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为什么是震撼心灵的伟人

一、 追求完美,刻苦认真(认为最重要的作品一件也未完成)。

1、工作:他一生留下很多未完成的作品,宁慢不苟合,圣彼得教堂大圆顶,71岁接手,到89岁离世还在建设中。选石料总要亲力亲为。画天顶画时教皇给他配备了很多画师和工人,但最后他只留下一个调颜料干杂活的人,所有绘画都亲手绘制,把自己累得驼了背也不抱怨,而且教皇刚开始只让他画天顶画,但他觉得四壁不协调,又主动承担了壁画的创作。

一个实例可以证明:朋友到他家做客,看他正在为雕塑做最后修饰,等过了几个月,再来看,发现他还在修饰,朋友就埋怨他工作慢,米说,我之所以这么慢,是让他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肌肉更有力,只有这些细节处理妥当,雕像才会更加完美。(时代精神,英雄主义,本质力量是他创作的三大主题)。现在最先进、完美的支肢便以“米开朗琪罗之手”命名,正是对他最好的赞同和褒奖。

2、爱情:与达·芬奇、拉斐尔一样,米开朗琪罗终生未娶,他理想中的爱人佩里尼、波焦、布拉奇都是长相俊美的男性。尤其对卡瓦列里感情至深,为他写了大量情诗,都成为经典。一生厌恶绘画,但唯一画了一幅人物素描就是给卡瓦列里。并在卡瓦列里的感召下,晚年决定完成圣彼得教堂穹窿的木雕模型和圆顶建设。当然卡瓦列里以友谊为前提,始终与米开朗琪罗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米开朗琪罗临死前也守在他的身边。他生命中唯一与女性恋爱经历便是与维多利亚·科隆娜的精神恋爱。她本为亲王的女儿嫁给侯爵,但由于维多利亚其貌不扬,侯爵并不爱她,她也知是政治婚姻,自己长得不好看,便用文学来充实自己,后来又加入宗教,这就让对宗教本来就过分痴迷的米开朗琪罗被她深深吸引。为她的多才所倾倒。直至她死后,他痴呆了很久,说使我作品到达美满境界的只有她一个。像他代表作《最后审判》,保利内教堂壁画,尤利乌斯二世陵墓都创作于这一时期。米开朗琪罗终生未娶,孤独一生,一方面长相不济:瘦、脸长、头小、鼻扁眼小,另一方面他追求完美的性格,他一生把艺术当作妻子,把作品当作孩子,组成了完美的家,虽未娶,但能轻松驾驭绘画、雕塑、建筑,也许这是上帝对他的另一种眷顾吧。

二、生活俭朴,谦逊低调

米开朗琪罗一生拼命使自己变得富有。他死后人们在他寓所发现藏金7000-8000金币。在佛罗伦萨留有大笔存款,在佛罗伦萨有房产六处,田产七处,非常富有却舍不得享用。每天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天天工作远离奢靡生活。并不与人争锋,与达·芬奇、拉斐尔总有艺术上的比拼,他总是默默工作不作辩解,对待艺术也是如此,像《大卫像》如此成功,他却只说“大卫本来就禁锢在大理石中,我只是将他释放出来”。认为没有哪个作品是自己的代表作,四个身份只承认雕塑家的身份。

三、疼爱家人,关爱他人。

在米开朗琪罗成名之后,家族所有开销都由他支出,爱父亲,弟弟及子嗣,放任家人的挥霍胡为,时常教训弟弟要孝敬父亲,容忍父亲的暴躁行为,亲人去世让自己很痛苦,而且把所有遗产都留给弟弟和侄子。对待助手和贫苦的朋友非常好,时常给他们资助,而且是非常大的金额,看木匠的女儿出嫁给置办嫁妆,仆人老了无依无靠他出钱养着,给他助手乌尔比诺一次就有2000金币,比教皇给他的还多。

四、固执猜忌、倔强傲慢。

他猜忌敌人(总是想害他),猜忌朋友(对自己不忠),猜忌兄弟、子嗣(总惦记自己金钱、遗产),凡事亲力亲为,即使在晚年病重期间也不答应别人照顾他,在他心中除了上帝他谁都不信。倔强傲慢体现的更为明显(针对贵族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艺术家),他在完成创作《最后审判》时,教皇司礼长切塞纳认为庄严场合画裸体画不妥,应拿去装饰浴室或旅馆,米开朗琪罗便把他绘成地狱使者的样子,脚上还缠着毒蛇。切塞纳向教皇投诉,教皇说,你在监狱我尚能救你,但你身在地狱,我也无能为力。还有一例,《大卫》像完成后,佛罗伦萨长官索德里尼去欣赏,索德里尼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便批评雕塑鼻子太厚,米拿着小刀和石粉攀上梯子,一手隔空晃小刀,一手慢慢从空中撒石粉,再问成果,索德里尼说更有生气了。

有人说意大利佛罗伦萨旅游其实就是米开朗琪罗之游,随处可见他的作品、故事。特别是来到梵蒂冈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不足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一千人,常住人口仅二百多,却有着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教堂和最了不起的博物馆——西斯廷教堂。圣彼得教堂有米开朗琪罗设计的金色穹顶,大门口矗立着《哀悼基督》,它右侧的西侧的西斯廷教堂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和《最后审判》。最后米开朗琪罗全部作品中唯一永远留在工作室里的作品《胜利者》后来被人家放在它的墓上。因为雕塑所示,一个青年跪在囚犯身上,本为胜利者的他却并不注视囚犯,而是手臂弯向肩头,目光投向别处,他不需要胜利,胜利让他厌恶。米开朗琪罗一生从不追求胜利,追求的是力量、生命、神明(信仰)。《胜利者》就是米开朗琪罗,是他生命的象征,这也许就是罗曼·罗兰为之写传记的初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