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在國營實體經濟鼎盛時期,小白樓與勸業場、百貨大樓,幾乎是天津人節假日全部逛街購物的去處,是天津人,以及外地到津出差、或走親訪友的遊人,共同的記憶。

據說小白樓這一地名,是當地土著居民,因了這裡有一個外牆粉刷成白色的二樓酒吧,而叫響的。歷史上它曾是美租界地,屬彈丸之地。近百年來不斷髮展逐漸繁榮起來。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這是著名的音樂廳。小時候學校曾組織在這裡觀影。也曾跟著家長或院子裡的大孩子一起,花一角五分錢,來看電影。還依稀記得觀影時的火爆場面,每當相貌堂堂的“好人”出來,小朋友們就熱烈鼓掌喝彩,而當左顧右盼、賊眉鼠眼的“壞人”出場,就會發出憤怒的聲音。那時觀影,真的不用影星費心費力宣傳引領,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自動與影片人物情節互動~或喜或悲,那時人們的心思實在是單純啊。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廳,是商人、情侶、小資們喜愛光顧的地方。順便說一句,起士林西點也很有名呢。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經過近年來的改造,小白樓變得更加洋氣。這趟街現已取名叫歐式風情街。港式茶餐廳、西餐、中餐等各式餐飲鱗次櫛比。夏天的時候,總能看到遊客逛累了,坐在露天茶座上喝杯咖啡或把酒言歡的情景,好不愜意。

曾經這趟街的兩邊,遍佈賣衣料鞋帽的商鋪。只有過年的時候,小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才能有幸光顧這樣的店鋪。大人省吃儉用一年,為孩子扯上一塊布料,或自己(那時人們手都“很巧”)或請裁縫,為孩子們做上一件新衣服,一家人高興一年。

改革開放以後,這趟街的道路中間,一家挨著一家,佔滿了租賃檯面的個體經營者。他們大多從廣東等地上貨,在運到這裡賣個好價錢。彼時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商品經營模式,還讓人們大開眼界,繼續引領著天津的時尚潮流。最早的一批個體經營者、弄潮兒,有的已掙了錢移居國外。還有的,隨著小白樓的改造和建設,取締了佔著道路的個體經營檯面,自己在街道附近或它處開了商鋪。那個一角錢就能買到、奶香味十足的冰棍的國營店鋪窗口,現在大概已變成了賣鞋子的店鋪,早已物事人非。

童年的記憶中,最有趣的是曾經有一個身材瘦削、皮膚黝黑、個子不高且流著長髮、鬍子拉碴的叔叔,總是右手握著一個皮包,像要趕火車一樣,一陣風似的,快步從小白樓走過。幾乎每次逛小白樓,總能看見他旋風似的身影。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怪叔叔”能趕超現在的競走運動員了,彼時成為這趟街的一景兒,也為記憶中的小白樓增添了不少歡樂。

記得在這趟歐式風情街的右側馬路邊上,曾經有一個賣熱牛奶的國營店鋪(現大概已是濱江商廈的側門)。遊人逛累了可以在那裡歇腳,品嚐原香味十足的牛奶。

它曾是天津商業街的“特區和窗口”,地方不大卻享譽全國(原創)

這是著名的海信廣場,高端品牌的商品應有盡有,在它的地下有餐飲、超市等,做為普通收入人群,來這裡不為購物,更多的是“逛一逛也是享受”—然後直奔地下,選擇一家可心兒的餐館開吃。可不是嗎?跟動輒上萬、上千的名牌比起來,一兩百的美食還是能接受的,更何況,吃,是衛嘴子的本色嘛。

記憶中,曾經在這個豎起高樓大廈的位置上,有一個很大的市場,小時候一到過年,就會和鄰居小夥伴一起來排隊購物,什麼年畫、窗花、糖果、豆製品、魚類應有盡有,在當年實行供給制、日常物資並不發達甚或短缺的情況下,即便什麼也不買,光是感受新年氛圍就已經心花怒放,目不暇接了。

現如今,人們舊地重遊,或是慕名而來,逛街的目的和心態,應該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畢竟網上購物的興起、商品的充沛,並不一定要在一個地方買到什麼,人們更多的是休閒、放鬆、溝通感情,感受一個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脈搏,俗稱文化旅遊,購物成了順便的事情。這裡交通十分便利,逛完音樂廳旁邊的朗香街,還可以乘地鐵大概一站的樣子,就能抵達濱江道步行街,可繼續您的文化、觀光、購物之旅。

2020年春節即將來臨,您是否有來天津逛吃逛喝,探親訪友,旅遊購物的打算?或者重遊小白樓尋找曾經的印記?抑或是您和我一樣同樣對小白樓充滿溫馨的記憶呢?不妨說出你的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