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無數人的《賣米》是真實的經歷嗎?

看哭無數人的《賣米》是真實的經歷嗎?

天剛矇矇亮,母親就把我叫起來了:

“瓊寶,今天是這裡的場,我們擔點米到場上賣了,好弄點錢給你爹買藥。”

這是作文《賣米》的開頭。最近,無數人轉載這篇文章,併為之深深感動。作者“飛花”實名張培祥,197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1997年考上北大,求學期間寫下此文。2003年,正在北大攻讀研究生的她,因罹患白血病逝世。

5月31日,記者來到“飛花”故鄉,專訪了她的親人和師長,尋找“飛花”的蹤影,追尋《賣米》背後的故事。

姐姐說,

要停學不如她來停”

“我很多方面,都是沿著姐姐的道路在走,當然我是個‘山寨版’的,沒有姐姐那麼出色。”今年34歲的張毅是張培祥的弟弟,《賣米》中的“毅寶”,當過農村小學校長,現在是醴陵市一名公職人員。他最大的業餘愛好就是寫詩,尤其是古體詩。

記者: 《賣米》是真實的經歷嗎?

張毅: 文章裡百分之八九十是真實的經歷。事情大概發生在1993到1995年之間。那一年父親生病,需要送到醫院治療,但那時候家裡很窮,沒有錢,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家裡的農作物送到集市去賣。

當時上小學的我就跟姐姐說,要不就讓我停一年學,把省下來的錢給父親治療。姐姐說,要停學不如她來停,她在城裡讀一年初中花費更多。我說,那不行,姐姐成績比較好,“你可能更有出息,要停就停我。”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張培祥全家福,後排右一為初中時期的張培祥。

記者: 你是什麼時候知道姐姐生病了?

張毅: 高考之前,我們全家人都不知道。2003年正好是我高考那一年,姐姐怕影響我高考,所以她生病的事一直瞞著我。等我高考完了,我父親來接我,我才知道這個事情。我們就買了三張去北京的車票。

父母陪伴她走完了最後一程。我陪伴了姐姐一段時間,然後回來填大學志願、報到。我還記得回來之前,跟姐姐有個約定,等我大學報到之後,她就去做骨髓移植手術。當時姐姐還送我出來,跟我相互鼓勵,沒想到那竟成了永別。

記者: 姐姐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

張毅: 姐姐勤勞、善良、樸實、孝順,這幾點都影響了我。

她喜歡文學創作,我大學學的也是中文,這些年陸陸續續寫文章,每年都寫懷念姐姐的詩歌。《天使的微笑》是我剛讀大學那一年寫給我姐姐的。還有一首七律《春城夜雨寄亡姐飛花》。到去年4月為止,我一共寫了305首詩,我自己戲稱已經做到了“詩三百”。

記者:你父母現在身體怎麼樣?平常在家也會提到你姐姐嗎?

張毅: 我爸媽身體還可以。一般我們都不太提及這個話題,但是心裡面肯定會經常想念,有時候午夜夢迴,會想到小時候姐姐帶我的一些事。

按姐姐的遺願,骨灰一半留在了北京,一半回了老家。我們每年清明都去看她。父親給她建了一個懷念亭。

是他“攔截”考場

改變了“飛花”的命運

“記得當年我考上北大的時候,也算是全校一大新聞吧。說起來老校長羅定中老師是功不可沒,因為我家境不好,我父母想讓我考中專,正是羅校長帶頭親自到考場攔截我,並許諾說高中三年學雜費全免,於是我才上了高中。”張培祥在給醴陵四中60週年校慶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2018年5月31日,湖南省醴陵第四中學。

在醴陵,記者見到了時任醴陵四中校長、今年80歲的羅定中老人。

記者: 張培祥對您很感恩,當年“攔截”考場的情形還記得嗎?

羅定中: 她是1993年從鄉下的中學轉學到醴陵四中讀初二下半學期。這個孩子確實是個人才。1994年中考時她已經在中專的考場了,我讓老師把張培祥從中專的考場叫出來,張培祥一邊哭一邊跟爸爸說,“我還是聽羅校長的,我要考高中,我不考中專了。”

她流著淚參加了第一門語文考試,這是她考的最差的一門,滿分120分,她考了110分。中考總計滿分740分,她考了727分。

我為什麼這麼做?教師就應該為學生好,希望學生成才,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對學生沒有愛心,那就不配當老師。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時任醴陵四中校長羅定中回憶張培祥求學時的艱辛、堅強,動容落淚。

“我跟每一屆學生”

都會講她的故事”

湯金懷今年54歲,從教31年,是張培祥在醴陵四中讀高一、高二期間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張培祥高一、高二時期的班主任湯金懷老師。

記者: 張培祥當年讀書時,給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湯金懷: 她記憶力特別好,喜歡看小說,喜歡看古典名著、世界名著,很厚一本的書兩三天就可以看完,真的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但是她從不上課時看,聽課很專注。她最大的優點是專注,認定一件事就要做好。

她成績特別好,高一高二九門功課,她曾經總分比第二名高出100分左右。語文老師說,她每一篇作文都可以當成範文來讀。她是我們學校第一個考上北大的,是當年株洲市文科狀元。

記者: 她高中畢業後,還有聯繫您嗎?

湯金懷:經常聯繫,逢年過節會給我寄賀卡、明信片,回家過春節也會來看我。2003年春節之後,她返校之前在我家吃飯,然後我送她去火車站。那時候就覺得她臉色比較蒼白,後來她就查出了白血病,當年就去世了。送她去火車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張培祥寄給湯金懷老師的賀卡。

聽到她去世的消息,覺得很意外,也非常可惜。她在大學就做了很多事情,已經很了不起了。我跟每一屆學生都會講她的故事。

15年前

北大在八寶山為她告別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張培祥,197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一個山區農民家庭。自小於貧寒中刻苦學習,199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2001年攻讀法學碩士。曾以《大話紅樓》風靡當時全國高校BBS論壇,並以《賣米》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但天妒英才,在頒獎一年前,即2003年非典期間,年僅24歲的張培祥就已身患白血病離開了人世。北京大學在八寶山為這位歷經磨難的才女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撒貝寧介紹其生平時,“全場慟哭失聲”。

張培祥生前曾有翻譯和編寫作品出版,並有小說、散文發表。《賣米》這篇文中描述的場景,皆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純樸的真情流露。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湖南醴陵窯核心區溈山村傳統民居

以下是張培祥同鄉記者當年的採訪新聞:

由於《讀者》先於《新華文摘》摘編了北大女生飛花的代表作品《賣米》且沒有註明作者的出生地,所以我們猜測作者可能是醴陵女孩,尋訪到女孩的家頗費了一番周折。也正是這一番尋訪,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及其父母為了生存所經歷的艱辛,也更深切瞭解了中國農民現實的生存狀態。

飛花(張培祥)的家就在我市原轉步鄉筱溪村老屋組。他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作田人,生出女兒時他們並不知道,女兒日後會成為北大的高才生,並且只能活24年,而這24年竟然能做出許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做出的成就:目前已經出版的有長篇作品《大話紅樓》,譯著有《所向披靡》《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創作文學和譯著有百萬字之巨。而這些,全部是她課餘時間完成的。

她還以學生的身份,策劃和參與主持湖南衛視《新青年》欄目一至三期。她酷愛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個棋社。為了幫家裡賺錢和幫弟弟讀書,她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堅持打工,不僅不要父母繳學費,而且把她在外打工賺來的錢寄回家裡補貼家用。她母親說,家裡牆上貼的瓷板、地下鋪的水泥、彩電、洗衣機等全是培祥賺錢買的。而培祥短暫的一生,卻經歷了一般女孩難以想象的坎坷……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2009年,與醴陵交界的瀏陽楊花鄉老桂村,老桂小學全家福。

小學

20多萬字的小說半天看完

深奧數學題隨口答出

培祥天資聰穎,採訪中她的父母搬出一大堆女兒生前的榮譽證書:有學習成績優異獎、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獎、優秀作品和優秀論文獎。

張培祥的大姑擦著淚水說:“瓊寶自幼聽話,愛看書,而且過目不忘,在泗汾雙塘小學讀高小時,每逢發了新課本,幾天全背熟了。”張培祥的姑父負責該校工會工作,她經常到工會借小說。一本幾十萬字的小說她上午借下午還。姑父罵她:“瓊寶,伢妹子借什麼書,冒愛完就送來。”張培祥說:“我都看完了,不信,我把書中故事情節講給你聽。”她果然從頭至尾講得清清楚楚,書中人物都不落下一個。姑父聽後大為驚訝,想不到侄女有如此非凡的閱讀能力和如此驚人的記憶力。

張培祥的大姑還說,一次,雙塘小學組織學生進城參觀,在汽車上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題讓全車同學解答,結果其他同學誰也解答不出來,唯有坐在車尾低頭不語的張培祥最後向老師交了滿意的答案。

初中

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一中

卻讀不起

1979年10月6日,張培祥出生在醴陵市轉步鄉筱溪村老屋組,父親張元賢,常年多病,母親曾再雲幼時患小兒麻痺症,一隻手幾乎癱瘓,又做過乳腺切除手術。生在這樣貧困家庭的張培祥6歲入小學,才到10歲時眼看就要輟學,好心的姑父姑母把她帶到自己所在的泗汾雙塘小學上高小。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入醴陵一中。

得知這天大的喜事,張培祥父母卻心情複雜,喜的是女兒天資聰穎,考進了市裡的名牌中學;憂的是進城讀書花銷大,到哪裡籌錢?全家節衣縮食,總算供養培祥讀完了初一,到第二年,家中再也無錢供其讀城裡的重點中學了,張培祥只好轉學到鄉下的龍虎中學上初二。

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張浩良看到侄女從一中轉到鄉下中學,擔心荒廢了她的學業和前程,就設法將張培祥轉到四中初三。張培祥非常珍惜這個機會,異常刻苦,像在小學一樣每年期終考都是第一。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湖南醴陵窯核心區溈山村傳統民居及古街道

高中

買不起書,只好到新華書店看書

高二就外出打工

張培祥自小就愛看書,但由於家境貧困,她沒錢買書,在四中讀書時,每逢節假日,就一頭扎進新華書店,躲在書架後面看書,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有幾次還被工作人員“趕”出門。但她不氣餒,第二天照例來看書,書店得知她的真實家境後,只好為她開綠燈。

進入高二後,父母實在無力承擔女兒的學費了,張培祥也清楚再繼續讀書,會把體弱病殘的父母拖死的。開學不久,她懷揣課本含淚離開了深愛的校園,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她先後在廣州、株洲等地做家教或幫餐館洗碗幹雜活。張培祥的姑父、退休老師黃永仁告訴我們:“張家貧窮,瓊寶初中畢業後準備讀技校好早日養家餬口,時任校長羅定中堅決反對,堅持要她上高中。”羅定中說:“我教了幾十年書,還沒遇到這樣優秀的學生。”

張培祥離校出走牽動了全校師生的心。羅校長四處奔走打聽,歷時四個月才把張培祥“請”回學校,羅校長表示:只要讀好書,免去一切費用,愁雲不展的張培祥臉上露出激動的笑容。她不負眾望,勤奮讀書,期末又考出了全年級總分第一的好成績。1997年8月,醴陵四中傳出高考喜訊,張培祥一舉摘取了株洲地區文科桂冠,以株洲第一全省第五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

大學

白天打工,晚上自學

也創作,也翻譯

1997年盛夏,家境困窘的張培祥懷揣父母親友拼湊的1000元登上了北上的列車,從那以後再沒向父母要過一分錢。為了讀好書,為父母分憂,從到北大報到的第一天她就開始實施她醞釀已久的白天打工晚上學習的計劃。在她讀本科的四年裡,綜合成績仍在100多名同學中排位第九,並多次獲得獎學金。2001年,她以優異成績獲得法律學士學位,並繼續在北大法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張培祥借書、看書,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上大學和讀研期間,她一面打工一面讀書,同時還開始了她的翻譯和創作生涯。她經常到北京電視臺幫忙寫劇本,搞策劃,她的創作水平和策劃藝術得到了有關專家的認可。2003年《湖南衛視》開闢《新青年》專欄,她協助精心策劃了前三期,並親自擔任嘉賓主持,節目播出後,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了反響。

張培祥是未名BBS資深站友,網名“flyingflower”被譯為飛花,超級紅迷。她精心創作的劇作《大話紅樓》曾風靡全國高校BBS紅版。網上風行數年,寫下《飛花讀紅筆記》《大話紅樓》《紅樓十日談》《七種樂器》等或長或短的文集。紀實文學《賣米》獲北大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

天妒英才

《紅樓》未竟花先謝

張培祥的作品《大話紅樓》序中有這麼一段話:“作品《大話紅樓》做了一個堪稱精絕的構思,將《紅樓夢》的人物、《西遊記》的經路和《大話西遊》的時空感巧妙結合一起,創造了另外一種怪誕但又不失各原作品真實性的場景……”

但是,《大話紅樓》一書,是在培祥去世一年後才由中國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在全國發行的。彩色封面上,有一句極沉重的話:“北大薄命才女寫就的性情文學,用紅樓元人演繹西天取經之事;間雜大話西遊的時間感;不變的是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恩怨情痴。”

培祥是北大才女,也是我們醴陵的優秀女兒,可惜天妒英才,活得太短,但她卻在短暫的24年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生前所翻譯的《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團隊17條法則(美國)》和《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作品已由新華出版社和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暢銷書。她精心創作的《大話紅樓》,將成為文學史上又一段佳話。《大話紅樓》只寫到三十一回,她就溘然長逝,給後人留下了美麗的遺憾。

最好的花倒不一定是那最美的

但最珍貴的花一定是最短暫的

2003年初夏,一場罕見的“非典”襲擊中國大地,首都北京霎時愁雲籠罩。從5月中旬開始,培祥就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青紫或紅點,經常頭暈氣喘,渾身乏力並伴隨發燒。由於是在特殊時期,學校不允許學生出校門,她也就當是一般的疾病。後來病情逐步加劇,同年5月30日,培祥終於在同學的幫助下,住進了北京第三醫院,經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為了不讓父母擔憂,不影響弟弟高考,她把病情告訴了舅父,囑咐他對家裡保密,每次家裡打電話追問,她只是說自己貧血。白天,同學們到醫院看望,她也是笑臉相迎,每到晚上,卻躲在醫院被子裡悲傷流淚。

培祥在醫院期間,得到了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張培祥幫助搞過策劃的北京電視臺和請她翻譯外國作品的部門也表示:“只要能挽救她的生命不惜拿出巨資,留下這個珍貴的生命。”

看哭无数人的《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

醫院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培祥病情日漸惡化,一切手術都無計於事,她深知自己來日無多。6月上旬,她在病床上寫了一封信發到網上,告慰曾經關心和支持她的網友,文中還寫了一首詩:

忽視浮雲寄此身,容中罹病癒酸心,

無非碧海情天恨,總是紅樓痴夢人。

泛月千年猶有淚,殘芳一笑便成塵。

長安昨夜風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2003年8月27日晚9時,培祥帶著對世界的深深眷戀,含笑離開了人世,一朵剛剛綻開的鮮花凋謝了,“飛花”真的飛了。

世界上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

沒有經歷怎麼會懂?

難以想象,

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

就已經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氣。

充滿艱難坎坷,才是生活的本質。

但願每個人都如海子說的那樣,

“你來人間一趟,總要看看太陽”。

努力生活,付出總有回報。

山有峰頂,海有彼岸;

漫漫長途,終有迴轉;

餘味苦澀,終有回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