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武城地图

【地名由来】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武城在山东的位置

武城何以得名,其说法有三:

一是据乾隆武城县志记载:"夏时后启,封子武于此。后因名武城(见隋区域图)"。

二是清道光武城县志补卷之一记载:"夏禹七代孙,芒,封公子武于此"。

三是明嘉靖武城县志疆域志云:"武城为东郡要区,实古赵地,平广旷阔,四无山阜,东比强齐,岁饬武备,邑之得名",沿革中又云:"春秋为晋东鄙地,晋因备齐,始城焉。"西汉初年,设东武城县。初,沿袭东汉建制。太康中(约计284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上述三种说法中,前两种均系传说,后一种说法,因年代稍晚,而所据史料亦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符,又因武城位于华北大平原之腹,滨于漳卫河之畔,土地肥沃,漕运方便,自春秋以来,屡为各诸侯国或省区交界处。历为兵家常争之地,由此看来,"武备之城"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根据的,武城因此而得名。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武城风光

武城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隶属德州市。北纬37°03'至37°23',东经115°51'至116°17'之间。东邻黄河故道,与平原县连接;南和夏津县交界;西、北两面隔卫运河,同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全境南窄北阔,西南到东北较长,东西宽27千米,南北长33千米,总面积748平方千米。

武城县属于亚洲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冷热干湿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武城县辖1个街道、7个镇。县政府驻广运街道。截至2017年底,武城县常住人口38.54万人。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武城旋饼

"古贝春"和"武城旋饼"是武城最著名的两个特产。

【寻欢文史】

四女寺的传说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武城县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与河北省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在历史上居水陆交通要冲,依仗京杭大运河码头和"通衢"官道,四女寺的传说,除广泛流传于周边县区外,还沿大运河远扬千里之外。不仅如此,历代官吏、文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游记、,对四女"和睦事亲"的传统美德大嘉赞誉,历经千百年流传不衰。

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俞繁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朝夕焚修,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于是世人遂改为四,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一直沿传至今。

景帝年间(前189年-前141年),今之古称。镇上有一夫妇,生了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道。

转眼间女儿相继成人,傅氏夫妇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想日后无人继承家业,女儿嫁人后无人养老送终,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倍感凄凉。

大女儿年长几岁,体谅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个妹妹商量说:"父母年纪大了,咱没有幼弟长兄,以后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无人照料。我有个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终生,一来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来你们出嫁后也就不用时刻挂心父母了。"三人一听,异口同声地反对:"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们怎好撇下父母各寻安乐?愿和姐姐一道奉养双亲!"大姐看她们态度坚决就说:"既是这样,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见,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树,槐枯者嫁,槐茂则留,不知你们如何?"三人听了,齐声说好。

于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门口栽了一棵槐树,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谁知数月后,四棵槐树全都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贻误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热水浇三人的槐树。不料这一举动,被时刻在意的三个妹发觉了,于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热水浇别人的槐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槐树不但没死,反而更加茁壮。疑心是天意昭示,越发坚定了留家侍亲的决心。

傅家丰衣足食,又有四个的女儿,自然说媒提亲者络绎不绝。傅老夫人便向四个女儿转告各方求亲之意。四女矢志不嫁,并将所议之事及植槐经过告知父母。二老闻言大惊,极力劝阻。四女为表心意,便卸下女儿装束,换上男子衣冠,学着儒生的样子习学诗词书画。平日说话如同兄弟,谈诗论字又似朋友,婚嫁之事。二老见状,又惊又喜,视女如子,不再劝婚。媒人见四女心坚如铁,也不再登门说亲。从此,四女专心侍奉父母,闲暇之时则博览诗书。

光阴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亲至孝,傅氏夫妇虽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聪,那四棵槐树也日见粗壮、成荫。四女又在庭院里建一梵宫,朝夕焚香,日夜通经,祈祷双亲平安长寿。

一天,有一个相貌非凡的人来到,远远望见四棵槐树亭亭如旗罗伞盖,便寻踪而至,在庄院前足凝视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属阴,鬼木为槐。观此槐之状,必有奇女居此。"于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后,左邻右右舍忽然发现傅氏一家不知何时已经人去屋空。于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傅家积德行善感动神灵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称他们超升了。此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为平添了神秘色彩,过往行人客商争相目睹傅家遗迹。天久日长,竞使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改为四。因后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为,并立碑铭记以赞。村名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武城县有建制以来,政区和隶属关系变动频繁。

西汉初设东武城县和东阳县,都隶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东阳县在卫运河东今甲马营附近,按地理位置看,今武城县境当属东阳县。

东汉属冀州部清河国。据《恩县志》载:“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改清河郡为清河国。”后属曹魏冀州部清河郡,为东武城县。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西晋初,沿袭东汉建制。太康中(约计284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初属后赵,中属前燕,后属前秦,一直隶属清河郡。

南北朝时期,初属刘宋冀州部清河郡。刘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年)时,又属北魏相州部清河郡。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属清河郡。

北齐将清河郡治从今临清东北15里处移至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15里之信城,又将位于今临清东南10里左右的贝丘县并入清河郡旧治,改称贝丘县,武城也省入贝丘县。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平齐罢郡置贝州,武城属贝州贝丘县。

隋初,仍属清河郡贝州贝丘县。“开皇六年(586年)废阳平之武城,仍于贝丘县析东武城旧地,置武城县。”,“十六年,析武城,置历亭(按历亭县治在今广运街道)。十八年又改东阳县为漳南县,属贝州。大业二年(606年),废州,复置清河郡。”以此推测,今之武城县境,当时北部属漳南县,南部属历亭县,西南一隅当属武城县。

齐鲁地名探究——赵国武备之城——武城

唐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

宋初,属河北东路贝州。庆历八年(1048年)涿县人王则起义,皇帝命令文彦博讨伐,杀王则,赦免其部下,因此,请示皇帝批准改贝州为恩州,武城也改隶恩州。

南宋建立后属金大明府路恩州。

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1270年)改隶高唐州。

明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

清朝,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高唐州为直隶州,辖四县。武城自后径属东昌府临清州。

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废除府、州制,山东省改设胶东、济西、岱南、岱北四道,武城县属济西道。

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内务部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省的济西道改为,武城县属东临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武城县改属德临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废除道制,设省、县两级政府,武城县径属山东省政府所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行政院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武城县属临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山东省下设十二个行政区,武城县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山东省政府下设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二个行政督察区,武城县属鲁西行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山东省改设鲁北、鲁西北等六个省政府办事处,武城县属鲁西北办事处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武城县全境解放,国民党统治至此结束。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武城县人民建立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改属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专属。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1日,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冀南行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亦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武城县抗日政府改称武城县政府。其隶属关系未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期间,曾有伪武城县公署成立,隶属伪山东省公署鲁北道。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四道改为十道,伪武城县公署改属伪山东省公署东临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伪武城县公署随之消亡。

1949年8月13日,改属河北省衡水专员公署。

1950年,县政府改称武城县人民政府。

1952年,武城县人民政府改属山东省德州专区。

1956年,撤销德州专区,武城县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8年12月,将武城合并于夏津县,隶属聊城专区。

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并恢复德州专区,武城属之。

1967年,德州专区改为德州地区,武城仍属之。

1995年4月,德州地区撤区建市,武城县隶属之迄今。

1973年,卫运河展宽,县城迁往广运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