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古佛寺

山西畫報五臺山訊(記者 高峰毅)馳名中外的山西五臺山是古佛經中記載的世界五大(中國五臺山、尼泊爾藍毗尼園、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屍那伽)佛教聖地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之首,素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漢藏佛教比肩發展,雍容華貴的皇家道場,各族信徒的無比尊崇,使五臺山博納厚載,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五臺山古十景(大社銅牛、玉花羅漢、碧山字塔、臺麓字崖、古佛牌樓、羅睺觀佛、菩薩銅鍋、顯通銅殿、山西土地、五郎鐵棍)就是其中之一。

遊覽古佛寺

古佛寺牌樓

擁有十景之一古佛牌樓的古佛寺,位於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中心區臺懷鎮22.5公里處的金崗庫鄉清水河畔的蛤蟆石村,相鄰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與海會庵、普濟寺隔河相望。己亥年十月的一個週末,我利用在毗鄰的石咀鄉擔任掛職黨委副書記的機會,邀請了當地人耿二,到古佛寺遊覽。

遊覽古佛寺

古佛寺精美石雕

路上,耿二介紹到:古佛寺創建年代不詳,當地有“未開天地,即有古佛,先有古佛寺即有五臺山”之說,到清代中葉,只留一尊經風吹日曬,雨露侵蝕,眉目也看不太清楚的泥塑佛像,人們都稱之為古佛。傳說,民國年間,五臺山南山寺得道和尚普濟,前往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去化緣,路經此地時,看見這尊無人供奉,香火無繼非常淒涼的古佛,便心生惻隱之心,於是,就跪在古佛面前,邊磕頭禮拜,邊說:“古佛、古佛,你叫我成佛,我來修你古佛。”言必,立即有人答話:“普濟、普濟你快來修我,我叫你成佛”。普濟和尚向四下裡望了又望,除斷垣殘壁外,連個人影也沒有,心想,這一定是古佛顯靈說話了。於是他又討封:“真佛在此,何必遠求!”話音剛落,就聽見有人答話“是啊!是啊!”從此,普濟和尚每到一地邊度化弟子,邊募化佈施,五、六年的時間裡化下二十三萬兩銀子,返回來後立即開工重建此寺。建成後便命名為古佛寺。

遊覽古佛寺

古佛寺千佛塔

“那就是古佛寺!”轉眼之間我們隨著耿二過了清水河橋,順著他的手指方向,但見不遠處一座三門四柱,中高旁低的石牌樓矗立在那裡。

來到石牌樓跟前,耿二給我們介紹說:“這座石牌樓是民國十一年(1922)八月二日用漢白玉建造的。五臺山寺院以前精雕細琢的漢白玉石牌樓僅有兩處,一處是在古佛寺,一處是民國十五年(1926)始建的,在龍泉寺。這兩個牌樓都是由五臺山著名的高僧普濟和尚和其弟子募化佈施興建的。只是,古佛寺的牌樓粗獷豪放,龍泉寺的牌樓精緻華麗,可謂各有千秋……”

遊覽古佛寺

古佛寺觀音殿

聽了耿二的介紹,我們饒有興致地端詳起了這古佛牌樓。只見牌樓中門鐫刻著一副上聯為:佛法信宏深化萬卻千魔都入無餘涅槃地;下聯為:祥雲常繚繞昧三光七寶真起大像宗動天的對聯。兩邊旁門的對聯則為:開天收地早了此沒後一著;說法舍法普化那無邊眾生。牌樓背面的中門和旁門也鐫刻著對聯,分別是:子會開天醜會闢地足見未有天地先有古佛;其次造物又次造生可見當之物生不無靈光。佛光道儒而專心斯為教主;名造天地以立極不愧世尊。這些對聯不僅字體流暢,揮灑自如,而且雖經千鑿百斧,卻不露一絲琢痕,可謂是書法藝術與雕刻技藝的珠聯璧合,鳳落梧桐。牌樓中門寬約五米,兩個旁門各寬約三米,高約十二米,柱為方柱,柱之裡外有石墩,上置雕獅,不僅穩固了牌樓,而且頗具美感。中門樓頭一層,旁門樓頭兩層,形成了三層樓頭,這種獨特的設計,顯得格外緊湊。樓頭雕刻的二龍戲珠生動活潑,姿態傳神;松枝葡萄,形態各異、變化多姿;佛像及其他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並刻有“民國十一年桂月立”等字樣,新穎別緻,形體優美,粗獷雄偉,可謂是巧奪天工的石雕藝術之珍品,無怪乎,能在五臺山如林的古建之中脫穎而出,躋身於五臺十景之列。

過了漢白玉石牌樓,我們又隨著耿二參觀了寺院。寺院坐東朝西,依彌勒佛山,臨清水河畔,依山傍水,環境深幽,山清水秀,風光殊勝。中軸線上,從東向西依次為正面供彌勒佛,背面供韋馱菩薩,西側為佛教傳說須彌山腰的犍陀羅山的四峰上各住有一王護一方天下(四大部洲,即為南贍部洲、東勝神洲、北俱蘆洲、西牛賀洲)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為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他們是持利劍的南方增長天王、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寶傘的北方多聞天王、持蛟龍的西方廣目天王,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是佛教中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的天王殿。第二重殿是供有中為道場在浙江普陀山的大悲觀音菩薩,左右分別是道場在山西五臺山的大智文殊菩薩和和道場在四川峨眉山的大行普賢菩薩,合稱三大士像的觀音殿。第三重殿是殿內正中供橫三世佛,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兩壁供有跟隨釋迦牟尼修成了羅漢果的十六位弟子和中國唐代時又加了《法註記》的作者慶友和翻譯《法註記》的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後這兩個被降龍和伏虎所替代)的十八羅漢,也稱十八尊者,牆上還彩繪有五百羅漢的大雄寶殿。最後一重殿是下洞上房,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的藏經樓,也稱後高殿。

另外,寺前北側,有1998年建的一座石塔,塔為八角七層,高約34米,內供大佛七尊,小佛千尊,故塔名千佛塔。塔雖是近代建的,但仿木構建築的塔樓,斗拱密緻,翹角翼然,整個塔結構勻稱,造型優美,與寺院紅牆碧瓦的殿堂、山門前邊清澈透明的清水河和粗獷宏偉的漢白玉牌樓交輝相應,相得益彰,令人流連忘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