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寫《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的安·莫拉特曾說:“我認為完美主義的基礎,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的步伐夠小心,穩穩踏在每塊墊腳石上,就不會摔死。但實情是你終究難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得好太多,也從中獲得了許多樂趣。”

因此完美主義的本質也是匱乏。

《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01 越匱乏越完美主義,越完美主義越匱乏

匱乏是什麼?

百度上對它的解釋是:缺乏;貧乏,睏乏。多用以指物資。也指資財缺乏的人。而這裡講的是精神上的匱乏。

《幸福課》這本書中對這種匱乏做出了以下解釋:

“匱乏總是伴隨著糾結和完美主義。身處匱乏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太少,所以犯不起錯誤,經不起浪費。”

很多人在買一樣東西或者做某一項決定的時候,最經常的操作就是糾結。

是的,人們在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有用或者最適合自己的東西時,就會去糾結。而糾結的本質就是匱乏。

因為現實當中沒有給你一項真正想要選的,所以你就會糾結;在這個現實當中不允許你犯錯,或者出現浪費等行為,這個時候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你也會把它當成大事,然後花時間去考慮、糾結。

可是,當糾結出現的時候,代表著完美主義也出現了。因此,假如你常為選擇某件東西或為決定某件事而糾結,那可以說,你是完美主義者了。

《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阿拉斯戴爾·克萊爾是一個特別優秀的人。

他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畢業之後,他不僅成為了著名的學者,還贏得了很多獎項,出版了自己的小說和詩集,發行了兩張唱片,同時還親自發行了一部獲得了艾美獎的電視片《龍的心》。

可沒想到,這麼優秀、全能的他,卻在他48歲的時候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

他在自殺之前,並不知道自己將會贏得艾美獎。這個獎項是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如果他能提前知道自己能實現自己多年以來的夢想,那他估計也不會選擇自殺這條路。

雖然他一生當中得到了很多比艾美獎還要大的獎項,但只有艾美獎,是他最想得到的。

他那顆完美主義的心,讓這麼優秀的他,因為沒有得到艾美獎而承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最終也永遠也收穫不了得到艾美獎的歡喜。

《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電影《黑天鵝》中,女主人公妮娜是一個優秀的芭蕾舞演員。

為了同時表現黑白天鵝,她的藝術人生遇到了挑戰。

她表現純潔高雅的白天鵝時遊刃有餘,詮釋野性和誘人的黑天鵝卻還不夠完美。

為了追求極致,她變得非常焦慮,身心都飽受煎熬,最終爆發,傷害了自己。

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過度追求完美,而人生痛苦的來源,也皆因過度追求完美的心態。

擁有完美主義的人,似乎總會看不到自己獲得的其他成就,因為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就覺得自己很失敗,覺得自己一直在浪費時間。

這種總覺得自己放不起錯誤,經不起浪費的狀態,會讓完美主義者過得很累。

而他們會這樣,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精神匱乏,越匱乏越完美主義,越完美主義越匱乏。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敢於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而不是過分追求完美。

對於不確定性大或者已經註定結果的東西,做事情就不要去糾結了,更不去計較了。

《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02 越完美主義,越要擺脫完美主義

林肯的前半生充斥著不完美,但他從來都沒有抱怨他不完美的人生,而是堅定的走下去。

他22歲的時候找到新工作就失業了。之後他投身政治又去經商,不管做哪樣都沒有成功。在他34歲時,他競選國會儀員,依舊落選了,而在39歲的時候又一次競選議員落選。直到51歲,他終於成為了美國的第16任總統,而且是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總統之一。

談起了人生這段不完美的經歷,他說:“失敗讓人痛苦。”但是不完美的人生讓他積累很多經驗,所以他在經過了不懈努力之後,最終取得了成功。

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完美,就算失敗也是有意義的,而它的意義就在於, 它能讓你朝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去前進。

不管面對什麼都不要去苛求完美,你要做的是,擺脫完美主義。你只需要去好好努力,其他的就交代給老天,而且問心無愧就好。

曾經看過美國的作者庫辛寫過的一個故事:

因為害怕在孩子面前犯下一個錯誤,他感到非常內疚,他害怕自己在孩子們心目中美好的形象被毀,害怕孩子們不再愛戴他,所以他不願意主動的認錯。在內心的煎熬下,他艱難的過著每一天,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給孩子們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他驚喜地發現孩子們比以前更愛戴他了。

他由此發出感嘆,人犯錯都是在所難免的,往往那些經常有犯些許錯誤的人是可愛的,也從來沒有人期待你是一個聖人。

從某個意義上講,一個完美的人是可憐的,甚至是可怕的。

他只會把注意力放在對目標的追求,無法從自己當下所獲得的成就當中感受到喜悅。

同時,他一直處在焦慮不安、緊繃的狀態當中,心情無法獲得放鬆。久而久之,整個人處於十分疲憊的狀態。

雖然說完美主義使人有不斷向上的動力,但過度追求完美,有時也會阻礙一個人的發展。

所以,真的不需要刻意追求完美。

就像《要搞定,不要完美》所講的一樣。書中認為導致計劃流產的根本原因是完美主義,想完成計劃就要:擺脫完美主義。

越完美主義,就越需要擺脫完美主義。

《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03 若擺脫不了完美主義,就要當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

《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在心理學上把完美主義分為適應良好的和適應不良的。

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雖然同樣討厭失敗,但他們會把失敗看作成功路上必然的經歷,看作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可以不斷增長的。


而失敗正是“刷經驗值”的過程。所以他們能在失敗後很快調整自己,重新出發。而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卻把一個人的能力看作固定的東西,而他們所面對的每個任務,都是對自己能力的證明和考驗。他們的心裡存在這樣的信念:


“如果我不能輕而易舉地完成這件事,說明我不夠聰明,缺乏天賦。”


“如果我努力後仍然失敗了,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還不如當初不做。”

電影《國王的演講》,講的是一個關於一個人不可能戰勝缺陷的故事。影片的背景講述的是1936年英國喬治五世逝世,愛德華八世繼承皇位,可是他為了贏取一個自己深愛的寡婦,而放棄了皇位。

因此患有非常嚴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成為了喬治六世。

喬治六世一生直到死都沒辦法治癒口吃。而作為國王,演講是必備的能力,患有口吃的他沒辦法正常演講。可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受人愛戴和尊敬的國王,假如他用完美的要求去要求自己,那他一生都會被這個缺陷給羈絆和煩惱,或許他也沒辦法當上國王。

喬治六世他明白,作為國王必須把這個口吃給治好,這是他對自己作為國王的要求,可是他也沒有去強迫自己,讓自己一直鬱鬱寡歡。而是當一個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者,努力讓自己成為受人尊敬和愛戴的好國王。

每個人都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件事情都盡如人意的。

有時候一條路走不通,要適當的讓自己去適應,或者去換個方向去走。

若擺脫不了完美主義,那就讓自己當一個適應良好的完美主義,這樣你的人生才能更加順遂、簡單、快樂一些,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快速的成長。

《幸福課》:一個內心極其匱乏的完美主義者,怎樣才能放下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