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綜述太陽壞證與脈象

太陽百二十一,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1 本條是總結太陽病誤下,壞病之脈象與雜證。餘解之或不對,以黃師為準。

2 太陽病下之,不結胸者,表陽未陷,裡氣不逆,但表邪不解,表裡束迫,則見脈促,必經熱外蒸發而為汗,此為欲解。

寸脈浮者,必結胸也。表陷裡逆,胸膈壅塞,濁陰不降,故見寸浮。

脈緊者,寒邪外束,熱不外洩,則傷咽痛。

脈弦者,此為裡虛,下而傷陽敗中,肝氣不舒,必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下而寒動,膽木不降,升浮無根,則見細數,太陽不解,則頭痛不止。

脈沉緊者,下而寒動,溼寒胃逆,必作嘔吐。

3 浮而見沉,是為沉滑,表病誤下,表熱不解,下傷脾陽,肝木不升而陷洩,必協表熱而下利。外熱協合內寒而下利也。

沉而見浮,是為浮滑,表病誤下,脾氣不升,則木氣下陷,升而不達,疏洩失藏,必病下血也。此下血者,先有裡虛,氣陷血瘀,誤下敗中,木氣不升,洩則失藏。

論;提綱言,沉滑病協熱利,浮滑病下血。餘以前原來的理解,脈浮滑者,協熱下利,脈沉滑者,病下血也。但是提綱也是這麼寫的,遂又查小本《傷寒》對參,也是相同。此處沉滑浮滑,校正一下,參考對比,以助後學。

細觀脈法三十八,脈滑的定義,餘覺此乃為古中醫互文思維也。

陽升於寸則為浮,脈正浮動,忽然而沉,其名曰滑,本條提綱稱此為沉滑。餘言此為浮滑;

陰降於尺則為沉,尺本沉緊,忽然而浮,其名曰滑,本條提綱稱此為浮滑。餘言此為沉滑; 

重複一遍;

我的理解是:浮而見沉,名曰浮滑;與此互文,則言此為沉滑。

沉而見浮,名曰沉滑;與此互文,則言此為浮滑。本條提綱可以反著理解。以後遇到相同的脈象,浮滑或沉滑,當注意到有互文表達。

餘言脈象,或者說是從浮論之曰浮滑,從沉論之曰沉滑,本條正好反之從浮論見沉,曰為沉滑,從沉論見浮,曰為浮滑。其實本條二者是為一理,只是表達的語法不同,浮沉者,互文之義。此處不要被誤導,不要真以為浮滑者必病下血,此沉滑者必下血之義,反之沉滑協熱利,就是浮滑協熱利之義

4 沉滑,浮滑,無表熱與有表熱之別。浮滑者,表陷之浮,中傷利下之沉也。沉滑者,俱是木氣鬱陷,鬱迫欲升,升而不能之象。皆因誤下。

《傷寒論》綜述太陽壞證與脈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