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的澎湃动力——青白江区三大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


三驾马车的澎湃动力——青白江区三大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

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生产现场


三驾马车的澎湃动力——青白江区三大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

欧洲产业城


三驾马车的澎湃动力——青白江区三大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

菜鸟项目建设现场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2月28日,我区第一季度服务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的汽笛声犹在。明日,14个工业重大项目又将集中在欧洲产业城举行开工仪式,项目覆盖全区三大产业功能区,其中青白江高端金属制品深加工制造项目、厦门钨业钼新材料先进制造(出口)基地项目等6个项目被纳入了2020年成都市重点项目计划。

“先进材料”助老区焕发新活力

规上工业企业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齐聚

轰鸣声、焊接声、切割声、锤打声此起彼伏,工程装载机来回搬运材料……在位于货运大道以北的川非国际智造展示中心,工地已经一派热火朝天。

“作为此次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之一,为了抓紧工期,我们已经提前动起来了。”川非国际智造展示中心副总经理曹春说,项目聚焦航空领域,是青白江区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以打造全国一流先进材料研发中心、老工业基地转型典范的成都先进材料功能区,以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突出研发创新、销售结算等总部功能,主要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型金属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首台清洁能源重卡——斯太尔LNG系列6X4牵引车成功下线,积微物联入选商务部首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商务企业名单……近期,这里捷报频传。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是件很难的事情,关键是立足实际,抓住机遇,找准路径。“比如园区的天马铁路轴承就是个很好的范例,自身的成功转型为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区先管委负责人介绍,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都轴承厂,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时期老工业企业之一。2002年,改制为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以风力发电机轴承、轨道交通轴承、工程机械用回转轴承、轴承特钢材料为四大主导产品。2019年实现产值30.14亿元,销售收入达19亿元,其中出口12亿元。如今,该公司制造的铁路货车轴承全国市场份额达25%,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风力发电轴承年产1.6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及销量排名第一。

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目前拥有中国建材、中国重汽、巨石集团、成都台嘉等各类企业1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500强10家、行业龙头企业30家、上市公司17家、准独角兽企业1家。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单位等殊荣,2019年12月,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果作为全国城市转型唯一案例成功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2019年,成都先进材料功能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5.43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18.33亿元。“力争到2022年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先管委负责人表示。

“适铁适欧”产业高度聚集

集聚起总投资41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14个

发展产业新城,项目是关键。

在此次被纳入成都市重点项目计划的6个项目中,欧洲产业城就占了4个,分别是厦门钨业钼新材料先进制造(出口)基地项目、香港玖龙智能包装西南总部项目、正创新零售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和香港天宇智能环保成套装备制造(出口)西南总部基地项目。

厦门钨业钼新材料先进制造(出口)基地项目,由中国500强企业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建,计划总投资10亿元,将建设一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年产1万吨的钼新材料生产线,投产后产品将出口至欧美各国。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我区的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提供较大发展空间,带领青白江跻身西南地区钨钼新材料产业第一梯队,吸引钨钼新材料上下游产业来此聚集,为中欧班列(成都)提供高价值货源。”区欧管委负责人介绍,作为我区三大产业功能区之一,欧洲产业城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成都),重点突出适铁适欧、“两头在外”特色,打造临港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

计划总投资6亿元的香港天宇智能环保成套装备制造(出口)西南总部基地项目,紧扣适铁适欧产业特性,将建设5条生产线,产品出口至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投资10亿元的香港玖龙智能包装西南总部项目,将建成玖龙工业4.0智能包装制造基地,并设立西南地区总部结算中心,为大中小企业提供高端瓦楞纸包装,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1亿元……尽管在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中,欧洲产业城“最年轻”,但极具“天赋”,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集聚起总投资41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14个。

欧洲产业城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它极完善的硬件配套和服务。在摸清适铁适欧、“两头在外”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实际需求后,欧洲产业城于2018年1月投资15.6亿元启动52万平方米蓉欧智能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坚持“智慧低碳、功能协同、自由开放、资源互补 ”理念,打造集生产、办公、研发、孵化、生活配套一体的智能化产业社区,让企业“拎包入驻、快速投产”。目前康佳电子(出口)、芬兰普乐、埃尔法数字焊机等高新项目已纷纷入驻。

铁路港成供应链企业的“鸟巢”

引进总投资近70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121个

一个地区的发展,最重要就是把独具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出来,把它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成都),我区优化了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目的就是把青白江推向世界,打造成为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

今年1—2月,虽然全国疫情形势严峻,但成都中欧班列开行出现逆增长趋势:截至2月底,国际班列开行480列,其中中欧班列开行267列,开行量较去年同比增长88%。

自2013年4月,首班中欧班列(成都)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经过6年耕耘,连续3年开行量位居全国首位,货值、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目前,中欧班列(成都)已联接境外26个城市,境内15个城市,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紧紧地将世界连接在一起。

站高才能望远。有了通道红利,我区自加压力,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铁路港”,规划建设国内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的目标。

“我们将对标西班牙萨拉戈萨、美国芝加哥、德国杜伊斯堡,建设全国知名的陆海联运枢纽、四川省对外开放高地和成都市城北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区港管委负责人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国际铁路港聚焦建设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吸引产业集聚。

目前,全国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有三分之二以上集聚港区;先后引进苏宁、菜鸟、绿地商贸、创维等总投资近70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121个,加快构建临港商品交易中心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同时,坚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持续扩大“进出口结算在港区,生产基地在市州”的产业合作模式,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共建全川“亚蓉欧”产业基地。

三大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迸发澎湃动力,如今的青白江正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合作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