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在2020新年第一天的短暫假日裡,我有幸在新鄉近郊,感受了當代愚公的“硬核”,他們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


持續奮戰了八年,動用了數以萬計的工,在堅硬的岩層上鑿出長達120米寬30米深45米的“天下第一井”和三個山泉,擒住了這四條藏身岩層的“水龍”,徹底改變了鳳泉山區嚴重缺水的現狀,讓自己的家鄉變成了“泉水嘩嘩流、渠道繞山頭、不怕天大旱、年年保豐收”的新家園。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偶探水龍藏身處 愚公發力四泉成


從市區自駕,出北環不到半個小時便可抵達“愚公泉”。說起我和愚公泉的聯繫,在去之前我還真是隻聞其名,未睹其容,更不知其不易。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愚公泉位於新鄉市鳳泉區潞王墳鄉後郭柳村東的一座小山上, 2004年1月,北站區更名為鳳泉區,其中的“泉”字,便是取北站區愚公泉的“泉”字,彰顯北站區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誠團結、造福人民”的愚公泉精神;二是取意源泉,反映了北站區水資源豐富。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走進愚公泉大門,樹木在石屋周圍自由生長著,人很少,泉水也都滲入地下,看不出當初建成時水花四濺滿池碧波的樣子,加上鳥兒的鳴叫,讓冬日的灌區顯得格外安靜祥和。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門口的值班人員給我介紹,1949年前,北站地區北部嚴重缺水,正常年景需翻山越嶺,往返十幾里路擔水吃,真是“旱災年年有,十年九不收,逃荒賣兒女,吃水貴如油。”解放後,北站人民群眾在治山治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生產條件限制,淺山丘陵地區吃水、澆地問題仍未解決。1964年春,潞王墳鄉後郭柳村民在村東小山上開山燒石灰時,意外發現岩層石縫的深處有水。而且水抽了之後,水位降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下降,於是這裡成了人們最為看重的水源。


1966年冬,為了改變北部山區缺水的貧困面貌,當時的新鄉郊區耿黃人民公社黨委率全社人民,發揮“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精神,開始開鑿利用這一山泉。經過8年艱苦奮鬥,到1974年,愚公泉工程基本竣工,當年7月成立了愚公泉灌區水利管理小組。整個工程淨投入200萬元,投工390多萬個,共鑿成一、二、三、四號泉,建4眼大井、20眼小井,當時出水1.6立方米/秒。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愚公泉1974年紀錄片截圖)/<font>


同時植樹近3萬株,鑿成5千米長輸水隧洞,建立15處提水站,架設15座渡槽,修砌50條總長125千米的石渠道,開鑿找水洞800米,自流洞150米,挖掘總土石方400萬立方米。建立蓄水池10個,蓄水量達3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1.9萬畝,使灌區內13個自然村受益。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同時與玫瑰泉連接,形成了鳳泉北部山區水利灌溉體系,極大提高了北部山區糧食產量。1974年糧食畝單產達307公斤,比1965年提高了近3倍,昔日的窮山區開始實現豐衣足食。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當地村民說,在愚公泉的建設過程中,數九寒天,滴水成冰,人們掄大鐵錘,一會兒就是通身大汗,打井打出的石頭用平車推,柳筐抬,更多的是靠肩膀扛。”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愚公泉建設投工390萬個,所吃的饅頭一個挨一個擺起來,能繞地球一圈兒;開挖愚公泉所完成的土石,如果砌成1米見方的石牆,能從新鄉砌到北京。


在愚公泉灌區管理處的大院裡,沿著石板路蜿蜒前行,我們看到了當年可以同時供兩千人同時吃飯的大鍋,當時社員們奮戰過的工棚、電工房、以及他們開山鑿石搭建的腳手架、運石料的翻斗車等等......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當年可以供千人吃飯的大鍋

當年可以供千人吃飯的大鍋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當時社員們奮戰過的工棚

當時社員們奮戰過的工棚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電工房

電工房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開山鑿石搭建的腳手架

開山鑿石搭建的腳手架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運石料的翻斗車

運石料的翻斗車

一切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儘管歲月的滄桑已為其平添了斑斑鏽跡,但是這些當年愚公們戰鬥的遺物,仍在訴說著那個激情燃燒、為國奉獻的震撼故事。


“硬核”愚公:鳳凰山上曾擒“龍”

愚公泉的發源井

愚公泉的發源井

https://mp.weixin.qq.com/s/jhwKDBx86nWb1UpBh9Od1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