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6.30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原文】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子貢問:“假如有人能普遍地給予人民好處,又能切實地幫助大家,這個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行仁了嗎?”孔子說:“哪裡僅僅是行仁哩!那肯定是達到聖人的境界了!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這個樣子呢!所謂的仁,就是自己要立得住,同時還使別人立得住;自己要做事通達,同時還使別人做事通達。能夠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做起,就是行仁的方法了。”

【註釋】

(1)朱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間矣。狀仁之體,莫切於此。”並引程子曰:“醫書以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無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2)《集釋》引宦懋庸《論語稽》曰:“子貢從廣遠處言仁,夫子從切近處言仁。子貢之言願大難償,故堯舜猶病。夫子之言則推己及人,只在盡己之心,由近及遠,能立達一人則仁及一人,能立達千萬人則仁及千萬人,何病之有?‘能近’二句指出下手所在。方如治病之方,言近取諸己以譬人,即為仁之方也。”

【解讀】

此為本篇最後一章,以言“聖”與“仁”收尾,或與首章言“雍也可使南面”隱約有呼應之意。此章有兩大問題,值得留意。

一是“聖仁之別”。宋儒喜以“內聖外王”概括孔學,但由此章可知,聖學絕非僅只心性之學也,聖人不光懷有仁心,更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此即《周易》頤卦《彖傳》所言“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之意也。李澤厚說:“這恰好說明,‘仁’主要是指一種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聖’則因包括外在功業的整個客觀成就,所以‘大’於仁。由此亦可見孔子頗重‘博施於民’的功業成就,並非專講一己之成德,與受佛學影響的宋明理學不同。”(《今讀》)時下蔣慶等人倡言“政治儒學”,正是以此為入手處。

二是“仁之方”。子曰:“吾道一以貫之。”(4.15)此“道”即“仁道”也,亦“恕道”也;其中“仁道”是從內涵講,“恕道”是從方法講。作為“仁之方”的“吾道”,其表述方式有兩種:一是孔子在12.2 和15.24中兩次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是孔子在此章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前者採取的是否定的言說方式,後者採取的是肯定的言說方式,而其義則一也。本章還進一步將此“仁之方”歸納為“能近取譬”。我們知道,所謂“恕道”,強調的也是“推己及人”的功夫,故此與“能近取譬”並無二致。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程子從本體論上闡發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換句話說,“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乃行仁之本體論前提也。《周易·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此義與程子之言完全相通。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6.30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