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文|深海里的星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和陈赫参加《喜剧总动员》时表演的小品,虽是以喜剧视角出发,却因一份真挚的亲情连接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有能力可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的时候,却发现早已失去了机会,这或许是对于许多人而言最大的遗憾。

小品改编自贾玲亲身经历,是以对母亲的怀念为主,第一次将个人记忆和作品结合在一起,当意外猝不及防降临,离别是每个人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但对于死亡,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学会如何坦然面对……

《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很多人说,看这个故事啊,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懂了,小品是在这样一步步递进中进行,它并没有去刻意煽情,却让每个人都了陷进去。

可能真正难以释怀的只不过是些平常的小事,但也正因为这些小事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便让我们在后知后觉中越来越难以割舍。

而所有喜剧的内核,其实一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罢了,所以当一个小品不再仅仅是以笑点堆砌,那带给人的感受,也一定让无数人都有太多想要表达的欲望。

小品的设定,是以回到过去为契机,见证母亲最美好的年华,实现两个空间的对话。那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回到过去,你最想要做什么?

短短的28分钟表演,其实是分出了三个层面:

  • 现实和虚拟的错位
  • 欢快与伤感的对比
  • “来不及”背后的珍惜

而当我们去见证贾玲面对这一切的选择时,其实也是无论对于经历过的还是不曾经历过的都留下了答案。

时间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他不会给任何一个人重新来过的机会,对于遗憾,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如何和自我和解。

但对于怀念,却是在发泄中去能弥补内心缺失的那一块,后来在《金星秀》上贾玲曾说,妈妈依然是不能谈及的话题,但因为有这样一个作品,至少让她的心里好了很多。

所以尽管我们对一个人的记忆,是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它无法让人遗忘,只是在无数次重复中痛不欲生,但当你有所成就的时候,一定是希望那个人能知道的,这是贾玲送给妈妈的礼物,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最应该学会的“珍惜”。

《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一,现实与虚拟的错位,通过“穿越”设定,为母亲爱情助力

小品的前半部分基调依然是轻快的,一场车祸将贾玲带到了年轻时候母亲的身边,那时的她漂亮却胆怯,遇见喜欢的人不敢向前,于是此时的贾玲扮演的其实是与母亲交换了的角色。

她站在了为母亲“物色”人选的角度,通过一系列刁难去看一个人是否能配得上母亲,这里也是第一层对比,通过一份错位的设定,也是她希望能弥补内心母亲角色的缺失。

全天下的母亲总是相似的,希望女儿收获幸福,却也害怕女儿遇人不淑,所以总想配得上女儿的一定是全天下最好的,而当角色对调,也是站在贾玲的角度觉得只有最好的才能配得上母亲。

但在这一层面,它其实并不真实,一切只是贾玲内心最大的渴望,因为母亲看不到她恋爱,也看不到她结婚,所以用一份幻想中的相遇,将母亲变成自己的女儿,为她祝福,也为她的爱情出谋划策。

此时的贾玲作为当事人,参与了这一切,虽然母亲并不认识她,但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切反过来也依然成立,当贾玲面对自己的伴侣,会遇见一个她不认识的人,也会为她考验一个人的真心。

所以贾玲与母亲的相遇,借助了“穿越”这一媒介,表面上是实现了跨越空间的对话,但事实上在真实的世界里只是贾玲代替母亲的角色告诉自己,那个人的爱一直在,从来不会消失。

这也是此时的我们能明白的,“穿越”事实上就是假想,为了弥补遗憾而存在,也是为了告诉母亲,不用担心,无论如何,她会找到幸福的。

《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二,欢快与伤感的对比,是儿时真实记忆的重现

时间流逝,时钟的滴答声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母亲看不见贾玲了,但贾玲能看见他们,这时的她也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为我们展现的剧情也不再是假想出来的幻觉,而是她真实记忆里的人生。

母亲忙前忙后照顾一大家子,却总是一副乐观开朗的模样,一如记忆中永远笑着的她,会抱怨冰箱不够大,会羡慕邻居新买的皮衣,明明心里想要,嘴上却永远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她因女儿和整个家庭的存在感受着快乐,守护着自己的这份小美好,她从来不贪心,也轻易获得满足,这时的家庭是和美的,也是幸福的。

但此时记忆里其乐融融的幸福,与贾玲的落寞是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他们是笑着的,而贾玲是哭着的,这份快乐背后的残忍,是因为一切只是存在于过去的美好,它变得转瞬即逝,也再触不可及……

可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份落差,以此带动观众情绪同样达到了饱和,这是很残忍的一面,越是美好的表象背后,越是难以面对的现实。

这里其实可以类比为贾玲做了一场梦,即使她再次看见了记忆里的人,但因为她融入不了,就只剩下不知所措。

而她与记忆实现对话,是希望能够铭记,也是希望能够保住一个人曾存在过的痕迹,但每次回顾记忆里的点滴的时候一定是痛苦的,因为过去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难以割舍。

所以虽然这一层面是以怀念为主,但事实上贾玲想要表达的,一定不局限于悲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梦一场”,去让自己释怀,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懂得如何释怀。

《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三,“来不及”背后的珍惜,通过一份自问自答,让自己放下过去

妈,我给你买了个冰箱,双开门的。

妈知道。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知道。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因为妈生了你啊。

妈,我现在是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知道。

妈,我好想你。

妈知道。

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贾玲的悲伤和记忆里的美好形成对比,用过去母亲曾念叨过的遗憾出发,通过一份自问自答,告诉母亲现在的她过得很好,是希望她放心,也是希望自己能放下。

失去总是痛苦的,但失去以后如何才能释怀,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总是害怕面对这样的真实,越是出人头地,心里的委屈反而越强烈,因为无论怎么骗自己,其实我们都告诉不了那些离开的人现在的一切美好,因为她感受不到了。

而贾玲的选择,是用这样一份答卷,将母亲曾经的所有担心都写下一个回答,无论她能不能听见,至少她做到了,就没有遗憾了。

所以最后当一束光打下来,贾玲的泪水也带动了所有人的心,情感的累计一定是需要发泄的,这份“释怀”化解在所有的委屈与想念中,纵使思念如初,却也有了一个和过去说再见的勇气。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留下的回味却让人久久回不过劲儿来,也许也只有失去才会让更多人明白,成长是一场场目送且没有尽头的告别,但这份代价实在太大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扛过去。

《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时间太长,无论做什么都还来得及,却是一个转身,却发现那已经变成了与一个人的最后一面,生命远比想象中更脆弱,有太多意外无处可避,也有太多离别猝不及防。

时间能教会我们什么呢?有的人学会了遗忘,有的人学会了铭记,但真正能做到完全释怀的,也只是凤毛麟角……

后来的贾玲,依然会在提起母亲的话题时泪流满面,事实上这份“发泄”也并没有让她彻底释怀,可我一直在想,这样一部优秀作品背后究竟应该留给我们什么?却发现想来想去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可能看完这个作品的人,有的感同身受,有的学会了珍惜,有的痛哭流涕,也有的一点不为所动,并不奢求任何人都能理解,人生的阅历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也许你还不知道一个人的情绪酝酿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但当某个人从你生命消失,那种内心空落落的感受对每个人一定是一样的。

死亡是一个需要一辈子才能解答的命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带着某个人留下的痕迹,一次次去循环记忆。

所有的后悔都只是变成了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不要让悲伤放大了,学会去陪伴身边的人,也学会去珍惜还能握在手里的每一天。

世上从来不会有再来一次,也不可能让你真的回到过去,但我们与灵魂的对话,不仅仅是给已经离开的人一份答案,更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你好,李焕英》“最宝贵的是,她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请努力成为更好的人吧,然后骄傲的告诉他们,别担心,现在的我过得还可以。

图片来自小品《你好,李焕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