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導語:蜀漢是三國最弱小的。劉備既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伐吳,又是想趁早從東吳奪取地盤,擴大規模。但劉備與諸葛戰略上有分歧。諸葛是和吳拒魏的戰略,劉備為關羽復仇的心態又不好勸阻。劉備軍事上沒有了龐統丶法正的謀士,作戰又少了關張萬人敵,又犯了驕兵之大忌,孤軍深入,中了埋伏,火勢兇猛,慘敗逃回。劉備極想步光武中興之後塵,奈國力微薄,又獨斷專行。自夷陵之慘敗,劉備已感匡扶漢室丶統一大業希望渺茫。託孤之時,言語已無奈:劉禪若無大用,汝可自立也!諸葛亮躬了世紀之禮:臣定當輔佐少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後,諸葛堅持和吳拒魏方針。以攻為守,六伐中原。

夷陵之戰跟赤壁之戰、官渡之戰並稱三大戰役。因為對三國的格局影響非常之大。夷陵之戰的傷亡數目有多種說法。首先得弄清蜀漢東征的人馬。因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夷陵之戰蜀漢軍的人馬。倒是魏書記載孫權給曹丕上書講蜀軍四萬人出秭歸。魏人傅子記載吳軍斬殺八萬人。同樣是魏人的記載,怎麼只拿魏書大講特講而視傅子而不見。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是劉備東征東吳戰爭。為的是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三國志.孫權傳)
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三國志.陸遜傳)
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三國志.劉曄傳引注傅子)
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由此可見,劉備此次損失的兵力,至少有三四萬這個量級,多的可能到七八萬。

第一階、段蜀漢進攻,東吳求和。

公元221年七月馮習吳班率四萬先頭部隊攻破東吳第一道防線巫縣和秭歸。東吳防守將領是陸遜、李異、劉阿等。武陵五谿蠻夷派使請兵,並起兵響應。東吳派步騭率萬人駐守益陽防守五谿蠻夷。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等進軍至夷陵。已經深入吳境六百里。在這段時間裡東吳不斷的派使者向劉備求和,劉備不同意。諸葛瑾還寫信給劉備。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第二階段、蜀漢東吳相峙,蜀漢求戰東吳避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

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階段:夷陵之戰爆發。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1)夷陵之戰劉備帶去的文武有名字記錄:

戰死的有:1大都督馮習2侍中馬良、3、別督傅彤、4、趙融、5、督前部張南、6、議曹從事王甫、7、從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鎮北將軍黃權、2、治中從事龐林(龐統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黃權江北軍封侯四十二人,將軍郎將一百多人)4、杜路、5、劉寧

活著回到蜀中的有:1、領軍吳班、2、陳式、3、護軍陳到、4、別駕從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門將向寵、7、別督輔匡

有名字的19人,戰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損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級將領損失更大。蜀漢這些軍隊都是跟著劉備多年南征北戰。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了。就算等蜀漢的小孩長大也兩一二十年。戰鬥經驗的培養呢?這些軍隊都是久經戰陣有的經歷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奪蜀之戰、公元217年—公元219年爭漢中之戰。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2)損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這些人才都是劉備數十年集四方精銳。 蜀漢在人才上本來就少於曹魏、東吳。蜀漢政權的文武有四類:北方隨劉備南下、北方避亂士人、荊州人、益州人。北方已歸曹魏,荊州已在東吳手上。所以不可能再從這些地方補充人才了。 中低級將領更是損失慘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就像二戰時很多國家男的戰死了很多,七十年過去了現在還是男少女多。像馮習、張南、傅彤等都是從公元211年隨劉備入蜀的,經歷了奪蜀之戰、爭漢中之戰。還參加了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南征荊州四郡。可以說是久經戰陣。光黃權部投降魏國就有高中低將領三百多人。

(3)夷陵之戰結果。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這場戰役之後近40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從這裡可以看出,夷陵之戰,蜀國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從此一蹶不起。這種情況下豈止是傷筋動骨,可以說命都折騰掉半條了。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為何說對於蜀國已經傷筋動骨?


總結:

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現在荊州已失,天下又暫無變。公元219年—公元222年蜀漢三次遭受重創。荊州丟失也未能收復,也意味著隆中對所講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目標至少在相當長時間無法實現了。而曹魏東吳在征戰中雖然也有不少失敗,但不像蜀漢這般根基動搖。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南中諸郡皆反。

公元227年諸葛亮向阿斗上了一道表,就是流傳後世的出師表。出師表第一句就講:“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啥會講危急存亡之秋。那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接連受挫所導致的影響。人口減少、人才損失、軍隊精銳損失。還有就是連年戰爭,府庫一空。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劉備跟劉璋打了兩年多。公元215年劉備又率五萬去支援荊州。公元216年張飛跟張郃打了兩個月。公元217年—公元219年爭漢中打了兩年多,蜀漢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八月又跟東吳打了一年。從公元212年—公元222年的十年間,大戰三次小戰兩次。每一年都有戰事發生。如果能得到人口地盤能休養生息恢復。但是沒有得到,或者說得到又丟。所以說劉備留給諸葛亮的蜀漢,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是蜀漢。諸葛亮北伐是帶著一幫老弱病殘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