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都可以檢查哪裡?

simon0813


事實上,全身各個組織器官都可以用核磁共振進行掃描。只不過呢,核磁共振對某些特定的臟器或病變的成像效果要優於CT、X線或者超聲檢查,因而,在臨床上,這些臟器或病變會推薦採用核磁共振檢查。

核磁共振這一現象,最早是在1946年由美國斯坦福和哈佛大學的專家所發現的,並且這一發現在195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到1977年的時候,英國諾丁漢大學就製造了第一臺核磁共振設備,並將其用於人體的腦部成像,由於核磁共振技術對於腦組織結構顯示的優勢,其早期在臨床上就是被開發用於診斷腦神經系統疾病的!很快,到了1980年,核磁共振設備就完成了商品化,開始銷售到醫院,而1984年,中國正式引進了第一臺核磁共振設備。

核磁共振在以下這些臟器或疾病當中有較為普遍的應用:

  • 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腦組織和脊髓,甚至神經叢和神經根的顯像;

  • 脊柱系統檢查:對於腰椎、胸椎、頸椎的常見病變,如椎間盤突出、脫出等,有明顯的成像優勢;

  • 關節與肌肉檢查:包括關節腔、關節積液、肌肉軟組織的顯示;

  • 縱隔檢查:對縱隔內的組織與臟器的顯示;

  • 腹部和盆部臟器檢查:包括肝、膽、胰腺、脾臟、腎臟、膀胱、前列腺、女性附件等;

  • 血管成像:全身的動脈、靜脈成像;

  • 水成像技術:用於顯示體內有液體形成的腔道,包括:膽管、胰管、輸尿管等。

當然,有些臟器是不適合使用核磁共振掃描的,最常見的就是肺和骨骼,肺部和骨骼的檢查更多的使用CT或X線技術。

家有好醫


可以這樣說:人體的每個部位都可以用核磁共振來檢查。或者說凡是能用CT檢查的部位,都可以通過磁共振檢查。一般情況下,多以頭部(包括五官)、胸部及內臟為主。

“磁共振”和“CT”的區別在於:

1、檢查的詳細程度略有不同。“磁共振”比“CT”檢查的更加詳細、更為精準,特別是頭部,“磁共振”的表像尤為清晰。

2、費用不同。“磁共振”要比“CT”高很多,長春醫大一院做一個頭部核磁需800——900元。各醫院費用肯定不一樣,但相差不會太多。

是選擇做“核磁”還是選擇做“CT”,要根據檢查的具體部位和身體狀況而定,同時還要兼顧經濟條件。








乾竣8341


先說一下核磁共振的檢查禁忌,由於磁共振室裡是強磁場環境,現在磁共振機大多采用的超低溫超導技術,這種情況下,電磁線圈在超低溫下的電阻為零,但必須利用液氦和液氮24小時循環維持低溫,所以這種磁共振的磁場24小時一直存在,而且磁場強度都有1.5T以上,是地球磁場強度的三萬倍以上,所以杜絕一切金屬鐵磁性的物體,像磁卡,鑰匙,手機等都需要拿出來在進入,有心臟起搏器,鋼釘鋼板,體內有異常金屬等的患者也是禁忌症。在強磁鐵吸引鐵磁性的東西時,會存在一種“導彈效應”,在鐵磁性的物體在飛往磁共振磁體的時候,越靠近磁體,受到的磁力越強,加速度成倍增加,速度往往非常快。吸在磁共振上的東西也往往很難拿下來。很多人的鑰匙上有很多小刀等銳器,帶入磁共振室裡很容易被吸出口袋,在飛行途中割傷人體。


核磁共振對人體的軟組織分辨力極佳,可以清晰顯示腦灰質、腦白質、肌肉、軟骨、肌腱、脂肪等組織的解剖結構和病變形態,適合中樞神經系統,關節軟骨,軟組織等檢查。但是對於肺部,

冠狀動脈的檢查存在不足,對鈣化、骨折檢出率較低。

核磁共振在外形上跟CT差不多,只是核磁共振的孔洞更深。核磁共振檢查比CT時間要長,需要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但是核磁共振沒有電離輻射的危害,對人體安全無創傷,只不過噪音很大,檢查時技師往往會給塞上耳塞。


走進介入科


我是放射科楊大夫,磁共振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設備。

首先,介紹下名稱。準確的叫法為磁共振成像,英文:MRI。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有時候也簡稱為核磁(這個稱呼是來自最早的核磁共振的叫法,但為了避免大眾對核輻射的擔憂,現在名稱中去掉了核字)。其實,磁共振與核輻射一點關係都沒有。磁共振是利用人體的氫質子進行成像,完全沒有電離輻射。

再次,介紹下磁共振都能做哪裡。

簡單而言,只要是含有氫質子的部位,都可以做,水、脂肪、蛋白質都含氫質子,因此,目前臨床上,除了肺部因為含氣,心臟的冠狀動脈等因為運動而成像欠佳外,幾乎所有其他常用的檢查部位,磁共振都可以做。但,可以做,不代表什麼時候都是首選的。

舉幾個例子:

1、看骨關節的韌帶,肌腱;看腦部的白質病變,脫髓鞘病變,炎性病變,多數的腫瘤等;男女的生殖系統,比如子宮,前列腺等,首選磁共振。有的甚至只能做磁共振。做 CT多數情況是不對的,比如子宮和前列腺,除了某些特定情況下,大多數的臨床需求,都得靠磁共振完成。

2、比如要看心臟病變,如果是懷疑冠心病,就要做CT冠脈造影;而如果要觀察心肌的活性,就得做磁共振。目前的技術,無法用磁共振或CT一次掃描完成冠脈和心肌成像的。

3、假如一個肝臟病變的患者,很虛弱,沒法配合技師在掃描磁共振的時候進行屏氣,而且肚子裡有大量的腹水。這個時候,磁共振掃描出來的圖像就會很差,甚至很可能影響到病變的檢出和診斷。該看到的病沒看到。換言之,磁共振的缺點就是,掃描時間比CT長,而且有時候需要病人很好的配合。遇到這種情況,首選CT。

4、因為沒有電離輻射。因此孕婦因為某些情況需要做影像學檢查的時候,首選的是B超和磁共振,而非CT。

最後,簡介下,磁共振的缺點。

除了上述掃描時間長外,還有一些禁忌症,比如心臟起搏器,目前除了個別的,多數起搏器是不能進入磁場的。有的有幽閉恐懼症,也無法進行磁共振檢查。對某些信號改變不敏感,比如鈣化,骨皮質的變化等等。

綜上,籠統的回答了磁共振都能做哪些部位,但一定要注意,具體影像學檢查的選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放射科楊大夫


核磁共振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由於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也就是說沒有輻射,是非常安全的檢查手段!和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較,組織分辨率高,圖像也更清晰,可以發現一些不易被發現的早期病變!

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骨關節、韌帶、肌肉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通俗講就是理論上全身都可以檢查!


雖然核磁共振有這麼多的好處,但是也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以檢查!由於金屬物品會對外加磁場產生干擾,所以患者磁共振檢查之前身上不能佩戴帶有金屬的物品,比如手錶、假牙、金屬紐扣、金屬避孕環等!體內如果有內置的金屬物也不可以,比如心臟起搏器、金屬支架、鋼板、螺絲釘等,都是不可以進行磁共振檢查的!檢查時,旁邊也不可以放金屬的東西,比如輪椅、擔架、治療床等,非常容易發生危險!


另外如果是懷孕不超過3個月的孕婦,也不建議行磁共振檢查!

個人拙見!歡迎關注收藏評論留言!!另: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立即刪除!


白衣石匠


X線,CT檢查大家接觸最多,都知道,而且早已經普及到我們所有的縣級基層醫院,但是這幾年為了提高基層醫院的診斷水平,實際有很多基層醫院也都開始紛紛引進了核磁共振(MRI)檢查,但仍然存在很多患者還不瞭解這個核磁共振檢查到底是幹什麼的,那麼貴到底能查哪裡?

下面,我給大傢俱體來講講核磁共振(MRI)都可以檢查哪裡?

必須先明確一點:核磁共振(MRI)完全不同於X線或CT檢查,它是沒有輻射的,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所產生的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技術。

每一個氫質子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小磁體,像正常情況下,這些小磁體是雜亂無章的,而我們人體內的氫質子分佈最廣、含量最高,這時候我們把人體放進這樣一個核磁共振儀器中內大的外磁場內時,原本雜亂無章的小磁體就會變得非常有規律排列,使其產生共振,發出信號,經我們計算機處理再重建成圖像了!

事實上,核磁共振(MRI)在我們人體各個系統方面都有很好的檢查效果。

一、中樞神經系統

MRI在神經系統的應用是比較成熟的,尤其是在腦幹、幕下區、枕骨大孔區、脊髓與椎間盤的顯示都要明顯優於CT檢查。

(如圖:脊髓MRI影像,清晰度優於CT)

二、頭頸部位

由於MRI是一種多參數、多方位成像技術,因此它對於軟組織病變的顯示要明顯優於其他影響學檢查,適合診斷頭頸部腫瘤性病變,炎症性病變、神經的改變等,特別是病變侵犯顱內的情況、內耳道的微小聽神經瘤和內耳畸形、較小的甲狀旁腺腫瘤等顯示方面優於CT。


(如圖:聽神經瘤,左側橋小腦角區可見圓形佔位病變(箭頭))

三、呼吸系統

MRI通常作為胸片檢查的補充,尤其是在鑑別胸內還是胸外病變、縱隔內還是縱隔外病變、縱隔腫塊是血管性還是非血管性、縱隔腫瘤的侵襲性判斷以及神經源性的診斷和分期等方面都要優於CT。

(如圖:MRI胸部冠狀位像)

四、循環系統

MRI在心肌病,尤其是原發性心肌病;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等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夾層等循環系統還是有很重要的診斷價值的;但注意:安裝心臟起搏器的病人是不能做MRI檢查的。

(如圖:肥厚型心肌病,顯示心肌增厚程度與舒張期相仿,心肌增厚率下降(箭頭))

五、腹部

MRI在肝癌和海綿狀血管瘤的鑑別診斷,尤其是對小肝癌的檢出和鑑別具有十分重要價值;而且MRI還是女性生殖系統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在對惡性腫瘤的評估,有無轉移、侵犯深度、範圍、鄰近器官和血管受累情況等方面都有非常獨特診斷價值。

(如圖:男,46歲,反覆乏力4年餘,MRI檢查顯示為肝右葉肝癌(箭頭))

六、骨骼肌肉系統

這點,大家最為熟悉了,像一般腰間盤突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韌帶撕裂等方面用到MRI檢查的特別普遍,因為MRI是目前診斷骨髓病變,包括感染、缺血、創傷及腫瘤等疾病最敏感而且無創的方法,可以更早的發現有無骨膜反應,是評價關節軟骨、滑膜、纖維軟骨、肌腱、韌帶和肌肉改變最好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如圖:韌帶損傷(箭頭))

但注意:雖然我們剛剛說有很多方面MRI都優於我們的CT等其他影像學檢查,但是不代表MRI可以取代我們CT檢查,第一,MRI要比CT檢查貴很多;第二,在很多方面,MRI還是無法取代CT檢查的,比如MRI對骨結構細節顯示、軟組織中的鈣化和骨化的識別是不如CT的!

所以,不管是MRI還是CT,應根據病情需要進行選擇,可相互補充,但切不可相互替代的兩種檢查方式!


醫學小偵探


除了磁共振常規的用法(前面已經有回答寫的較為詳細),我還會給大家介紹一下磁共振大家不怎麼知道的新用法,非常厲害的用法。


磁共振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它的出現,讓醫生徹底告別了要靠症狀去“猜”體內病變的時代。磁共振不但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而且在工業領域有很大的應用。

磁共振可以清楚的看見我們的內臟,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它還能通過計算機模擬出我們的血管和神經,基本上全身各處都可以應用。

這是1.5T磁共振和最先進的7.0T磁共振的圖像對比。左側是1.5T磁共振,右側是7.0T磁共振。這個數值越高,說明磁共振越強大,越先進。大家從圖片就可以看到,左邊圖像很模糊,右邊圖像連小腦上的紋路都顯示的非常清楚。


磁共振從頭可以檢查到腳

相對於B超檢查,B超只能看到非常淺表的一些器官,但是磁共振可以看到深部的器官和病變。當然B超更快捷,更便宜。

相對於CT,對於軟組織,比如肌肉、神經、臟器、血管來說,磁共振更加清楚,但是CT看骨頭比磁共振好。

這是CT檢查看見的大腦,骨頭很亮,但是裡面的腦子很模糊

我們再來看磁共振,大腦裡面的紋路,白質和灰質等結構非常分明,不像CT是一團。


我們腹部臟器、肌肉、關節、脊柱這些都是可以採用磁共振檢查的。

除了這些常規用法,我再給大家說說磁共振大家不知道的用途。

1.磁共振可以模擬成像血管,檢查血管的病變。尤其是7.0t的磁共振,目前和血管造影的圖像差別都不大了。

大家看這幅圖,血管造影這種技術是在我們的身體開一個小口,再伸一個管子進入我們的血管,檢查我們的血管。它能夠很好的反應血管哪裡堵塞了,哪裡有動脈瘤……非常準確

我們再看磁共振,主要注意藍色箭頭的那個區域。你看1.5T的磁共振在藍色區域就是一片黑,那些微小的血管無法顯示,而再看7.0T的磁共振,顯示得非常好,和血管造影呈現的血管幾乎沒有差別。而磁共振相較於血管造影的有點就是,不需要開刀,不需要伸管子進入人體內,也沒有輻射


2.我們還可以用磁共振模擬大腦神經纖維的走向,幫助我們在手術中避開這些重要的神經纖維。

這個花花綠綠的圖像,也是磁共振,其中紅色的部分就是我們大腦神經細胞發出來的神經纖維。其中有一束神經纖維非常重要,它從大腦發出,支配我們身體的運動(腦出血的時候,就是因為這束神經纖維被破壞了,導致一側肢體偏癱)

我們神經外科醫生在做手術的時候,如果病變非常靠近這個部位,那麼我們就要藉助磁共振技術。在手術前先看看這個病人的這束神經是怎麼走的,那麼我們在手術中就要儘量避開它。

這是磁共振和神經導航技術結合下進行的顱內腫瘤顯微手術。這樣手術,切口小,對患者的損傷小,也避免了對重要神經的損傷。


3.功能磁共振技術還可以幫我們用來檢查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這是功能磁共振檢查。這個檢查可以發現我們在幹某一項活動的時候,哪一塊大腦被激活了。比如,當患者在動左手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右側大腦的中央前回(控制運動的腦區)變紅了。

這種磁共振技術可以用來研究大腦,也可以在臨床上幫助我們判斷病情。比如有些兒童癲癇患者,需要切除一半大腦,術前我們要評估這部分大腦還殘餘什麼功能,從而為我們判定是否手術提供依據。


人體探索者


很多人到醫院就診,往往醫生說一是一,要你做什麼檢查就乖乖做什麼檢查。如果遇到利益燻心的不良醫生,開了對診斷病情沒有指導意義的檢查,確實會讓口袋流血。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檢查亂象,大家也要放亮招子,一些常見的大額檢查知識也是大家所必備的。



至於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屬於物理知識範疇,我這裡就不多介紹。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些磁共振的臨床應用。

首先,核磁共振(MRI)對腦與脊髓疾病的診斷有著重要價值。除了骨折及顱內急性出血顯示不如CT 敏感外,對於腦腫瘤、感染、腦血管性疾病、腦發育畸形、腦變性與脫髓鞘性疾病、腦挫傷和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疾病以及脊髓腫瘤等均有優勢。

其次,MRI對骨和軟組織創傷顯示效果好,可清晰顯示軟骨、關節囊、關節液及關節韌帶等結構,對關節損傷、韌帶損傷及關節腔積液等病變的診斷,是其它影像學方法不能比擬的。對診斷關節軟骨變性與壞死早於其它影像學方法。



然後,MRI對眼、耳、鼻與鼻竇、咽喉、頸部淋巴結、頸部血管及頸部肌肉的顯示清楚,對不少疾病有診斷價值。MRI對乳腺、甲狀腺、前列腺疾病的診斷,特別是乳腺癌有重要價值。

最後,MRI對肝、膽、胰的疾病有診斷價值。特別是普通磁共振+磁共振膽胰管逆行造影(MRCP)對膽胰管病變的顯示有獨特優勢,能較清楚看到管道的狹窄。



除上述常用檢查外,還應指出,雖然磁共振對病變顯示的敏感性高,但對疾病診斷的特異性尚不滿意,在臨床應用上也有其限制,包括以下情況:

①對鈣化的顯示不如CT,對以鈣化為主要特徵的疾病難於診斷,如肺鈣化灶、前列腺鈣化、肝臟鈣化灶等;

②對空腔臟器的檢查敏感性檢查,例如對肺的顯示不佳;對腸道檢查就很少用MRI;

③裝有心臟起器或體內有鐵磁性物質時不能行MRI檢查;

④因為做磁共振時間比較長,不適合急診及重症患者;對心臟、肺部、腸道等活動性臟器,不敏感;

⑤磁共振設備昂貴,要千萬元以上,以至於檢查費用高,普及有一定困難。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核磁共振檢查為高精尖設備,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與CT相比,核磁共振沒有輻射,但價格比CT高很多,因此應用沒有CT廣泛。核磁共振具有獲得圖像清晰度高、分辨率高、精密度高等優點,在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種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過射頻脈衝後產生的信號,然後用探測器檢測後輸入電腦,經過數據處理轉換在可視化設備上顯示圖像。由於人體組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核磁共振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的氫原子信號的分佈,進而探測人體內部結構。

核磁共振可以檢查哪裡?

核磁共振對腦、肝臟、腎臟、脾臟、胰腺、子宮、卵巢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大血管等具有絕佳的診斷功能。但是肺部、胃腸道就不適合做核磁共振檢查。



汪醫生特別提醒:做核磁共振檢查前不能佩戴有金屬的物品,例如烤瓷牙、手錶等。檢查時,也不能將輪椅、支架等裝有金屬的物品帶進去。因為金屬會對外加外加磁場產生干擾,產生嚴重的後果。


汪醫生小課堂


簡單來回答,全身除了肺部和胃不能用核磁共振檢查外,其他部位都可以用核磁共振來檢查。

但是,每個部位都會發生不同的病變,並不是所有病變對核磁共振都敏感,比如,急性腦出血,當然是做CT最敏感,反而核磁共振顯示的不好;但是急性腦梗死卻恰恰相反,核磁共振顯示的比CT的好。

所以,到底用不用核磁共振來檢查,除了要看部位外,還需要考慮病變的特點。下面我們簡單來概括一下哪些部位的哪些病變適合核磁共振檢查?

顱腦:腦梗死,腦腫瘤,腦內炎性病變,腦內代謝性疾病,腦血管畸形等。

五官和頸部:眼,鼻,口咽,喉部的佔位性病變及炎性病變,頸部腫瘤,感染,血管病變等。

心血管系統:心臟病變(心肌病變,腫瘤,心肌梗死),大動脈炎等。

腹部:肝臟,膽囊和膽管病變,胰腺,脾臟等,主要是佔位性病變用核磁共振來檢查。

泌尿系統:雙側腎臟,腎上腺,輸尿管及膀胱的腫瘤性病變,結石及畸形的診斷都可以。

生殖系統:男性主要是前列腺病變(包括前列腺炎,增生,腫瘤)和睪丸附睪的病變,女性主要包括附件,子宮和乳腺的腫瘤性病變。

骨骼和肌肉:骨和肌肉的腫瘤性病變,炎性病變,骨折,骨關節病變,脊柱椎間盤病變(突出,膨出,脫出等)等都可以用核磁共振來檢查。

那麼,我們到了醫院,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選擇核磁共振呢,有兩個原因:

一,這個檢查比較昂貴,如果能用便宜的檢查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讓大家用貴的檢查,比如四肢骨的骨折,X線就可以檢查並明確診斷,就沒有必要用核磁共振了。

二,核磁共振的檢查時間比較長,並且有很多禁忌症,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遵循的檢查原則是從簡單到複雜,能用簡單的檢查明確診斷就沒有必要用複雜費時的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