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曾多次獲得普利策獎、布克獎和奧林奇獎等世界著名文學獎項的作家卡羅爾•希爾茲,在國內的瞭解尚不廣泛,但是其作品對社會與個人的關注與深思,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

《橙色魚》是希爾茲短篇小說中的傑作,圍繞橙色魚,希爾茲展現了時代裹挾下的個人精神追求。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01 加拿大國族文學的貢獻者

卡羅爾•希爾茲(Carol Shields,1935—2003),加拿大女作家,原籍美國,後嫁與加拿大人入籍加國,對加拿大文學的國族性與歷史性思考與討論有卓越貢獻。

對於她自己的寫作,希爾茲自稱“從邊緣寫、從大陸的邊緣寫、從北美的額頭寫”

這寫作的過程中,她早已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學帝國。

這些成熟豐富的文字不僅回答了“加拿大文學有什麼”的疑問,還將代表她的意志傳遞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為世界文學長久地奉獻。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圖為文中多次出現的大麗花

希氏尤擅長長篇小說,《斯通日記》即為此體裁的代表作,但其短篇小說也別具特色,專注於對人行為方式和自我認知的探討,《鏡子》、《橙色魚》可被視為此類作品的標杆。

就內容而言,希爾茲作品的階級性並不典型,主要描寫對象幾乎都集中於所謂的WASP群體,即北美社會的上層統治精英,所以就其作品的諷刺、批判意義而言,顯然不如同類型的現實或現代主義作品。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與階級性的淡化相對的,則是希爾茲對家庭生活的關注。

而在對家庭環境的日常描寫中,女性又往往被她置於核心地位。

但希爾茲並不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女權主義作家,她對女性經歷的書寫是伴隨著夫妻生活展開的。

在她的筆下,夫妻矛盾與其說是男權社會的壓迫,倒不如說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摩擦。況且,此類的矛盾,或許稱為摩擦更恰當,在作品中被希爾茲隱性地消融了。

她有關家庭的作品不時流露出來的樂觀和諧更符合希爾茲本人對家庭的看法,也許是因為她本人婚姻圓滿有關:她一生育有一子四女,夫妻恩愛。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02 橙色魚:精神符號

橙色魚能帶來什麼?

當最初的身份背景迥異的十個人選擇用十張限量版橙色魚版畫將自己從時代的綁架中解放出來後,橙色魚突然就成為了大眾社會里的另一氾濫之物,它所獨具的象徵意義也隨之喪失,橙色魚之死也就在所難免。

文章一開頭,就是主人公“我”的自述:

“我和我的同代人一樣,愛吃、愛錢、愛性,可我有潰瘍,而且已經和律師洛伊斯—安不幸結婚十二年了”。

這段簡單的文字頗有黑色幽默地展現了一個不安、頹唐的丈夫形象和一段陳舊、缺乏激情的婚姻關係。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但作為丈夫的同齡人,妻子也未嘗不處於這種生活狀態。

這對夫妻都處於中年憂慮之中:夫妻二人對年齡的恐慌、焦慮和對各自堂吉訶德式夢想的念念不忘。

夫妻二人最核心的對白,一針見血地道破這種憂慮的來源:

“我們可能已經陷入了消費迷信和青年崇拜。”我說。

“被我們的時代精神所構陷。”洛伊斯—安說。

對話之後是丈夫的意識流,丈夫在對年齡的憂愁和身體疼痛的轉移中像伍爾夫一樣盯著白牆看,但他看到的不是斑點,而是之前就注意到的空虛——這裡的空虛也帶有精神空虛的譬喻,和前文“被時代精神所構陷”相照應。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身體疼痛的描寫上,作者的安排是丈夫對年齡的恐慌引發了結腸上端的恐慌,由精神帶動生理反應,這處細節更加肯定了精神問題才是丈夫(夫妻二人)生活問題的根源所在。

至此,橙色魚在作者的層層鋪墊下正式登場——妻子買回了橙色魚版畫,將它掛在廚房牆壁的空虛處,在夫妻二人的眼裡,橙色魚不僅是牆壁的裝飾物,更是填補精神空虛的信符。

在急求改變的心境折射下,橙色魚象徵著夫妻倆渴望的新生活的一切特質:歡樂,大膽,活潑,健康,安寧,開闊。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而在另八個買家眼中,橙色魚分別具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天主的意志、我行我素的叛逆、財富與成功、慶祝與鼓舞、工業社會的矛盾等等。

橙色魚成為了一個籃子,宗教、自我、成功、社會,什麼意義都可以向裡面裝。

更確切地說,它成為了一個沒有任何確切意義的意義符號,一個可以嵌入到任何話語體系裡的義符。橙色魚不是一條具體的魚,而是二人精神的縫隙。

在這種符號化的解讀下,橙色魚成為了十個買家的精神圖騰

每個人都借橙色魚寄託自己獨特的生活際遇和追求,橙色魚好像也正具備某種原始宗教的魔力,最初的十個買家都宣稱從橙色魚中汲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力量與啟示,並從原生活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文章情節在人們對橙色魚的意義集中闡釋時到達高潮,此刻“橙色魚”真正完成了第一個譬喻的塑造,將人們從時代精神的解構下解放出來、尋覓真我的精神寄託。

緊接高潮之後的則是意外的突轉,買家們突然發現原本限量十張的橙色魚突然就被印刷至了一萬張,橙色魚成為海報、郵票、宣傳單,蔓延至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時代的又一氾濫物。

伴隨著橙色魚物質上的符號化的,則是它作為精神符號的死亡,希爾茲在這裡運用了現代主義的筆法,魚的生命體徵變化也被納入其中。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03 魚:時代與個人的隱喻

如果說在西方社會中哪種食物擁有著最多的文化內涵,那一定是麵包和魚。魚和麵包一樣被視為“耶穌的食物”,又是基督教被羅馬帝國迫害時期的行動暗號,所以“魚”在《橙色魚》中被希爾茲隱喻為自由、解放是不足為奇的。

但是這裡的“魚”並不是食物,而是可以被工業社會快速複製的版畫,操控它的是商家,所以文中的“魚”也就有了第二層譬喻——看似自由卻仍被操控的精神或實體。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希氏在文中甚至將“橙色”也與之掛鉤,在她筆下,一位買家這麼描述橙色魚的神奇:

“效果瞬間爆發,不僅影響了他,還影響了他的員工和客戶。似乎有一面明亮的旗幟樹起來了。橙色畢竟是慶祝的顏色,而正是‘慶祝’的行為本身被擠出了當代生活”。

在工作場合擺放橙色魚版畫,多多少少讓人聯想起現代企業的行為藝術作派。據說阿里巴巴的員工辦公室就被粉刷成橙色,以讓員工在嚴格的公司體制下仍能感受到自由的企業文化。

加拿大女作家經典小說《橙色魚》:時代精神對人類的虛無解構

雖然希爾茲從未受過此類企業文化的薰陶,但是論對顏色的敏感,她顯然要比企業家們更懂得用它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橙、綠兩種顏色的結合,將橙色魚與活力、健康勾連起來,也襯托其特殊之處。

人們藉以精神寄託的橙色魚也沒能逃過時代精神的解構,和大眾一樣被時代洪流所吞沒。從興盛到死亡,橙色魚的遊動軌跡代表的是個人在被時代裹挾時凸顯自我的意願之幻滅,它反映了希爾茲後現代主義式的清醒:

個人不可能完全擺脫時代的操控,甚至個人就是時代的一部分。

作品引自:《橙色魚》,卡羅爾•希爾茲著,譯自希爾茲的《短篇小說集》,哈珀常青出版社2005年版,見刊於《世界文學》2019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