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绛州剔犀


绛州剔犀,亦称云雕,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剔犀是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


剔犀技艺工序十分繁杂。采漆、制胎、制漆、灰胎、髹漆、绘图、雕刻、打磨推光,一件精美的剔犀漆器要经过八道工序才能问世。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早在北宋时期,剔犀漆器就已形成自己完整的技法风格,经历了元代、明代发展的高潮,至清代晚期逐渐衰落,技法险些失传,但机缘巧合,嘉庆年间,剔犀这门传统手工艺流传到山西新绛,在此传承下来,并形成一定规模。但在近代中国,长达百年的动荡不安,致使剔犀再次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新绛县成立国营工艺美术厂,对多种已经失传或者即将失传的工艺进行复原重建。


学徒—工人—传承人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何俊明十几岁便进入工厂当学徒,刚好被分到了剔犀厂区,精美的漆纹,精细的雕刻深深吸引着这位年仅十几岁的青年。


他从最基础的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凭借着对漆器工艺的热爱和勤奋好学的劲头,很快就掌握了各项技术要领,油漆、绘画、雕刻等活计。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何俊明在漆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后,硬是精通了高难度特种漆艺——“剔犀”的全套生产制作工艺流程,成了云雕制作的行家。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何俊明介绍,制作剔犀器漆需要5个基本步骤,分别是制胎、髹漆、描绘、剔刻和推光。


其中,髹漆最耗时,一件剔犀漆器的漆胎至少要5个红层和5个黑层,每个漆层至少要髹10遍以上,而每髹一遍漆后都要在地下窨房里等24小时自然阴干,因此,光是髹漆一道环节就需要百余天时间。


如果说髹漆是“慢工出细活”,那么剔刻则是“手上见功夫”。剔刻时使用的工具是特制的“掀”和“挠”,下刀要稳重,刀口要平滑,纹路要灵动。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营老厂因体制问题效益每况日下,濒临倒闭。何俊明不忍心看着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湮没,便在1993年筹资开办黄河云雕工艺厂,发展学徒百余人,现拥有职工40余人。在北京、大原、平遥、秦皇岛、成都、绵阳等地均有合作销售商,产品售往全国各地,乃至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改革与传承并行


改变已成为当前新绛剔犀漆器行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方法。在当下寻求改变的社会中,行业里的一些人为了降低成本,用人造腰果漆代替大漆,打破了剔犀漆器领域大漆“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行业里仍有一些人坚持使用大漆,比如何俊明,他在制作剔犀漆器时从不考虑成本,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多年来的创作中,何俊明坚持沿用古法来熬制大漆,使用非常难采集的天然大漆,保护了该项工艺的纯正技术。并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古老工艺设计,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图腾、祥纹、壁画等艺术作品,创作出大批全新设计图稿,通过改进制作工具和雕刻手法,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上,何俊明制作的《八方如意大鼓》获得银奖。不过,对何俊明来说,跟获奖比起来,此次参展最大的收获还是让他打开了思路。


“文博会上有一个包装印刷创意设计展示区,这个展区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想到用剔犀漆器为其他文化产品做外包装,比如制作新绛澄泥砚的剔犀礼盒,用漆器文化来包装砚文化,让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衬托,共同发展。”何俊明说。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俊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1年,“剔犀”漆器技艺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明也成为这一工艺的第一传承人。


为了延续传承这项手工艺,他在北京注册“云鼎漆艺”作为产品的高端品牌,并且在北京CBD核心区的SOHO现代城设立剔犀漆器的精品展区。


何俊明说,此举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这一窗口展示他设计制作的剔犀艺术品,让产品走精品化、高端化的市场路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人们推广剔犀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剔犀漆器。


同时,他又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高校达成协议,将黄河云雕工艺厂作为它们的挂牌实习基地。


他将原来的漆器种类由四十种发展到八大类、一千多种花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来这儿学习的美院学生们。使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漆文化和传统工艺里,为剔犀漆器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