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專訪韋森:全球經濟出現大衰退或者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新京報專訪韋森:全球經濟出現大衰退或者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新冠肺炎再繼續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甚至會引發新的一次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但全球出現大的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全球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一。

3月9日,疫情的全球蔓延疊加原油“黑天鵝”,美股再現熔斷,全球股市暴跌。黑色星期一過後,今日(3月10日)全球金融市場多數品種出現反彈,但美國10年期國債期貨觸及跌幅下限,引發熔斷。

如何看待全球市場的表現,全球經濟危機來了嗎?復旦大學教授韋森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如果新冠肺炎再繼續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甚至會引發新的一次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但全球出現大的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面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宏觀經濟政策如何選擇?韋森認為,如果在疫情過去之後採取新一輪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可以在短期內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會使得一些原有的問題積重難返,長期增加經濟的風險。“等疫情過去後,儘快讓整個經濟自然恢復即可。即使今年中國經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也不要盲目地再啟動新的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美國經濟短期繼續放緩 但不至於出現大衰退”新京報:如果看待全球市場的表現,全球經濟危機是否來了?韋森:從歷史上,美國經濟大約10年一次經濟衰退,現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又超過10年了,是否一輪新的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衰退在途?我個人基於平時的觀察,覺得儘管美國經濟短期有各種問題,但是美國經濟的基本面還不是太差。故我自己的判斷是,美國經濟短期會繼續放緩,但目前還不至於出現大的衰退,至少還不會出現像2008~2009年那樣突然爆發大的經濟危機。我之所以有這個整體判斷,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第一,從美國戰後的10多次經濟衰退的歷史看,美國這一輪經濟增長已經打破了 1991~2001 年的歷史記錄。但過去10多年,美國經濟恢復的強度在歷史上各輪週期中卻最緩和的。2009 年後的十年,美國經濟扣除通脹後的實際累計只增長了 25%,遠低於 1961 年開始的週期(+51.9%),也遠低於 1991~2001年的 42.6%。這說明美國經濟在這輪週期中的表現比較穩健和理性,可持續性也將更強。除了美國股市一直在攀高外,最近的這些指標只是回調。其他指標,如房地產泡沫並不大。

第二,美國的製造業已經連續五個月收縮,但美國的製造業佔美國的GDP只佔11%。美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消費。美國失業率已經降到了60年的新低,2019年底已經進一步降到了3.5%。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國內消費依然強勁。投資有減弱,中美貿易戰後出口有些下滑,故增長會減緩,但還不會出現大的企業倒閉和失業上升的危險。第三,美國的整體債務風險目前整體看來仍然可控。(1)儘管特朗普上臺後美國減稅力度很大,加上財政支出增加,美國的政府債務已達到108.2%,但這遠不是美國曆史上債務最高的。(2)美國居民槓桿率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一路穩步下降,佔GDP的份額目前已降至 75% 的水平,已經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美國的儲蓄率從次貸危機的歷史低點逐步回升,2018 年時已達 8%,超過 1995年水平。(3)美國公司債務佔美國GDP的比重到2019年12月已經達到47%,已經到達和超過2007~2008年的水平。如果再加上未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家族企業和其他企業的債務,美國公司債務總額為15.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74%,這種公司債務水平絕對是不可持續的。而最後這一點才是目前美國經濟學家較多擔心的地方。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克里斯塔·史瓦茲(Krista Schwarz)說:“這將放大一切。” “這將使一切更快,更大,更糟。經濟衰退將更加嚴重。”但是,美國公司總的資產收益率還不錯,大公司的資產收益率是中國公司的2.9倍。在全球經濟前景黯淡,美國稅外資產又在迴流的情況下,至少在短期公司債務還不會出現大的金融風險爆破點。

根據以上三點,我個人的判斷是,雖然昨天美國股市經歷了歷史上的第二次熔斷,但美國經濟在全球新冠疫情的短期衝擊下以及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所採取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下會有所放緩,但至少在2020年不會發生大的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且美聯儲已經停止“縮表”,採取了“預防性的降息”,確保貨幣供給的充足。美國經濟至少在2020年會保持2%左右的GDP增速,還不至於出現2008年那樣的急劇負增長。

全球經濟危機是否會出現?歐洲、日本經濟一直並沒有真正復甦,美國經濟也一直沒有出現強勁的增長。同時,如果新冠肺炎再繼續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甚至會引發新的一次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但全球出現大的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全球經濟增速不會出現08年金融危機時的大幅度負增長。不過,全球經濟增速預計會出現小幅度的下滑,這是大概率事件,加上如果中國經濟加大幅度的下滑,全球經濟也會。

“即使經濟大幅下滑 也不要盲目地再啟動大規模刺激計劃”新京報:面對國內外部的經濟形勢,中國如何應對?

韋森:這次疫情會對中國經濟的短期衝擊較大,第一季度經濟增速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至於第二季度經濟能否快速恢復,我個人不是太樂觀,主要看疫情何時能基本上被控制。

任何國家或者社會在遇到短期自然災害時,經濟都會下行。中國同樣如此,儘管短期內中國經濟增速會下行,但我們不必恐慌。我不建議啟動新的“四萬億”甚至“24萬億”的刺激計劃。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已經超過200萬億元,政府實際的財政赤字已經超過GDP的5%,且中國經濟的整體槓桿率已經超過250%。如果在疫情過去之後採取新一輪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可以在短期內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我擔心這會使得一些原有的問題積重難返,長期增加經濟的風險。我認為,既然突發的疫情嚴重衝擊了人們的生活、企業的生產和市場貿易,等疫情過去後,儘快讓整個經濟自然恢復即可。即使今年中國經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也不要盲目地再啟動新的幾萬億和幾十萬億等大規模的刺激計劃。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對經濟的短期衝擊終將會過去,但長期的影響才是根本的。目前看,疫情可能會帶來三方面的影響:

第一,本來近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生存艱難,疫情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中的中小企業生存的難度。

第二,我還特別擔心就業問題。企業為了活下去,或許會裁員降薪,或者一些能熬過去的企業不再招聘新人,這樣都會影響今年834多萬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問題。如果大學生就業問題處理不好的話,或許引起很大的社會問題。

因此,針對這兩個問題,我認為現在最要緊的事情是,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採取為企業減稅降費、降低利息率等措施,以及其他輔助企業的措施,讓企業儘量活下來而不倒閉,共同渡過這個難關。

第三,疫情對外貿出口企業會帶來很大影響。本來中美貿易戰影響之下,部分國際訂單從中國而轉向其他國家,部分外資企業外遷,而突發的疫情可能會加速國際訂單的流失、外資產業鏈的轉移。我們必須要特別重視,要儘量留住國際採購訂單和企業。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陳莉 校對 李世輝

一瓣公益

新京报专访韦森:全球经济出现大衰退或者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這是一瓣在2018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每篇文章獲得的讚賞,全部捐獻給“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為石門坎的孩子建一個“圖書館”。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目前已為小朋友們籌集6350元“圖書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