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第一课《村居》《咏柳》教材解析

《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一单元课文第一课。

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在这两首诗中,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轻快明丽的景,兴致勃勃的人,饶富乐趣的事,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下第一课《村居》《咏柳》教材解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景。“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意思是早春二月,小草嫩芽从土里钻出,自由地生长,黄莺在天上纵情飞舞,欢快地鸣叫。“草长莺飞”四个字,富有动感,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而细长的枝条在 春风中摇摆,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傍晚,乡间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放风筝呢!诗句由物及人,将明媚醉人的春景与生动活泼的孩童相渲染,相互映衬,生机勃勃又充满希望的春天尽现眼前。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咏柳,即歌咏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的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二下第一课《村居》《咏柳》教材解析


碧五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在这里,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一是与它们的颜色有关,二是古代“碧玉”还代指少女,如成语“小家碧玉”。“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树与俏皮可爱的少女联系起来了,故而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摆的枝叶就是她身上绿色的丝织裙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三、四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装扮了一树的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是早春二月的风,它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这两句描绘柳叶,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带来绿色的春天,用语自然流畅,加上比喻、拟人十分贴切,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

二下第一课《村居》《咏柳》教材解析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