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括如果還活著,會不會成為比白起還要厲害的名將?

公子小茗


不會

先不說趙括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高。

就算長平之戰後,他還活著,而且不被治罪(這幾乎不可能),那麼他也很難成為名將,放眼天下,還有哪個國君敢於將軍隊交給他去帶領。

而且有明君才能有名將,戰國後期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能成功除了才能,還有君主的信任,但一旦失去信任,才能什麼的都是浮雲。

白起因為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帶兵攻打邯鄲,被迫自殺。

王翦戰功累累,剿滅楚國也不得不不斷要田要地,來按秦王的心,害怕不得善終。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最終逃亡他國,雖然努力表示自己未老,但卻再無出頭之日。

而一代名將李牧,更是直接被害死。

這就是名將失去信任的結果,戰功累累都是如此,而趙括憑什麼得到信任,哪怕他超過上邊四位,後邊只要有人有讒言,或者對方來個反間計,趙括估計不是被就地免職就是被害死的命運。


葉飄刀


“長平之戰,趙括如果還活著,會不會成為比白起還要厲害的將領?"答案是肯定的,不會。

首先,先看一下後世對白起的評價,毛主席曾經說過“論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評價很高。

歷史上的白起一生七十餘仗,未有敗績,堪稱長勝將軍,其軍事指揮水平在秦國対外的幾次大戰中顯露無疑。秦對韓魏24萬聯軍的伊闕之戰中,白起準確分析對方形勢,制定出迷惑穩住一部,集中優勢兵力先攻擊弱敵的正確策略,大敗韓魏。鄢郢之戰中,率領秦軍深入楚境,掏心戰術直搗都城。與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威震戰國的長平之戰中,先正面詐敗退卻,引趙兵追進伏擊之地。再截斷趙軍糧道退路,最後分割殲滅。這種軍事思想,放在近現代也不過時。

白起之智慧不僅體現在能戰上,更體現在“廟算"避戰上。長平之戰後,秦王派王陵攻邯鄲,不利,請白起,白起不同意秦王此時進攻邯鄲的策略,託病不奉命。後來,秦軍果然大敗。

與白起的正確抉擇敢於抗命相比,趙括就太缺自知之明瞭,真以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趾高氣揚,領命出征,一改廉頗堅守避戰消耗秦軍的正確策略,主動攻擊,正中白起下懷。自己死不足惜,可憐40萬被活埋的趙軍。

題目的意思似乎是假設趙括能從長平之戰逃脫,變得強大起來。我認為大概率不會,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諸葛亮能七擒孟獲,趙括即便能逃脫,趙括還是那個趙括,變不成其父趙奢。

總之,趙括與白起不可同日而語,相差不止兩個檔次。更何談超過。





昨天即歷史


從宏觀來說,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不是一個將領能左右的。強秦統一全國是歷史的必然,就算沒有秦國還有其他國家在這個點完成秦國的統一大業。歷史前進的車輪不是一個小石頭就能擋得住的!

趙括軍事理論造詣很深,連他父親名將趙奢談兵事都辯論不過他。如果長平之戰趙括還活著,經過長平之戰血的深刻教訓,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可能出現質的飛躍。春秋時代白乙丙、孟明視、黑乞術曾被晉國打敗俘虜,回到秦國後又重新訓練指揮軍隊將晉軍打敗了。知恥而後勇。趙括也不是一無是處,據說趙國和齊國的麥丘之戰就是趙奢採用趙括計謀取勝的。

趙括母親也說趙括有缺點,貪財,不像他父親趙奢,獲得財物能分享給下屬。貪婪,不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是很危險事情。當然,這是古代大將出徵前常用的自汙之法,目的是讓趙王放心,並讓其母脫離干係。

長平之戰,趙括大軍斷糧四十六天而不亂,仍然有能力突圍,可見趙括與將士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深得軍心。趙括擊殺秦軍二三十萬,令白起膽寒,秦軍慘勝,趙括以死報國,堪稱千古名將!

紙上談兵,令趙括背鍋兩千年,試問當時有紙嗎?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假設如果不會重頭再來,只能從中吸取教訓,讓有些事情不再重新發生。

先不說趙括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高。

就算長平之戰後,他還活著,而且不被治罪(這幾乎不可能),那麼他也很難成為名將,放眼天下,還有哪個國君敢於將軍隊交給他去帶領。

而且有明君才能有名將,戰國後期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能成功除了才能,還有君主的信任,但一旦失去信任,才能什麼的都是浮雲。

白起因為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帶兵攻打邯鄲,被迫自殺。

王翦戰功累累,剿滅楚國也不得不,不斷要田要地,來安秦王之心,害怕不得善終。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最終逃亡他國,雖然努力表示自己未老,但卻再無出頭之日。

而一代名將李牧,更是直接被害死。

這就是名將失去信任的結果,戰功累累都是如此,而趙括憑什麼得到信任,哪怕他超過上邊四位,後邊只要有人有讒言,或者對方來個反間計,趙括估計不是被就地免職就是被害死的命運。

從宏觀來說,戰爭是國力的比拼,並非單純某一方面的,趙國的綜合國力確實不如秦國。試想以下,如果趙國產糧,且其它諸侯國賣糧給趙國,秦國人餓肚子了,趙國堅持廉頗的固守策略,是否存在秦國挺不住了撤軍然後被趙國追著砍的可能性?

國家策略層面秦國最優,秦國鼓勵農耕戰功,國力恢復速度是山東六國中誰都比不了的。戰略層的優勢,社會制度的優越,使得秦國具備對趙國降維打擊的實力。而趙括要想超越白起,必須要戰勝秦軍,且必須要為趙國斬獲秦國的社會資源。長平之戰後,秦國一直處於對外的擴張狀態,趙國別說無力入侵秦國,甚至連防禦都是乏力的。李牧百戰百勝但未能超過白起,就在斬獲問題上,白起不但殺了六國超過一百萬兵,還為秦國奪得70多座城,斬獲頗豐。

同時,長平之戰的失敗,需要背鍋俠。如果趙括還活著,趙王必定殺他平息趙人的憤怒。死在戰場上,可以說是趙括最好的結局了。

綜上,長平之戰,白起、廉頗、趙括,三將才。白起謀戰之全才;廉頗,老謀深算;趙括,長於戰而弱於算。

長平之戰,乃大決戰。只能活下來勝利者。

按題所設,假如趙括敗而活下來,具備成為名將的基礎,經歷過了大戰礪煉,能否成為名將,還主要看外圍條件。如果說他遇上趙武靈王,也許他會成為李牧。



當代曹植


趙括身死導致趙軍戰敗而全軍覆沒,毋庸置疑是最大的失敗了。

既然是如果,那麼就有了探討的餘地。

首先,趙括在長平的表現到底如何?真的如史記所說,被白起步步陷阱無所作為嗎?

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是有很多疑點的,我舉幾個能想到的試試:

1. 白起自述秦軍戰死超過了一半,也就是最少三十萬(未含秦王徵招的河內所有男丁,可能這部分援軍就要超過二十萬)。而趙軍作為進攻的一方,只要沒有攻破對方營寨,傷亡必然數倍於秦軍,更不用說是四面圍殺的情況。

2. 白起偷襲百里石長城以後,為什麼不能在全面包圍前出趙軍主力,而趙軍只是相攻而食的情況下,抽出部分兵力支援百里石長城,而要讓秦王急赴河內郡花極大代價盡招15歲以上男丁奚髮長平?河內徵招的說辭是遮絕趙救,而趙國有援兵嗎?

3.趙軍突圍無望,再加上趙括身死,還相攻而食,為什麼白起要詐趙軍殘部投降,以至於因此而自殺?白起是殲滅戰的貫徹者,失諾而不得不迫降無威脅的趙軍是不是違背常識?

4. 趙括帥軍進攻,竟然能忽悠趙軍相攻而食坐等援軍46天,人人自危之下還能組織突圍四五次?曹阿瞞斷糧三天就要削髮代首,趙括能削啥?

5. 秦軍戰死三十到四十萬,而趙軍總兵力四十五萬,投降以後還被殺俘了數十萬(至少三十萬才稱為數十萬),確定這是秦軍利用地形和工事在圍殲趙軍?

以上疑點不能自圓其說,是不是就該懷疑史記的靠譜程度?

私以為,不是史記不靠譜,是史記依據的史料不靠譜。長平之戰,趙軍全亡,趙國誰知道前線是什麼情況趙括是怎麼應對的?是的,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後世只能從秦國的歷史資料中窺見一斑,都來源於白起的長平戰報,而戰報作假古今中外都是必然的。

那麼,能不能從現有的歷史資料還原長平之戰呢?

也許能。關於秦國的行動,譬如換帥,譬如折損過半,譬如奇襲百里石長城,譬如騎兵騷擾,譬如坑俘,這應該是事實。而趙軍坐等援軍,突圍不得,相攻而食,就有待分辨了。

這裡不討論戰況,只探討結果和如果。

那麼,能確認的事實是,趙括帥軍與白起對戰,白起不僅派不出援軍,竟然還需要秦王另派援軍,說明戰況對於秦軍是不利的。而戰損比竟然是秦軍傷亡三十到四十萬,趙軍傷亡小於十五萬,這能說明趙括之能嗎?

如果趙括不死,趙軍是否有能力擊潰或者全殲殘餘秦軍甚至河內援軍呢?

當然能,這樣的趙括還需要成長嗎?

當然需要,在長平的交戰,其實是限制了白起的手腳,他不能發揮出擅長的側擊繞後戰術,只能跟踐行勇者勝而親臨戰場的趙括打決戰。因為趙軍前期就取得了勝勢而士氣大漲,而秦軍卻日復一日的越來越疲敝,落敗也是正常的。

綜上,趙括用戰損比證明了自己的名將之資,如果他能一直親臨戰場而不死,無疑就是另一個霸王。


異見意見


個人認為絕對不可能的。

首先,長平之戰,趙軍大敗,二十萬降卒被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單獨與秦國對抗的能力。這一戰幾乎所有人都歸咎於趙括的紙上談兵,但這次大敗無論是不是趙括的責任,都已經成定局。負責任的必須是趙括,作為戰敗的將軍,如果趙括沒死

,作為統兵之將,必將因為承受責任而被趙王處死。

其次,趙括戰敗之後,即使沒死,回到趙國也沒有被趙王賜死,那以趙括這樣驕傲的性格,恐怕也是自己能把自己給解決了。就算沒有自殺,趙括已經成為趙國的罪人,受萬人唾罵,而且有了這麼不光彩的經歷,趙括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即使其他人想用趙括,也會心有餘悸,恐怕再難信任,因此趙括沒有再成為名將的機會了。

最後,趙括雖然熟讀兵書,但從沒有在戰場上實踐過。而最重要的,趙括雖有勇,有智慧,但沒有靈活變通的頭腦,一味的只會照搬兵書,更不懂得戰場形勢應隨機應變,哪有完全適合的兵法和戰例去使用。有的只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哪有白起百戰得來的戰場對敵來的經驗有用。所以,趙括即使長平之戰不死,其戰法不改變,也不可能成為白起那樣的名將。

綜上所述,即使長平之戰趙括不死,那怕再次重用,如果不改變性格,那根本不可能成為像白起那樣的名將的。


華夏長河五千年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趙括軍事理論造詣很深,連他父親名將趙奢談兵事都辯論不過他。如果長平之戰趙括還活著,經過長平之戰血的深刻教訓,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可能出現質的飛躍。春秋時代白乙丙、孟明視、黑乞術曾被晉國打敗俘虜,回到秦國後又重新訓練指揮軍隊將晉軍打敗了。知恥而後勇。趙括也不是一無是處,據說趙國和齊國的麥丘之戰就是趙奢採用趙括計謀取勝的。

但是趙奢曾預言,趙括對戰爭誇誇其談,有當成兒戲現象,如果將來趙國軍隊交給他,肯定會毀了趙國。

趙奢母親也說趙括有缺點,貪財,不像他父親趙奢,獲得財物能分享給下屬。貪婪,不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是很危險事情,長平之戰趙括戰死存不存在屬下出功不出力現象呀。知子莫若父母,趙括父母都說出趙括當主帥帶兵不行,趙括如果不改掉缺點,即使長平之戰不死,也不會成為白起那樣的名將。

歷史是豐富複雜的,有些具體情況不身臨其境很難會知道了解真象的,假如趙括長平之戰不死他以後發展如何真不好預測。

歷史就是歷史,假設如果不會重頭再來,只能從中吸取教訓,讓有些事情不再重新發生。


大白白野


先說結論吧,趙括即使活下來了,他也無法超越白起。

從宏觀來說,戰爭是國力的比拼,並非單純某一方面的,趙國的綜合國力確實不如秦國。試想以下,如果趙國產糧,且其它諸侯國賣糧給趙國,秦國人餓肚子了,趙國堅持廉頗的固守策略,是否存在秦國挺不住了撤軍然後被趙國追著砍的可能性?

國家策略層面秦國最優,秦國鼓勵農耕戰功,國力恢復速度是山東六國中誰都比不了的。戰略層的優勢,社會制度的優越,使得秦國具備對趙國降維打擊的實力。而趙括要想超越白起,必須要戰勝秦軍,且必須要為趙國斬獲秦國的社會資源。長平之戰後,秦國一直處於對外的擴張狀態,趙國別說無力入侵秦國,甚至連防禦都是乏力的。李牧百戰百勝但未能超過白起,就在斬獲問題上,白起不但殺了六國超過一百萬兵,還為秦國奪得70多座城,斬獲頗豐。

同時,長平之戰的失敗,需要背鍋俠。如果趙括還活著,趙王必定殺他平息趙人的憤怒。死在戰場上,可以說是趙括最好的結局了。


小鬧39


我個人認為趙括此人屬於跟馬謖一類的人,都自稱熟讀兵書紙上談兵而沒有實戰經驗,與其父趙奢天壤之別,如果長平之戰換成趙奢的話或可以與白起打個平手,最後以和談解決。

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男丁盡遭屠戮致使趙國遭受滅頂之災,就算白起放他歸國恐怕趙國也不會放過他,而他的帶兵水平與一代戰將白起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水平級別的,他的才智充其量做個參將而已。


愛無恨35


長平之戰,白起、廉頗、趙括,三將才。白起謀戰之全才;廉頗,老謀深算;趙括,長於戰而弱於算。

長平之戰,乃大決戰。只能活下來勝利者。

按題所設,假如趙括敗而活下來,具備成為名將的基礎,經歷過了大戰礪煉,能否成為名將,還主要看外圍條件。如果說他遇上趙武靈王,也許他會成為李牧。


平民草根史


可能吧,名將的威望更高整個國家必勝的決心就更大,戰場上就更能堅持,後面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表明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並未拼盡全力,就像我們感慨甲午之戰如果拼盡全力也許會好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