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人平均每天步行三萬步,怪不得現代人半月板容易損傷

溫馨提示:本文可以結合下面藍字視頻鏈接結合閱讀

隨著汽車時代的來臨,大家的日常活動量大大地降低了,據說冷兵器時代人平均每天步行三萬步,現在的人平均不到一萬步,懶的人恐怕幾千步都走不了。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運動系統的退化,表現在膝關節就是半月板、軟骨、肌肉的普遍退化,肌肉力量下降導致保護性差,半月板退化表現為其柔韌性差,容易撕裂、損傷。半月板損傷目前是膝關節運動損傷中第一位的。

冷兵器時代人平均每天步行三萬步,怪不得現代人半月板容易損傷

半月板損傷的症狀鑑別無論對於醫生還是患者本人都十分重要,是直接導致最終診斷的第一要素。 這兩年反覆回憶總結近幾年自己做的半月板損傷的手術,再回頭來看當時病人的症狀,仔細總結其中的細節對於以後自己的再提高還是有用的。

首先是疼痛,疼痛的表述即使不同文化層次的人表述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疼痛的位置、程度、性質、加重的因素。位置一般是關節線的疼痛,病人的表述無疑是不可能清晰到點,除非醫生檢查到這個點,但是病人可以表述到內、外側,也可能說不清疼痛的清晰位置。疼痛的程度是和半月板損傷的位置、撕裂的程度、體質強壯程度有關的。半月板損傷在關節囊附著部、出血較多的位置、容易受到牽拉的位置、體格較為強壯的這些情況都會疼痛劇烈,反之損傷在中心區域、出血很少、固定不移的位置(比如后角和後交叉的結合位置),疼痛都不劇烈,甚至可能出現活動後疼痛減輕的現象。疼痛的性質多數為撕裂性的疼痛,也可能為鈍痛、刺痛。一般加重的因素都是活動,一旦靜止休息疼痛絕大多數會減輕或消失,但也有例外,這些年做了有十幾例內側后角和後交叉聯合部的層裂損傷,休息一段時間後關節內反而出現脹痛,剛下地時疼痛劇烈,不能下蹲,但走一段路後疼痛反而消失。這種損傷的體格檢查甚至沒結果,麥氏徵、steinment都是陰性,duckwalk也是可疑陽性。遠不像外側半月板后角損傷,由於外側半月板的移動度大,破裂後容易移位、牽拉或者坎頓發生劇烈疼痛,診斷容易獲得。

其次是彈響,嚴重破裂的半月板損傷 #有時沒有聲音,后角的損傷也很少。多數是較厚區域的損傷,形成了關節內的半月板損傷的瓣狀物,受到擠壓和負壓產生後,聲音清脆、高調。但個人認為除非有明確的外傷史,多數響聲的來源是髕骨和股骨撞擊的聲音,即使有外傷史,也要和疼痛一起考慮。

第三是腫,最容易被說成滑膜炎,半月板損傷的腫是反覆發作的,休息後消失、運動後加重,同時伴有疼痛和可能的彈響。但要鑑別的腫是運動員的軟骨超載荷的腫,這是軟骨下骨的疲勞骨折導致的慢性炎症的腫。

最後是肌肉萎縮,內側半月板損傷會引起典型的股內側肌萎縮,機理不清,但個人認為和股內側肌斜頭和髕骨半月板韌帶等損傷緊密相聯,有相同的神經支配,損傷後反饋性引起股內側肌的神經營養不良。而外側半月板損傷似乎短期難以引起肌肉萎縮,青少年的肌肉萎縮是廢用性居多,膝關節周圍肌肉普遍萎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