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標題裡不靠譜的小孩就是我。這個片段,在我的兒時記憶中非常深刻。記得當時還是在農村的老房子,爸媽為什麼吵架,我已經想不起來,但是我卻非常清楚的記得,我媽燒的紅燒田雞很好吃,雖然被打翻在地,我仍然想把它們搶救回碗裡。

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味道還在嘴巴里

小時候生態環境好,各種動物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家裡的菜是永遠不會短缺的,各種田裡的,水裡的,統統都能到碗裡。但那個時候也有個小問題,就是沒有好的調味品,特別是好的醬油,我們當地平時吃的,都是幾毛一袋,塑料袋裝的醬油,明顯是勾兌出來的,跟現在吃的醬油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就是用這種不給力的醬油,我媽的紅燒田雞還是讓我童年時代的餐桌增色不少,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田雞本身的滋味所帶來的。

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小時候的醬油大概長這樣,吃起來一股勾兌味

田雞,田雞,就是田裡的會跳的雞。走地雞的味道,不用我多說了,但小時候,一般的人家,也就只有重要的日子才會殺雞吃,平常就只有餵雞的份兒。幸運的是,田裡能抓到另一種雞。田雞的叫法真是再貼切不過,簡單粗暴,又讓人口水橫流。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我們村鎮周邊還是有非常多的農田的。我爸說過,鎮裡初中邊上的農田的田雞最多也最大,而且抓的人也不多。隔三差五的,我爸一手一個蛇皮袋,一手一個手電筒,去田裡溜一圈,就能抓小半袋。抓回來的田雞,就養在甕裡,吃的時候抓幾隻,能吃上好幾天。唯一的麻煩就是鎮上的夜防隊,晚上巡邏維持治安的。他們也管抓田雞這種小事兒,我爸就被堵上過幾次,抓到的田雞也被沒收了去。據說他們收去從來不放生,都自己吃了。

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其實,大白天的田雞是很難抓的,我小時候就經常去田裡,但往往沒啥收穫。目標很容易找,但是要捕獲就非常難,往往沒幾下就跟丟了。一方面是它們的保護色實在是高超,另一方面,它們一蹦到水溝裡,我就沒轍了。一來是怕水蛇,二來就是我個子小,很多水溝太大,很難操作。

再後來,我發現了一個抓田雞的好地方。很多農田都會放置一些水缸,有些用來放置農家肥,就不在考慮範圍。還有一些是用來儲水灌溉的,就是我的目標。這些水缸裡經常會有誤入的田雞,可能是來繁殖,也可能是來覓食的。它們一旦進了水缸,就被困在了這一方小天地內。

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一閃就消失在水裡

如果水缸裡水太滿,也不行,青蛙的潛水能力非常強,可以好幾分鐘不露頭,需要藉助工具才能捕捉。最好的就是那些乾枯的水缸,底部有泥,泥上長草的水缸,這就是傳說中的甕中捉蛙。最厲害的一次就是圍剿了一個小型的小池子,兩米見方。這個池子我之前已經看上很久了,蛙超級多,無奈水太多。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叫到了幾個叔叔伯伯,一起把池子的水給舀幹了,然後就是一波甕中捉蛙。再然後,我們順道把我之前啃不下的幾個點也都清掃了一遍。那次真的是抓了好多蛙,現在想想真是愧疚難當。

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這種滿水的水缸非常不友好

我還記得我媽殺田雞的場景,那時候的田雞是真大,我媽抓在手裡都顯手小。用菜刀抵在蛙的頭頸處,摁在菜板上,刀已經把蛙的頸皮割破。我媽會抓起割裂處的蛙皮,一把將蛙皮剝去。剪掉蛙腳蹼,就完成了蛙皮分離;菜刀再加力往下,頭也完成分離,剩下的就是去內臟。

我媽一般的做法就是紅燒,也是我最喜歡的。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做法,就是清蒸,碰到特別大的田雞,一般就用清蒸的做法來做。田雞處理好,倒上點黃酒,撒點鹽,就上鍋蒸。這滋味,一生難忘!可就是吃多了會膩,還是紅燒最實在。

爸媽吵架掀桌子,我卻第一時間跑去地上撿田雞

我小時候實在是吃了太多的青蛙,以至於現在拒絕再吃。這倒不是我的情操有多高,我只是覺得,我已經把我這輩子能吃的青蛙都吃完了,不能再吃。也許很難讓人相信,我確實也很難說明白這種感受,但我是真的做了到長大後就再沒吃過一口田雞。

雖然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青蛙的沒落只是個時間問題,但在沒落之前,很多蛙都已經被人為吃沒了,當然,我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好在青蛙能夠養殖,引進的牛蛙也緩解了人們的無底洞般的食慾,但在我的內心深處,我還是渴望能夠再次聽到那童年夏夜的美妙蛙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