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每到春天,看到花瓣随风片片飘落时,总是会想起一句诗:“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杏花春雨江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春天景色,可一直生活在湖南的我,吃过杏子,却从来没有见过杏花,只能从诗词里去拟想杏花开放时的模样。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杏是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在公元前685 年问世的《管子》一书中,就记载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由此可见,杏树在中国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关于杏花的诗句很多,最早的杏花诗,应该是南北朝庾信的《杏花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诗人将开放的杏花比喻为红色的琼玉,极赞其绮艳妩媚。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而到了唐朝,杏花又被诗人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在高蟾的诗句里,红杏象征着唐代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登第后的春风得意,身价百倍;在戴叔伦、温庭筠的诗里,于绵绵春雨与子规声声里盛开的杏花,勾起的则是羁旅乡愁:“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月落子规啼,满庭山杏花”;而在杜牧的千古名诗《清明》里,枝头红杏、遥遥在望的村庄,恰好是欲断魂的路上行人的慰藉。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而最有名的杏花诗均出自宋朝。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释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春雨,在诗人的笔下,给人以空濛清丽的意象;而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的则是杏花盛开时,关不住、压抑不了的浓浓春意,让人感觉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张力,并能引起人们关于生命、人生的思考——生命如杏花,当珍惜春光、珍惜时光。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历史上最喜欢杏花的诗人,当属北宋王安石及元朝的元好问。

王安石对杏花可谓情有独钟,在他晚年退出官场后所作的《北陂杏花》里,将杏花的形象拔高到了高洁脱俗的地步:“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以杏花自拟,纵然被春风吹落,也要飘落在春水里,仍然保持洁白如雪,而不肯飘落在大路上,被车轮辗成灰尘。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而以诗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传世的元朝诗人元好问,则在他的《临江仙》里写道“一生心事杏花诗”,并在《赋瓶中杂花七首》中自注“予绝爱未发杏花”。 元好问一生写过近30首咏杏花的诗作,将杏花比拟为宫妃、情窦初开的少女,极赞杏花之娇美可爱,表现了自己对杏花的满心倾爱。

杏花的花语为娇羞、疑惑、少女的慕情。“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韦庄的这首词写的就是在杏花开放的时节里,少女看到心仪的少年,怦然心动。从“一支红杏出墙来”衍生出来的“红杏出墙”常被人们来特指有外遇的妻子。而在中国,还有与杏的另外两个词语:“杏林”、“杏坛”。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杏林”一词产生于汉朝末年,传说当时的名医董奉,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收取钱物,只要求病人治愈后在他的诊所附近种下杏树。久而久之,董奉的住处,杏树蔚然成林。后来,“杏林”一词便成为了中医的专用名词。

而“杏坛”的典故出自于庄子的寓言。庄子在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便将“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北宋时,孔子后代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并命名为“杏坛”。

在中国古典意境里看得花开花飞——杏花飘春雨

可无论从杏花、杏衍生出多少寓意,“一树杏花春寂寞”(元好问《临江仙》),“不赏东风也是痴”(唐寅《杏林春燕》),杏花春雨,永远都是中国人心里最具诗意的春天的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