如未遂曾經誅其十族,第十族就是方向如的門生故吏,可以說是將南方的文人得罪的精光,所以說遷都北京更加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仁宗即位還都南京,未遂!

仁宗皇帝以仁義聞名天下,開創仁宣之治。一門武將的朱棣一族為由仁宗寬厚待人,不喜愛學習武藝,在燕王朱棣出征的時候就監國,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其實治理國家的時間確實很長,明成祖每次御駕親征的時候,朱高熾就監國管理朝事,經常加班熬夜所以身體也不是很好。但是朱高熾本人謙厚待人,很受文官士大夫的喜歡。

永樂十九年的時候,紫禁城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殿遭到雷擊都被燒壞了,仁宗即位之時看到滿目瘡痍不忍心在大興土木,於是決定不要在修建於是準備還都南京,隨即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加印“行在”,這樣就標誌著廢除北京的作為首都的地位。但是仁宗身體不好,這件事情還沒有辦好就駕鶴西去,之後的宣宗上臺之後並沒有施行還都南京的計劃,直到宣宗去世之後英宗確定了北平作為首都,自此之後就沒有改變過。

仁宗遷都會南京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第二個“朱棣”的出現

可以說北京重地絕對是對抗北元的重要指揮樞紐,在這樣的地方安排自己的兒子都會被靖難,那麼放什麼人才是最好的選擇呢!可以毫不誇張的來講一定會出事情,就比如說明朝末年的李成梁,可以說在無人可用的時候李成梁挑起了遼東的大梁,但是這樣的人也最後還是養虎為患,手下的遼東鐵騎根本不聽除了自己之外人的指揮,這還只是遼東這一塊地方,所以說如說不定都北京的話以後必成大患,一定會有第二個“朱棣”的出現,這對明朝政權來說的話是致命的。

明朝政府的自己腐化,自取滅亡

如果僥倖沒有出現上一種情況的話說明了另一件事情的發生,那就是北部地區被侵佔了,和大明劃江而治的政權會出現。明朝又會類似於南宋一樣的悲劇人生,畢竟可以說南方的氣候以及文化氛圍絕對不是北方可以比擬的,自古都是南方出文官,北方出武將,所以在歷史上很少出現南方政權土兵北方政權的事情。

南方的溫度適宜又是文雅之地,難保後面的皇帝不會出現像李煜一樣的詞曲皇帝,好吧我承認之後的明朝會出現一個朱由校的木匠,但是這比舞文弄墨強多了,雖然好像也差不多。縱觀歷史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像陳,吳這樣的政權最後都是自己腐化而滅亡的,歷史一定會重演,所以說明朝征服一定會快速的腐化,如果說你覺得不太可能,我們就舉一個最近的例子——靖難之役。

總結:

縱觀明朝的歷史,在主要矛盾的轉移就註定了需要定都北京抗擊蒙元。定都北京更有利於對外的作戰,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第圖兩次入侵分別是蒙古和後金,這兩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就是中國整個地圖的缺口,而北京城剛好可以據守,所以定都北京對於明朝的統治是有利的。

同時定都北京也是朱棣的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體現,也是很多中國人喜歡明朝的理由,作為最有骨氣的王朝,明朝定都北京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不是內憂外患也許崇禎皇帝真的可以造出一箇中興之世。

我是夏目愛看書,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些許幫助!


夏目愛看書


洪熙帝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但這十個月卻是造就了大明“仁宣之治”的基礎時期,包括消減官員、輕徭薄賦、改朱元璋、朱棣兩朝全面擴張的政策,實行戰略防禦,與民休息等。

而在朱高熾在位的最後一個月,他做出了一件讓後世難解的事:派太子朱瞻基去祭拜朱元璋的孝陵,並留守南京,定北京為行在,決定遷都。

要不是朱高熾恰好一個月後去世,遷都一事才不了了之,對於朱高熾要遷都的打算,一般史學家認為是朱高熾相比起北方,他更看重南方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

在朱高熾的規劃中,北方只是一個門戶,而南方則是這座門戶的後勤保障,就算失去了北方,依靠南方的富庶,大明還能支持很久,可要是失去了南方,那北方就只能坐困愁城,陷入前狼後虎的境地了,這一點和他治理國家的理念較為吻合。


如果朱高熾真的在臨死前完成遷都事宜的話,那大明王朝會有兩種走向

  1. 朱瞻基繼位後將其再遷回北京,大明還是按照歷史路線繼續行走;
  2. 由於當時蒙古部落和大明的衝突不斷,北京肯定還是需要人去守衛,以靖難之役為前車之鑑,朝廷應該會選派精兵悍將去守,時間一長則極有可能出現武將割據的情況。

以第二種走向來分析,明成祖靖難之後,將原先的九邊諸王全部內遷到西、南方,大幅度削弱他們的權力,自己坐鎮北方對抗蒙古,而換成了朱高熾繼位後,雖然邊境也安排了猛將駐守,但畢竟是天子腳下,有什麼情況朝廷都能夠及時做出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武將們的野心。像土木堡之變時,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的守將自擅其事,不願出兵協助朱祁鎮大軍,間接導致其最後被俘,事後朝廷很快就他們捉了起來,論罪收押。



可如果朱高熾將國都遷到南京的話,那對於北方諸邊的情況不能及時瞭解,很容易就出現武將擁兵自重,欺上瞞下的情況,像明末李成梁一樣,鎮守遼東二十年,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名將”,可同時他也養寇自重,對於遼東當地的女真三部總是打一下哄一下,就是不全部消滅,以便從中獲取朝廷的賞賜和軍費,在李成梁的經營下,遼東成了李家的”國中國”,遼東鐵騎除了李家人外誰都指揮不動。

萬曆十九年,李成梁退休,此後十年時間裡朝廷換了八位遼東總兵,有七位都因指揮不動遼東鐵騎而被免職,而這段時間,建州女真部的努爾哈赤實力日益壯大,先後吞併海西女真和葉赫女真等部、大敗蒙古聯軍,成為了遼東諸部落的霸主。直到萬曆二十八年,朝廷不得已再把李成梁請出山壓制努爾哈赤,為朝廷贏得了十幾年的邊境“和平”。



李成梁的例子告訴我們:在達摩利斯克懸於頭頂的情況下,野心家們還敢公然地攪風弄雨、養寇肥己,更別說朝廷被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則信息更加蔽塞,還不是邊將說什麼,朝廷就得聽什麼。

自宋朝以來,北人善武、南人善文的局面就已經形成,在精兵強將都握在別人手裡,朝廷又手不能及,只要多幾個李成梁這樣的野心家,那黃河以南還能不能姓朱可就難說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不願遷都南京的原因。

同樣的,就算是換成諸王守邊,也很容易造成晉末八王之亂的局面,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時期,憑藉其個人魅力和威望可以很好地壓制諸王,可到了朱高熾和朱瞻基時期,對於諸王的壓制力明顯減弱,為此還爆發了漢王之亂,這時要是到了年僅十歲的朱祁鎮繼位,主少國疑,邊境諸王又手握大權,恐怕靖難之役又得再來一次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今天剛剛寫了關於明朝定都北京的缺點 現在就簡單說說定都南京帶來的改變:

1、由於朱棣遷都北京,即便明仁宗完成遷都南京,北京依然是北京(陪都),但京師在南京,明朝將會形成經濟、文化、政治等在南京,軍事在北京的局面;

基本上,這就恢復了朱元璋時期的國防策略:南京發展+北方防守,即藩王守邊、天子守國。

以下是朱元璋時期國防體系部署:

三級防禦體系:

一級防禦中心:南京負責軍事後勤和戰略部署;

二級區域防禦中心:作為區域指揮中心和後勤物資中轉基地,西安負責東勝、寧夏、甘肅三衛,太原負責大同衛,北京負責大同、開平、大寧、遼東四衛;

三級軍事作戰基地:遼東、大寧、開平、大同、東勝、寧夏、甘肅等衛。

遷都北京後,明朝再無三級防禦,而是主次不分、指揮不明。如下圖:

防守北京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東北和西北防務所得到的關注和資源都被北京所奪取。

2、明朝在海洋貿易上將會極大發展。定都北京最大的問題是:北京一心要防範蒙古,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考慮經濟問題。

為了專心防範蒙古,明朝於是固執的實行海禁,即便面對合理的貿易需求,也絲毫不理會。

於是明朝陷入兩難困境:

北有蒙古騷擾,南有倭寇問題,分身乏術。

如果定都南京,明朝會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就會明白,開放港口進行海洋貿易即可解決倭寇,不費一兵一卒。

南方有錢糧,北方有兵馬,這才是明朝的發展之道。

海洋貿易的發展,必然提升明朝在水師技術上的成功。明朝通過海運和河運從南方輸送錢糧和士卒到北京、遼東、西安,既節省成本,又提高效率。

3、節省每年520萬石輸送北京的糧食,可以合理分配到作為地方賑災備用和邊防費用。

明朝從嘉靖時期就開始陷入財政危機:

1、1540年工部尚書上奏,他手裡只有6萬銀子,卻要支付27萬工程款和人工費;

2、太倉庫每年收入200萬兩白銀,但每年明朝常規支出高達347萬輛白銀,透支147萬兩白銀;

3、1552年戶部上奏嘉靖帝,明朝每年軍費高達595萬兩白銀,而每年財政收入不足300萬兩。

收入不增長,支出每年都在高漲。這就是明朝的現實——這都是定都北京帶來的費用高漲。事實上從嘉靖朝到崇禎朝,明朝都是靠欠債、加稅過日子,有點類似今天發行大量國債的美國。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與當時國家戰略發展,穩定社會,朱棣北遷帝都,都有實實在在的作用,加上朱棣,朱高熾父子在北京生活多年,對習俗,環境的認可,當然了政治原因也是其一。

史料記載:仁宗皇帝,成祖朱棣與徐皇后長子,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只因身體肥胖,不得父喜,然能克己敬事,在立為世子,與太子之時,善撫屬下,朝無廢事,為政開明,與民休養,以上資料種種看到了朱高熾的政治能力。

那麼今天說這個問題的重點,朱高熾有要遷都的打算嗎?從政治優勢上講他不願遷都,因為他與朱棣在北方經營多年,勢力基礎與一些利益集團都是北方人,冒然遷都會帶來很大潛在性危險,只有徐徐圖之。他的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很願意遷都南京,主要是來自他的身體,我個人認為,朱高熾很有可能患有肥胖症與一些高血壓骨關節之類,還有一點那就是他當政其間,很多權力文官都是南方人,比較喜歡南方的氣候,北方的苦寒讓他們叫苦連天,遇到了這麼一位好說話的天子,還不得趕緊辦啦!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在這計劃進程當中的一個月後,………

朱高熾猝然的去世,給這計劃化為泡影,

假如歷史可以倒流,我認為以朱高熾個人的魄力,和他強大的團隊,照著他的政策發展下去明朝會是一個不亞於唐代的盛世,當然了這隻能是假如……~~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朱棣死後,即位之後的朱高熾立即著手還都南京的事宜,看上去大明朝廷馬上又要遷回舊都城南京了,可有兩件事最終阻礙了這場遷都計劃,至於這兩件事是什麼,我們往下看。

首先,明仁宗朱高熾並非是感情用事之人,之所以要把都城遷回南京,除了感情因素外,更多的是理性分析的結果。要知道朱棣遷都北京這件事,事實上造成了國力上不小的消耗。因為北京不同於南京,漕運落後,河道稀少。舊都南京原本是整個明朝最富庶的地區,各種糧食物品供給充足。而北京在當時基本上鳥不拉屎,什麼東西都需要往城裡運,而運輸大宗物品當時只能靠漕運。開鑿疏通漕運河道,花費的款項可是無法估量的。

正因如此,明仁宗朱高熾才覺得遷回南京,而滿朝大臣對此事也多數表示支持,本身這幫臣子對當年朱棣遷都就十分不滿。於是在一片期望中,明仁宗朱高熾正式將北京改號為“行在”,也就是政府臨時駐地,準備還都南京。

明仁宗為此做了不少工作,還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視察維修皇宮。然而,接下來發生的兩件大事,使整個遷都計劃戛然而止

第一件事,明仁宗朱高熾在此時駕崩了,這位皇帝身子骨比較虛弱,在他駕崩之時,他才剛剛做滿了十個月的皇帝。遷都之事的策劃人都沒了,遷都頗受影響。按理說老子死了還有兒子呢,兒子朱瞻基也想遷都啊,那兒子接著幹不完了,接下來又發生了第二件事,讓他兒子朱瞻基嚇得不敢遷都回南京了。

頭一件事是人禍,第二件事呢,就是天災。話說偏趕上這個節骨眼,南京發生了密集型的地震,這地震有多密集呢?咱來看一組數據:

明太祖洪武年間,南京城地震3次,北京為2次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南京城地震4次,北京地震4次

明仁宗洪熙年間,南京城地震39次,北京此時無地震

朱瞻基宣德年間,南京城地震35次,北京地震5次

朱瞻基眼見這地震如此密集,哪裡還敢繼續遷都,於是這還都南京的計劃就此擱置下來了。直到朱瞻基去世,年幼的英宗即位,遷都這件事才徹底被取消,南京的京師稱號又被轉回了北京。


時光是1045


最開始朱元璋創建明朝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南京都城的地位,可以說,從一開始的時候,南京就已經做過明朝的都城了。

明成祖朱棣時期,發動靖難之役以後,改北京為都城,此後,立下了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祖訓。

雖然朱棣打算讓北京做明朝的都城,但在那個年代,北京城可沒有現如今的繁華, 當時的北京更像是一個破敗的小城鎮,雖然面基可能不小,但裡面絕對沒有已經做都城幾十年的南京城來的繁華。

朱棣一心選擇北京做都城,本質目的其實也是為了防備蒙古人,雖然元朝已經滅亡,但蒙古後裔卻退回了蒙古草原,儘管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明朝就不斷的發動對蒙古的討伐戰爭,阻止蒙古人的崛起,但蒙古的威脅卻是一直存在的,為了讓子孫後代能夠牢記祖訓,死守國門,朱棣選擇定北京為都城,如此一來,可以極大的防備蒙古人南下,對大明產生威脅。

朱棣去世以後,朱高熾卻因為貪圖南京城的安逸享樂,一心想要改都城為南京,但朱高熾命不好,登基不到十個月就去世了,提出遷都計劃的時候,朱高熾已經只剩下了一個月的壽命,可以說,遷都的計劃剛剛開始實行,朱高熾就去世了。

朱高熾是一個明君嗎?可能是,作為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其實一直都是一個被朱棣看不起的存在,天生殘疾,加上朱高熾身材肥胖,即使在靖難之役時期朱高熾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朱棣依舊更欣賞朱高煦,沒辦法,朱高煦的硬件條件肯定是遠勝朱高熾的。朱高熾之所以能夠坐上皇位,與朱高熾的好兒子,朱棣的好聖孫,朱瞻基關係不小。

朱瞻基登基以後,並沒有繼承父親朱高熾的遺願,遷都南京,雖然遷都南京是朱高熾的遺願,但朱瞻基卻認為遷都南京對大明朝弊大於利,朱瞻基更願意尊崇祖父的決定,繼續以北京做都城,天子守國門。

如果朱高熾多活個一年半載的,或許遷都之事還真就被他搞定了,到時候,再遷都北京肯定就會是難上加難。

而遷都南京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積極影響,肯定是明朝的經濟會更加發達,北京做都城,其實已經註定了北京會成為一座聚集了全國軍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但北京又經常會成為北伐蒙古的第一座後勤保證,因此,遷都南京以後,北京做軍事中心,而南京做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長此以往,大明的經濟可能會迅猛發展。

蘇杭號稱魚米之鄉,但在作為魚米之鄉的同時,蘇杭又是著名的,出軟骨頭的地方,曾經的大宋王朝就因為重文輕武,被金國步步緊逼,最終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以後,大宋重文輕武的風氣依舊盛行,未久,南宋也滅亡在了蒙古人手中。因此,遷都南京的大明朝,很可能會步了宋朝的後塵,高層逐漸貪圖安逸享樂,儘管沒有遷都南京明朝的高層依舊安逸享樂,但遷都以後,這個速度必然會加快,明朝成為第二個大宋也不無可能。

遷都南京以後,或許大明的東南海防會變得嚴密許多,北京因為死磕蒙古,後金,導致明朝後期,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如果遷都南京,或許倭寇之患會有所改善,但北方山海關或許不用等到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這個時間提前數十年也是很有可能的。

遷都南京,有利有弊,若是單就明朝的生死存亡來看,遷都南京或許確實是弊大於利,大明也因為定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而獲得了後世的認可。被認為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魏青衣


朱棣遷都北京之意一是此地藩王,根深葉茂不可動搖。更深層次是天子守國門之意,天子坐鎮北京,可加強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禦,戰事緊繃一根弦,這沒得說,可有效控制全國的統治。再者朱棣吸取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的血淚教訓,定都北京就是守住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軍事意義非凡,可以說中原抵抗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一旦蒙古騎兵越過此天然屏障,大明王朝就和宋朝一樣必然遷都南方,又要走南宋的老路。最後又被滅亡,遷都北京不可謂不慎重。再者北京是北方,風沙凜冽,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身強力壯,勇武剛強。一旦遷都南京,這是秦淮風月之地,靡靡之音,細雨江南,倒是皇帝萎靡不振之鄉,別說作戰了,整天夜夜笙歌,紙醉金迷。哪抵得了蒙古鐵騎的衝撞。蒙古鐵騎下得北京,拿下燕雲十六州,此後一馬平川,盡是大平原,連個防禦堡壘也沒有,又得重走金滅宋的老路。事實證明,滿清一入得山海關,掃蕩中原,中原已然換主。朱棣定都北京,已經是深謀遠慮。後金崛起,大明終究滅亡,人算不如天算,殆非天意耶!










長安樓主


遷都沒有合法性 合理性 失去了道義上的制高點 他怎麼會那麼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