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

中山


中山市-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


一、城市概况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距广州86公里)和佛山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地处北纬22°11′~22°46′,东经113°09′~113°46′。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全市陆域总面积1800.1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全市海域在东部,海岸线长27km;海岛9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8个,现围剩4个海岛),年平均温度22oC,2011年末中山市(域)总人口为314.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0.73万人,暂住人口163.50万人。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11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190.82亿元,工业总产值6314.66亿元。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二、历史沿革

中山史称香山,其城市的发展历经变迁。

(1)沧海桑田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其时的香山岛(今石岐以南、澳门以北的丘陵地带)为古伶仃洋上的孤岛。

数千年来,随着珠江口不断向伶仃洋推进,香山岛周围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沧海桑田在这里不断演绎、变化,逐渐形成大片沙田和密布的水网。黄圃镇的海蚀遗址是其最好的印证。

(2)古代城镇的发展

唐宋时期设军镇——香山镇。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其范围包括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域及南海、番禺、东莞、新会的部分海岛,隶属广州。县城设于石岐山(今称烟墩山)以东 (今石岐孙文中路西段、民生北路、拱辰路一带),并筑土城墙,因“布铁沙于地以地筑城”而称铁城(摘自《香山县志》)。该城墙周长四百五十丈,设四城门。这是香山最早建设的城池,沿用至明朝初期,后经几次向外扩展。

至清代,香山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变化,主要岛屿逐渐与大陆连结起来,并与顺德、南海县相接,使孤悬大海的岛县变成珠江三角洲肥沃之区。至清嘉庆年间,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

(3)近现代城镇的发展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表纪念,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自1921年至1932年,拆除部分城墙修建马路,城镇规模得到一定扩展。民国时期,中山县的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为国家一等县。

1949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至4平方公里。1961年,珠海独立设县。中山县县域面积调整为1800.14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中山发展迅速。1982年,中山县被国家列为全国富县之一。

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县级)。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1989年,中山被国家列为首批36个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三、历史文化价值

1、中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山古称香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并以其名字命名。香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汉唐以来便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尤其是明清时期,原属香山的澳门被葡萄牙人租住后,澳门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同时香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2、中山是珠江纵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在近代的历史上,中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桂山作为珠江纵队的重要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保存完好的古氏宗祠见证了这一段光辉的历史。

3、中山见证了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亟需进一步深入,却遭遇重重阻力。1984年1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南方视察。在中山的罗三妹山,他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出了“不走回头路”的最强音,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4、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示范区和改革开放的实验田

民国时期,中山作为模范县,设立了义务教育实验区,创办官民结合的企业、银行,建设中山港无税口岸、公立医院和戒毒所等,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时期,中山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都走在全国前列,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建成了第一个中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宾馆、中国大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温泉高尔夫球场,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为中山带来经济腾飞,也为历史文化保护奠定基础。

四、地方特色

中山作为岭南边陲的城市,由5000年前古伶仃洋上的孤岛通过冲积沉淀沿革演变成今天陆域总面积达1800.1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达176平方公里的中山市域,它独特的地缘,中西文化碰撞下形成的历史文化,山、水、海、沙、田等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地理、地貌,成就了中山人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它展现着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多元文化相容相汇、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中山的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多彩,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客家山歌、鹤歌、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板龙、云龙8个种类。中山市花为菊花。民间流行的活动丰富多样,如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狮子舞、龙灯舞、凤舞、鲤鱼舞,以及起湾金龙、三乡民谣、三乡木偶、沙岗墟传统商贸习俗、凤舞、云汉三月三、大王诞等。

五、重要文物

2011年,中山市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共普查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558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中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中山市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如下:

1、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丰富,价值较高。中山市的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丰富,主要有祠堂、桥涵码头、宅第民居、寺观塔幢、牌坊影壁等类别,其中以坛庙祠堂类为主。这些不可以移动文物体现了当时当地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且大多保留富有岭南特色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装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石刻资源丰富,但多已流散,亟待保护。中山市的石刻除少数摩崖石刻外,多为散落在各处的碑刻和石雕构件,如禁烟赌碑刻,香山县公署布告碑刻等。

3、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丰富,主要为华侨建筑。中山市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包括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名人故(旧)居、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名人墓、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等多种类别,其中以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为主,其主要为华侨建筑,是近代建筑转型的主要体现者。在这些华侨建筑中,又以附带碉楼的侨房占大多数。他们绝大多数为华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回乡所兴建,是中山市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历史建筑

2016年,中山市公布了389处历史建筑。从空间分布来看,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南朗镇和火炬开发区,其中又以典型传统民居居多,火炬开发区的历史建筑多以碉楼形式存在,城区多为民国风格的骑楼,南朗多为岭南传统风格民居,建筑质量虽不突出,但建筑连片存在,规模性较好,形成岭南传统的空间格局。

七、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中山市共有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40多个重点项目,已经普查整理了30多项历史悠久、文化含量较高、具有较好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现有登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项目共30个,已列入国家级的有6项,广东省级的有13项,中山市级的有11项。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如下:

1、结构分布特点

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呈现多姿多彩的生存样貌,受地缘的影响,加上中西文化碰撞的影响深远,全市的人文、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多样的发展类型。在非物质遗产的结构分类中,全市的非物质遗产项目大多为民族语言类、民间音乐、民间传统体育类、舞蹈类、岁时节令类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而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民间文学类的项目不多,小部分项目由于缺乏传承人或生存环境的改变,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2、地域分布特点

按地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中山市的非遗项目受到人们生产劳动的影响,大部分生存于乡镇地区,保持着自己个性化生活方式,地处山区的镇乡村落,如面山而居五桂山周边镇区、和临水而居的坦洲镇、黄圃镇等,非遗项目相对较多,独具特色,而历史城区中分布较少。

生存状况相对较好的大多处在历史城区附近的沙溪镇、火炬开发区等地,如鹤舞、隆都四月八、东乡民歌等,而市区南部和北部的沙田地区、中部的五桂山地区的非遗项目如咸水歌、黄圃飘色、白口莲山歌等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八、历史文化街区

1、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

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地保留了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群体和城市格局以及与中山商业、革命、文化等历史名人相关的重要建筑,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商业文化和华侨文化的集中体现。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程度为80%以上,保留了历史街区的整体空间格局、风貌和街巷肌理,富有乡土气息,自然环境良好;历史建筑类型和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同时保留下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活动的遗迹及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体现了中山市的华侨文化和传统居民的生活文化。街区内完整保留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群体、民国初期的街巷格局、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对研究中山市华侨文化对民居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目前,街区的历史建筑和历史传统风貌建筑保存完好程度为90—100%,保留了历史的整体空间格局、风貌和街巷肌理,富有乡土气息;历史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

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地保留了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群体和城市格局以及与中山商业、革命、文化等历史名人相关的重要建(构)筑物,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程度为90-100%,保留了历史的整体空间格局、风貌和街巷肌理,富有乡土气息;自然环境良好;历史建筑类型和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同时保留下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活动的遗迹及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4、沙涌历史文化街区

沙涌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形成于清末民初,其整体格局采用的“鱼骨型”布局方式,现保留着完整的居住建筑群和传统格局的街巷空间,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建筑特色上多运用了“中西结合”、“外洋内中”的建筑手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目前街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程度为90~100%,保留了历史的整体空间格局、风貌和街巷肌理,富有乡土气息;历史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同时保留了许多民俗文化遗产。总而言之,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对研究中山市的华侨文化、商业文化的溯源和传统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