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公元前221年,在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之后,秦始皇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大秦王朝。经过十年兼并战争的洗礼,中原大地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皇帝,秦始皇要对这个庞大的帝国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为此他改称号、禁谥法、废分封、设郡县、封泰山、禅梁父,从政治制度、组织制度上证明了秦王朝的合法性、巩固了大秦帝国的统治。

政治制度改革之后,为了更好的巩固统治,秦始皇开始对文化领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文字便被提上了日程,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这样做?他采用了什么方式来统一文字?最终确定的官方文字究竟是哪种?文字又经过了哪些历史变迁,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一、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七国的“马”字各不相同

自进入战国时期,周天子日益衰落,周王室在诸侯中只剩下了一个虚名,他没有威望也没有能力来统一文字。而各路诸侯之间都忙着称霸天下、发动兼并战争,没有时间也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强大到能让其余六国彻底臣服,所以各诸侯王也没有功夫去统一文字。在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下,文字长期得不到规范,异体字频现,简化字横行。例如上图中一个简单的“马”字,七国就有七种不同的写法,甚至还出现了即使在同一国内,同一个文字也有不同写法的现象。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造成了很大的交流障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发生过发诏书到桂林,当地民众却读不懂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文字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之所以要统一文字,基于以下三点:

其一,统一文字是政令统一的需要。大秦帝国建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中央颁布的各项政令能在如此广袤的国土上得到贯彻执行。秦朝建立以前,各国语言相异,文字混乱,虽然秦始皇设立郡县,亲自任命郡守、县令,但是这些官员并不全部出于秦国,而是来自六国各地,语言的统一难以快速普及,如果连书面的文字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终会导致官员给皇帝的奏章皇帝看不懂,皇帝颁布的诏令,地方不明白没法执行,这样长久以往,政令不通,后果必会不堪设想。

其二,统一文字是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是时秦朝新建,六国君王虽然被强大的秦军以武力征服,向秦始皇低头称臣,然而六国之中不乏忠义有气节之人,复国的想法在这些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统一的局面随时可能分崩离析。统一文字,可以打破各国的文化思想壁垒,消除隔阂,排除障碍,加强六国和秦国的沟通和联系,使得秦国更加便利的控制六国,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其三,统一文字是维护权威的需要。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还能跟秦国平起平坐,而秦朝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成为了天下共主,为了显示自己平定中原、扫荡六合的丰功伟业,一向好大喜功的赵政想要通过统一文字显示自己的无上权威,让六国之人真正明白天下的主人只有他秦始皇一人。

二、统一文字之小篆的创制


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小篆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和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许慎《说文解字·序》

统一文字在决策层面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该付诸实践了,为此秦始皇从两个方面对文字进行了改革:一是设定统一的文字标准;二是废黜六国文字。

关于这两方面的具体情况东汉的许慎在其名作《说文解字》中叙述的已经相当明白: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负责此事,在秦国原来使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废黜六国文字,创制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由此可见小篆是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改革者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使得小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成竖势,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在这次统一文字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功不可没,一是丞相李斯,二是中车府令赵高,三是太史令胡毋敬。丞相李斯除了负责这项工作外,还亲自主持撰写了《仓颉篇》七章,可见李斯不仅是一个行政人才,还是一代书法名家,窦臮《述书赋》曾评价他:

“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

赵高当时的职务是中车府令,主要负责管理皇帝车马,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宦官但是他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深得皇帝信任,而之所以被重用还得益于他为人勤奋、精通律法善于书写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大家,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就有赵高,在这次文字改革中赵高撰写了《爰历篇》六章。

胡毋敬是太史令,就是当时的史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一般而言太史令都是博古通今、博学多才、饱读诗书,故而精通书法的胡毋敬撰写了《博学篇》七章。

文字标准被制定完毕,接下来就该在民间推广,让老百姓去学习及使用,然而经过后世的发掘,小篆的笔体仅仅见于秦代留下的碑刻,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考古学家们从出土文物中挖掘出的简牍往往不是小篆,而是另一种文体——秦隶。

三、统一文字之秦隶的出现


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秦隶

程貌,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唐张怀瓘《书断》

关于隶书的来历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也写到了:“秦烧灭经典,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即秦隶是秦始皇命令下邽人程邈所创造的,关于这段来龙去脉在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书断》中也有提及。

说秦朝时有个小官叫做程邈,曾经是县里的狱吏,由于擅长大篆便被任命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后来程邈因为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一怒之下便把程邈关进了云阳狱中。虽说程邈只是一个小小狱吏,然而却志向远大,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当时正值秦始皇在全国上下大搞”书同文“政策,命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用小篆写公文虽然比以前方便许多,却不方便速写,这对于日理万机,每天都要批上百斤公文的秦始皇来说极为不便,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

程邈之前负责文书工作的时候深知小篆使用的不便性,于是他决心创造出一种既容易辨认又方便书写的新书体,他让人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对现存文字逐个加以改进,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十年的时间,他终于创造出三千个比小篆更为简便的文字。

后来他把成书献给了秦始皇,秦始皇看了后非常满意就赦免了程邈的罪责,还封他为御史。当时因为每天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大家对于小篆的使用叫苦不迭,所以使用隶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由于程邈曾经是个徒隶,起初这种字体仅仅在官阶低微的隶役中使用,因此新书体便被称为隶书。

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青川木牍

后世关于隶书是否是由程邈所造产生了质疑,因为在现存的秦武王时期的青川木牍中就出现了不少用隶书书写的文字,青川木牍的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了八十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早在秦始皇时期隶书就已经被秦朝官方所使用,由此可见,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人所造,

程邈只是对已经存在的这些隶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系统的整理加工,去粗取精,进一步规范罢了,也就是说,隶书是秦朝许许多多的无名文吏靠着日积月累共同创造的,程邈之功应为编纂整理之功,而非首创之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在秦始皇时期既出现了小篆还出现了秦隶,且从今天出土的秦朝简牍中多是具有隶书体式的秦隶而非小篆,是不是可以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不仅有小篆,还包括了秦隶,二者谁才是正宗呢?

四、统一文字究竟用的是小篆还是秦隶?


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左为小篆右为秦隶

要弄清楚小篆和秦隶谁才是正宗,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小篆和秦隶的区别。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小篆体式修长,讲究对称,圆劲均匀,笔画复杂但是极具观赏性,整体风格整齐优美。而隶书相对于小篆更为简洁,它将小篆变圆形为方形,变曲笔为方笔,讲究“蚕头燕尾”。总体来说小篆整齐、华美、观赏性很强,而秦隶简洁、易于书写,实用性强。虽然据此不足以下定论谁是正宗,然而笔者还是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是小篆,而非隶书,理由有三:

《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为秦篆者也。《汉书·艺文志》

第一,官方的三部字书均用小篆书写。除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汉书·艺文志》也记载了秦始皇为统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书,丞相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撰写了《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写作了《博学篇》七章,这三部字书均是用小篆来书写。

第二,秦始皇巡游的刻石都使用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五次在全国巡游,为了标榜自己的丰功伟绩在各地留下了众多的石刻。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找到这些石刻的临本或摹本,如泰山、琅邪台、峄山、会稽等处的刻石,特别是泰山刻石至今还留存有实物,上边的文字均用小篆书写。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游的重要活动,在如此庄重的场合使用的文字必定是秦始皇推广至全国的文字。

第三,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较强。《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因此,许慎的统一文字所持的说法一定有可靠的文献支撑。《汉书》作为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内容真实,结构严谨,所述之事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有了这两部书的佐证,基本可以认定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就是小篆。

五、秦隶为什么会被大范围的使用?


小篆和秦隶谁是正宗?秦始皇“书同文”从美观到实用的演变之路

既然小篆作为全国推广使用的文字,为什么会在出土的秦简中发现大量的隶书文字呢?只能说秦始皇想用小篆统一文字的初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汉代以前文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和金文,西周、东周通用大篆(籀文),战国时期盛行小篆,汉代流行隶书。秦始皇的初衷使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书体而推广至全国, 而实际上秦国的小篆在当时并没有被大规模的使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从政治制度、组织层面进行了重新的归化,六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全面启用秦国的制度,而为了将胜利者的姿态贯彻到底,属于文化层面的文字也必须用秦国确定的标准才足以彰显其至尊无上的霸权地位,然而实际上秦国的文字并不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文字。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实用性才是其本质属性。一种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便于书写的文字必然会被淘汰。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么老百姓在使用文字时必然会与时俱进,常常会创造出更加便于书写的字体,这种民间自发的创造就引发了两面性,一方面对文字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天下文字的混乱。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令其他六国望而却步,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武力秦国最终打败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原。然而军事和经济上的发达不能代表文化的发达,众所周知秦国立国相对其他六国较晚,单从文化发展层面来看,齐楚文化都比秦国文化先进,因此,秦国文字并不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字,因为它不够简便、实用。

六国文字复杂多样,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是为了保证政令通行,二是为了使文字规范化,而隶书书写简便,在秦国使用已久,按理说用隶书来统一文字不是更为方便有效,为什么秦始皇却用了小篆作为模板呢?这只能说明,秦始皇作为一个帝王更加在乎的是文字的优美和观赏性,而非其实用性。尽管秦始皇通过发号施令使得小篆在全国强制推广使用,然而小篆的不便书写最终让它被大众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秦隶。

六、达达令说

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功不容置疑,他统一中国文字的举措使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书面形式得到了规范,文字成为了跨越时空限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客观上说秦始皇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绵延不绝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

然而,文字的传承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简便实用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用华美的小篆作为“书同文”的国家标准违背了文字的发展规律,再加上秦国国祚短暂,其文字改革在全国的推广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最终由更为简便的秦隶所代替,从这方面来说,隶书为后世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