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秦皇陵,一舉一動,始終牽動著千萬人的心。普通人對於秦皇陵的內部結構,還停留在司馬遷時期,總認為那裡

“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若秦皇陵真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就得滿足一個重要條件:嬴政時期的墓穴是不是已經發展出了室墓。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槨墓的發展


任何墓葬在形成之初,都很簡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周易》)一般就是直接往地下挖個洞,或在山崖峭壁上鑿空,講究點就往洞裡頭堆石頭或木材。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棺槨截面


隨著技術與人們觀念的不斷進步,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我國出土了石棺材和陶棺,死者終於不用直接睡土上。隨著王權興起,陵墓不斷擴大,棺的層數也在不斷增加。


於是便誕生了一個關於古墓的術語“槨”,說白了就是套在棺木之外的木結構。槨最早可追溯於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3000年,最初只繁盛於黃河中上游地區,本來只是單層的木框架。大約在公元前2000多年,在山東半島的龍山,人們在臨朐西朱封一號墓中發現:槨不僅包裹棺木,還用來放置陪葬品,這標誌著槨墓已走入成熟。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截面


儘管“棺槨”,現在習慣連著用,其實這兩字不僅意思不同,而且在兩者還存在著時間先後順序。一般棺要先於葬禮之前,甚至人還沒去世,就得準備好棺材。這習慣,現在依舊流行於廣大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會提前為自己定一副棺木。


槨則需要等棺木完全埋入地下,工匠才開始在其周圍建設,它不像棺木飾以圖案,槨通常沒有花紋,它的作用,就是分割棺墓周圍空間,好方便用來存放隨葬品。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馬王堆一號墓復原圖


當槨出現後,這種類型的墓穴從周王室一直延續到西漢初期,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貴族們的槨墓體積也變得越來越大,棺槨結構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如從最初的棺槨一棺一槨到五棺二槨,有再重、三重、五重、七重的區別,墓主人等級越高棺木上面的漆飾紋樣也越繁複。等到西漢初年,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出土,標誌著槨墓發展日臻完美的地步。


約建於公元前168年的馬王堆漢墓,一直延續自古以來的“豎穴墓”,墓坑深達16米,棺槨放在墊木之上,然後用厚達40釐米的木炭及1米多厚的白膏泥包裹,這也是為何辛追能保持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馬王堆漢墓穴的出土,充分表明槨墓傳統歷經數千年不墜!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平面圖


室墓的誕生


儘管槨墓還在開疆擴土,大約在西漢晚期,一種全新的墓穴形式慢慢浮出水面,它就是“室墓”。不同於豎穴箱式結構的棺槨。因室墓是橫向修築而成,類似一座房子。因此專業人士又稱“橫穴墓”。室墓最重要的特徵:寬大的內部空間方便儲存和展示隨葬品;墓室包括上方的平頂、牆壁、門和甬道。


最重要的是棺和隨葬品不再從墓坑上方垂到槨室裡,而是從側口送入,過程就如同幫死者搬入一座新家。無論是槨墓還是室墓,最後在死者入葬後都會被封上。


室墓的出現,催生出一系列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如:壁畫、畫像磚和畫像石等。因在室墓永久封存前,哀悼者有時會被邀請,進入墓中觀看壁畫,對工藝及精美度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例如在陝西百子村的一座新發現於約建設於東漢時期的古墓,墓口附近就有一條銘文

“諸觀者皆解履乃得入”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描述的是一種三維宇宙模型,說明,墓室裝飾和室墓的發明有密切聯繫,因為只有室墓才能成功轉換為特定的宇宙空間。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河南洛陽燒溝61號墓透視圖


儘管早在戰國時期,已見到磚石用到裝飾墓穴。可這些諸侯王只是用他們蓋裝飾自己的墓地,至於墓頂一律用木頭。室墓推動磚廣泛使用,讓券頂或穹頂的成為可能。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西漢壁畫墓天象圖


當墓頂有“上具天文”的意象,實物最早出現於西漢晚期,於河南洛陽燒溝61號出土的西漢墓葬,墓脊上畫著日月、流雲還有星象。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河南洛陽燒溝61號墓頂


秦皇陵


從現在考古資料來看,驪山始皇帝遺址,內外有兩道城牆,內層城牆方形,圍住陵墓,東、西、北三面設門,外層城牆長方形,只有東面設門,可知整個陵園是東向的。現陵園以東約1.5公里處發現三大兵馬俑,排列的兵馬俑陣勢也是東向的。在1980年12月在陵墓封土西側約17米處,出土兩輛由銅人駕馭四匹大型銅車,當是供死者靈魂乘坐巡禮之用。據進一步考古調查發掘,秦皇陵的內城也作長方形,內外城作狹長的“回”字形。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驪山墓平面佈局


整體看來,秦始皇陵並沒有脫離戰國王陵的佈局。最著名的,如戰國時期的中山嚳墓,只不過秦皇陵只是它的加大豪華版而已。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戰國時期中山嚳墓平面圖


結論


司馬遷所處的年代,正值漢代室墓流行,墓用穹頂,方便“上具天文”。既然工匠、及知情者“皆令從死”,那麼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的描述,可信度就很低。他之所以能這麼繪聲繪色的描述秦皇陵,中間帶了不少“私貨”。這私貨包括結合當時流行墓穴樣式,以及自己作為文人的想象。說白了:就是司馬遷用西漢流行的墓穴樣式,去推測一百多年前的驪山墓,進而給後人留下一個不靠譜的結論。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我們被司馬遷誤導了二千多年


那麼驪山墓,最有可能會呈現什麼樣的樣貌。不管秦工匠手藝如何精美絕倫,他們始終逃脫不了歷史的侷限。驪山墓說白了估計還是一超大型“槨墓”,什麼“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都是司馬遷的一廂情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