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對於孔子儒學有怎樣的評價?我翻閱資料沒有找到?

人世百態阿


對如此大話題,碩士級以上研究課題,上大學時幾乎所有愛好就是讀書,魯迅作品讀的不少,很是崇拜。這裡筆者班門弄斧一下,談一下自己看法,不當之處,留言點評,後續不斷完善。

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但是魯迅曾說過自己在思想上中了老莊和韓非的毒,“時而很峻急,時而很隨便”。“隨便”,是指他受了“虛無”的道家思想影響。“峻急”,是指他受了法家的思想影響。但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對以孔夫子為代表的封建的儒家文化大加鞭撻。他說,儒家的“仁義道德”是“吃人”的。

在人們的心目中,魯迅是儒學的剋星,但實質表現是魯迅和儒學的傳承關係

魯迅先生被稱為“黑暗中的鬥士”,我們熟悉的代表作品有《吶喊》《狂人日記》《彷徨》《阿Q正傳》《朝花夕拾》。這些作品有小說集、散文集、散文詩集、雜文集,彙集了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學見解。

在這近千萬的文字中,讓我們清楚的看見了那個半封建、半殖民中國的現實,更通過大量的翻譯作品,讓當時的中國人在“五四”運動的思潮下,看見了外面的世界。 民族的劣根性。在《祝福》《阿Q正傳》《孔乙己》中都有體現。

魯迅通過一系列典型的塑造和深刻的論述,揭示了禮教吃人的本質,是他在五四退潮後仍堅守陣地,把解剖刀伸向儒學的各個方面,將儒學的種種弊端昭示天下,還是他撕破種種道學家的醜惡面孔,將他們的靈魂桌首通衡。

即使到30年代,他也沒有放棄對儒學的批判,而是把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結合起來,通過對中外反動派利用儒學倒行逆施行為的鞭撻,揭示了儒學在現代社會所可能產生的種種負面效應。可以說,魯迅終其一生都在做著儒學的批判和清理工作。

然而,這只是魯迅文化使命和文化實踐的一個方面,還有常常被人忽視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他和儒學的傳承關係。一些人提起魯迅和儒學,總是認為魯迅對儒學作出了完全的否定,這實在是一種皮相之見。

關於魯迅和儒學的傳承關係,魯迅出生在儒學世家,從小接受儒學傳統教育,雖然家庭的變故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並因此而初步發現了儒學的弊端,但儒學傳統的精華已化作豐富的營養融進他的血液中,並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喜披覽古說”的習慣。

他在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一直強調繼承儒學傳統。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提出了“外之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的文化建設原則。紹興任教之餘,他蒐集抄錄會稽先賢遺作,張揚先賢蠡德,“用遺邦人,庶幾供其景行,不忘於故”,以挽救因時世變遷而產生的“土風不加美”的習尚。些言行固然表明青少年時期他對儒學在近代社會變革中所產生的負效應還缺乏深刻的認識,但從中卻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血脈和儒學的深厚的淵源關係。

辛亥革命失敗後對國事的嚴重失望使他沉醉於對古籍的蒐集閱讀和整理中,正是這種忘我的沉醉及袁世凱、張勳等復辟派利用儒學導演出的一幕幕醜劇,使他對儒學的本質有了清醒全面的認識,從而在友人的邀請催促下開始了對儒學的深刻激烈的批判。他的“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般的人世精神,他對社會黑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絕望的抗戰,他從不為惡勢力所屈的浩然正氣、錚錚硬骨和堅貞氣節,都可以從儒學那裡找到思想的源頭。

魯迅對儒學的批判確實相當激烈,但他並不是要置儒學於死地,而是要它起死回生,他是在做醫生給病人做手術的工作。他在1936年致尤炳折的信中說:“日本國民性,的確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們生於大陸,早營農業,遂歷受遊牧民族之害,歷史上滿是血痕,卻竟支撐以至今日,其實是偉大的。但我們還要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

筆者認為魯迅 將啟蒙、憂患意識發展為喚醒意識。魯迅先生是用“筆桿子”當“槍桿子”在戰鬥的,棄醫從文便是他真誠的面對現實和人生,發出自己的聲音,揭露社會人性的內在,是先生的性格和個性。直豎堅硬的髮型與橫眉冷對的態度,在黑暗中劃開了一道口子,讓一束陽光射了進來。

魯迅的思想中也有與儒家思想相通或相同的地方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等觀念,在魯迅那裡都有具體的體現。“我以我血薦軒轅”是忠。“夢裡依稀慈母淚”是孝。“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仁。魯迅的“荷戟獨彷徨”、“夜正長,路也正長”的堅韌戰鬥精神,與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擔當與抱負,幾乎是一脈相承的。

《論語》上說:“子不語亂力怪神”,“敬鬼神而遠之”,顯示了執著於現世的儒家情懷。而魯迅也說:“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吧!想出世的,快出世吧!想上天的,快上天吧!靈魂要離開肉體的,趕快離開吧!現在的世上,應該是執著現在、執著地上的人們居住的。”

魯迅的實踐同樣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我們說魯迅始終同儒學傳統保持密切的精神聯繫,還可以從他始終重視道德的自我修養和道德的社會功能得到有力的證明。他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他無私的社會獻身精神,他甘為人梯的高尚品格,他為堅持真理而獨立不倚的高風亮節,他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行為,甚至包括他為了母親而對傳統道德的痛苦承擔,包括他在衝破孝順母親與解放自己的兩難選擇的困境後對朱安負責到底的表現,都表明他在為人上堪稱中國人的楷模。

所以說,在魯迅的思想中,也有受儒家影響而形成的踏實、奮進、有擔當的家國情懷。這使得魯迅在那個黑暗時代裡不消極避世,不做羲皇上人,而與各種黑暗勢力作鬥爭,匕首投槍,戰鬥不止,從而成就了他“戰士”的稱號。

結語

魯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反叛思維和戰鬥精神,在探索文化與人性中,值得我們學習。人是社會的目的,而不是社會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創造而有益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如果背離這一點,多麼高深的文明和高級的社會形式都有不合理性,值得懷疑和改造。

我篤信,讀魯迅的文章,能讓我們少些膚淺,少些小家子氣,少些庸俗,少些醜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照出你我的真實的內心。讀先生的文章,我們才逐漸成熟,正視人生,直面社會,以最坦蕩、熱烈的心,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魯迅作品讀多了,我突然有一種歷史交接般的不斷前進的責任感”,“經過這一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生命中多多少少掛些魯迅的影子,是可以幫助我衡量自己存在的意義的。至少有這樣一個標杆式的人物出現在我的世界裡,我的眼界會開闊許多,我自己也再不會只侷限在原本的那一點點不透風的空間裡了”

參考文獻:

1. 張永泉,魯迅與儒學的現代轉化;

2.魯迅:①《文化偏至論》。

②《古籍序酸集·(會稽郡故書神)序》。

③《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④(華蓋集·雜感)。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他雖對儒學的源頭沒有評價,但對儒學在封建時代,發展的最後結果中,不能適應時代變遷的消極一面,多有批判和揭露。比如《阿Q正傳》、《祥林嫂》等等。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狂飆突進的個性,解放的五四時代,在那個時代當中,孔子對於中國人的思想上的束縛已經達到了極致,而魯迅先生則是通過自己的散文小說筆法,對孔子儒學進行有重點的批判,但是並不是全盤否定!!

一定要注意,雖然魯迅對於孔子的儒學有批判,但絕不是完全推翻,魯迅先生還是非常的提倡仁義禮智信的,不過在小說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因為儒學而考科舉結果異常悲慘的儒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封建的科舉制度,持一個批判態度,對當時以孔孟儒學為工具的封建禮教進行了大力的批判,比如說孔乙己就是一個窮儒生,而封建禮教對他的束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完全的泯滅人性,完全的沒有個性的自由,使得他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是以一個落寞的結局離場,小說最後並沒有寫孔乙己怎麼樣了,而是借旁人的口說他死了吧,可以看出這樣的被封建儒學所束縛的儒生,在當時的社會當中並沒有出路,其實說到底,說穿了魯迅先生在當時的那樣一個時代,他所批判的是儒學當中的,被統治者用為手段的三綱五常!!

回答完畢。


雨落幽燕90


淺談

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時期,是我國人民思想解放的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青年領袖,魯迅就是這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領袖。對於孔子和儒家,魯迅先生一直都處在一種比較矛盾的狀態之中,一方面,他立著打倒孔家店的旗幟,而另一方面,他又被譽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其實,魯迅的思想中一直都繼承了儒家思想中心繫家國天下的胸懷,他批判的只是那些利用儒家思想來為自己的權利造勢的偽君子,所以說,魯迅的思想跟傳統儒家思想有對立也有統一。


暖有心愛無限


魯迅對孔子這個人是尊敬的,並且承認他的偉大之處,但他也曾在文章裡明確指出:“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所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和想做權勢者們的聖人”。魯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著眼於孔夫子“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且介亭雜文·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對於儒家學說,魯迅則完全持的是批判的態度。他對儒家傳統的虛偽道德觀念是否定並批判的。他認為,儒家思想是吃人的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強調禮教、禁錮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性。

魯迅反的“儒”只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取:號召人們解放思想,宣傳民主科學。


自在為懷


魯迅所處時代正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碰撞,那麼作為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儒學,他認為有優秀可取的地方,但也有很多批判的地方,魯迅認為儒學思想給人們帶來的有自我封閉意識;儒學造就了官本位,而反對者成為匪,當匪成了領頭者,官自然就變成了匪,不斷循環,所以他一直支持民魂,認為人民才是最珍貴的;老者未本位限制新事物的發展;儒學背後存在虛偽一面,他曾在狂人日記中寫道:在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的社會背後,到處都是人吃人。其實魯迅的思想也很符合當時脫歐入亞時代日本留學生的中國觀。


阿君君愛學習


有《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此文在《且介亭雜文二集》。


高廣福204高廣福204


魯迅的阿Q正傳,徉林嫂不就是對孔子儒學的評擊?中國的婦女解放難道不應該感謝魯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