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都勻貓頭鷹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很好,目前國家在大力支持農村建設,黨和政府也一直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農?

三農是農業、農村、農民。查詢資料可知,“三農”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慢慢的被媒體和官方引用。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

簡單理解三農,農業屬於第一產業,主要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取產品的途徑,通俗講就是種植和養殖,它是支撐其他產業的基石。農村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農民是指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三農問題也是指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回到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中誰才是核心?解決三農問題軸心該圍繞誰轉?

“三農問題”中的核心是農民,表現為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之間貧富差距大,實質表現為農民在醫療、就業、養老等各方面得不到良好保障。

要解決三農問題,實質是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包括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生產生活等各種權益有保障。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農業、農村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九億農民的人口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是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海西新農人


大家好,我是田園新春,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三農的主體是農業、農村、農民,但其核心是農民,只有農民才懂得農業生產,才能圍繞著農業轉。

一、農民:因為農民是人,人的智慧可以改變一切,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民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又怎麼能去談發展農業改變農村呢?所以國家每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保障民生,為農民辦培訓班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新技術,為農民改造舊房,讓農民居住的更加舒適,為農民修路,讓農民出行更加方便,等等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目的就是讓農民生活更加幸福,讓農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

二、農業: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心思去發展農業,才能讓更多的農民一門心思投入到農業,利用他們所學到的先進技術,把農業做大做強,讓農業獲得更好的收成。

三、農村:農業豐收了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裕了,他們才能去利用手中的資金,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美化好自己的鄉村,更好地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更加幸福這就是新農村。

總結:農業、農村、農民統稱為三農,同時三者也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的核心是農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田園新春


你好!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可以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是不可分的,這三者的核心肯定是農村,沒了農村何來農業,農民之說法;

1、農村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目的的勞動者及人群聚居地;

2、農業是指一切以農村為背景下經營和生產活動的業務叫農業;

3、農民是指長期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

最後不管是農業還是農民都圍繞農村這個大的背景為核心運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 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我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跟你分享!






新農人小熊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說到三農,我想人人都很關注,農村是農業的發源地,農業是農民的經濟來源,而農民又是農業,農村的締造者,這三者之間息息相關,而想要運營好三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想致富就得先修路,所以首先要完善農村,讓農村轉型為新農村,轉型為新農村就得硬化道路,水,電,住宅,等等得到完善,為致富道路開一扇窗

第二:農村得到完善了,下面就開始讓農民轉型為新型農民、科技農民,改善農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的生產、管理得到提高,進行技術的指導和培訓,為走向科技農業邁出第一步

第三:有了這些就可以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農產品,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優化了農產品,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發展了新型農村

這三者都是息息相關,我想農業還是比較核心,因為農業是農民的整個經濟來源,也是致富農民的唯一產業。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鄉四弟


筆者認為,想要全國人民奔小康,就必須從“三農”角度出發,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1、“三農”之農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要切實抓好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切實落地,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釋放農業多重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農業快速發展。

2、“三農”之農村。不搞面子工程,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創造條件;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增強鄉村治理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三農”之農民。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著力解決制約脫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明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良好基礎。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支持和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注重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把他們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

我相信,隨著政府對農業扶持力度的持續加大,農業不再是邊緣產業,農村不再是城市背景板,農民也會逐漸成為一個受人嚮往的職業。



河北三農發佈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該圍繞誰轉?這個問題問的好,夠犀利,夠刁鑽,估計會成為爭議甚至熱議的話題,這簡直跟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是農村長大的,我也來說說我的一些觀點

1、如果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那麼農民必然是核心,因為天下人都需要吃、穿、用,需要溫飽,那麼有了這些需求,就誕生了農民,讓一部分人成為農民,去種植,養殖,好供給城市人的溫飽需求,那麼農業這時候就誕生了,有了農業的地方自然成就了農村,三者密不可分

2、那麼有的人肯定也會說肯定先有農村,沒有農村怎麼去搞生產,搞種植,搞養殖呢?其實我覺得沒有農民就不存在農村,更不需要農業

3、那麼還有人也許會說,肯定先有農業,有了農業才有的農民,然後才有農村。

4、按我來說,農民應該成為核心,軸心也是圍繞農民轉,沒有農民就沒有弄業更沒有農村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說的不一定正確,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說的都有道理,還是那句話,不知道到底是現有雞還是先有蛋[捂臉]



鄉村靚點


大家好,我是農村二百萬的媽,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誰是核心?個人感覺農民應該是三者的核心。因為農村是農民生產和居住的地方。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村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是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三者之間都靠農民聯繫起來。所以說農民是三者的核心。

軸心也是圍繞農民轉的,農民主要以土地為主,長期或專門從事農業勞動。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民也在不斷髮展。國家也在不斷扶持農村的農業發展。無論是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都離不開農民。所以說三農的核心應該是農民軸心也應該是圍繞農民轉的。

感謝大家的閱讀。


農村二百萬的媽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三農問題則特指中國大陸的農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以及產生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富懸殊及流動人口等,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群眾施政思路的概貌。這其中,對三農問題的態度引人關注。\r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表現為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實質表現為農民權利得不到保障。\r

農村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村面貌落後,經濟不發達。形象比喻為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r

農業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民種田不賺錢,產業化程度低。\r

解決三農問題實質: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這是一個關係十三億人口大國的,經濟社會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當你現在有機會學習各種經驗時,一定要倍加珍惜。靠混日子是混不了一輩子的,許多過程都是不能省略的,至少學會這些經驗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出的最優的選擇,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當你覺得生活輕而易舉,成就感爆棚時,很有可能你只是選擇了基礎難度,而在你的圈子外,還有很多很多比你厲害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從一開始就是最高難度且現在比你財富多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你所謂的成功,也許只是他們眼中短暫歇腳的驛站。不要做溫水裡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靈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快樂總和寬厚的人相伴,財富總與誠信的人相伴,聰明總與高尚的人相伴,魅力總與幽默的人相伴,健康總與闊達的人相伴。人生就有許多這樣的奇蹟,看似比登天還難的事,有時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別就在於非凡的信念。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其實是心態在控制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和成就,甚至一生。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了不起,也永遠有人比更強;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不幸,永遠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許有些路好走是條捷徑,也許有些路可以讓你風光無限,也許有些路安穩又有後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會覺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在別人肆意說你的時候,問問自己,到底怕不怕,輸不輸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後退,不須猶豫,難過的時候就一個人去看看這世界。多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已經為了夢想而竭盡全力了?人往往有時候為了爭奪名利,有時驅車去爭,有時驅馬去奪,想方設法,不遺餘力。壓力挑戰,這一切消極的東西都是我進取成功的催化劑。真想幹總會有辦法,不想幹總會有理由;面對困難,智者想盡千方百計,愚者說盡千言萬語;老實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實人;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來是流水。成功的道路上,肯定會有失敗;對於失敗,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和對待,不怕失敗者,則必成功;怕失敗者,則一無是處,會更失敗。一句簡單的問候,是不簡單的牽掛;一聲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動;條消息送去的是無聲的支持與鼓勵,願你永遠堅強應對未來,勝利屬於你!行為勝於言論,對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喜歡見到你。最值得欣賞的風景,就是自己奮鬥的足跡。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歷多少苦難,只要一個人的心中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會覺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在別人肆意說你的時候,問問自己,到底怕不怕,輸不輸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後退,不須猶豫,難過的時候就一個人去看看這世界。多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已經為了夢想而竭盡全力了?人往往有時候為了爭奪名利,有時驅車去爭,有時驅馬去奪,想方設法,不遺餘力。壓力挑戰,這一切消極的東西都是我進取成功的催化劑。真想幹總會有辦法,不想幹總會有理由;面對困難,智者想盡千方百計,愚者說盡千言萬語;老實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實人;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來是流水。成功的道路上,肯定會有失敗;對於失敗,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和對待,不怕失敗者,則必成功;怕失敗者,則一無是處,會更失敗。一句簡單的問候,是不簡單的牽掛;一聲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動;條消息送去的是無聲的支持與鼓勵,願你永遠堅強應對未來,勝利屬於你!行為勝於言論,對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喜歡見到你。最值得欣賞的風景,就是自己奮鬥的足跡。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歷多少苦難,只要一個人的心中!

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農村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村是農業生產和農民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間;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是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要發揮三者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作用,應該做到以下3點。

一是提高農業生產力。鼓勵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經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普及先進生產技術,發揮農村集體合作組織作用,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和管理水平,以帶動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優化農村基礎設施,興修道路、住宅、水電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為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奠定良好基礎。

三是推動農民轉型。改善農村地區的文化教育和素質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生產管理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新型農民。對進城農民工進行就業指導、培訓,完善城鎮社會保障,使農民向市民轉化。


永遠記錄生活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我認為農業應該是中心,農業是職業,農民是身份,農村只是活動場所。

沒有農業,也就沒有以農業種植為職業的農民,自然也就沒有農民這個群體所活動的場所,後兩者均以前者為基礎,圍繞農業生產而發展。

相傳伏羲氏的時候,人們過著“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生活,後來到了神農氏,才有了“制耒耜,教民農作”,這是農業的雛形,再往後的發展中,人們為了吃飽肚子,學會了製作和利用工具,研究農作物的種植,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這一切的活動都是圍繞農業所開展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從事的行業逐步有了清晰的定義,《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即士農工商四民”。其中的農就是農民的意思,指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有了農業,才產生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有了農民的身份。

再後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一樣,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你來我往,形成了一定的活動區域,這個區域就是農村的雛形。

根據時間來看,先有了農業,再有了農民,最後才有了農村,農民和農村是因為農業而產生的,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所以農業應當是中心...


生態鄉村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農中,農業是三農的中心,軸心應該圍繞農業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民族的命脈所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來源,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根本產業,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改變其性質。農民只是在一定的的時期裡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社會職業。但農民身份是可以改變的,性質也可以改變。比如在當代,很多農民身份的人,基本不從事農業生產,有些成為農民工。農民工雖然在名稱中有“農民”二字,但他們不從事農業或者不主要從事農業活動。有些農民身份的人,成了企業家,商人,連農民的身份都改換了。不僅農民中的個體有這種巨大和劇烈的變化,而且在農民群體的整體,在一定的時候也會整體改變。比如農村土地經營的規模化,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等達到一定高度時,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可能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可能就是一種產業工人。隨著農業經營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村也可能會以另類方式存在。所以三農中,三者之間農業是核心。三農中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農業而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