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绵拳“巧手”卜兆荣,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武林往事系列 | 上海绵拳“巧手”卜兆荣,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马胜利先生与卜兆荣

京武功夫如是说:

本文作者马胜利先生,让我们了解上海绵拳,这个拳种的特色。


我为什么会跟卜兆荣先生练拳

  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经常跟冯阿毛老师锻炼石担石锁。冯老师年轻的时候也跟孙福海练过绵拳,所以认识绵拳很多老前辈,他也带我见过许多绵拳界名气很大的老前辈,像卢德伦、田其芳等等。当时有一个上海卷烟厂工会的施和平,也喜欢练石担石锁,我们经常在一起,日子长了就非常熟络了。他是卜兆荣的绵拳搭子,因为绵拳一般都是两个人对练的,所以老师收弟子的时候,一般都两个一收。他经常跟我说他师兄卜兆荣怎么厉害,但是我那是比较迷长拳和心意拳以及摔跤、散打,对绵拳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和他相处多年,也没有见过一次卜老师。倒是也经常听人说起:“

巧手卜兆荣”的名头,也没有想过见一见他。

  1991年我当“上海东亚武术院”副院长和教务长的时候,虽然年轻,但是在上海武术界也是“响当当”的角色,跟很多老前辈关系都很好,他们也都很抬举我。有一天,施和平带着一个人来到我的办公室,介绍说这是他师兄卜兆荣。我一看,呵呵,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过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老头而已,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应付了一会,谈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连饭都没管,也就把他们打发走了。

  后来,人生际遇,飘忽晃荡,一晃就是很多年过去了。我走遍全国,拜了很多老师(好些大名鼎鼎的),接触了很多拳术流派,东西学了一大堆,理论也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功夫上却一直没有根本上的突破。为此我一直十分苦恼。

  1998年春夏之间,“绵拳五虎”之一的顾祝卿的大徒弟杜国义经常来找我喝酒。虽然他在辈分上算是跟卜兆荣等齐,但是我跟他是多年的朋友,不过叫他“阿杜”而已。有一次,他跟我说带我见一个人,这个人功夫很“实”,可能对我会有帮助。

我本来也没当回事,因为我觉得在我见过的绵拳功夫来说,也没有让我心服口服的,见见就见见,给他个面子,想来不过就是一顿酒罢了。于是跟他去了。

  等到了地方一看,呵呵,这老头我认识!不就是施和平的师兄卜兆荣吗?!这个时候施和平已经作古,想想物是人非,心中也不免有点戚戚。算是给去世之人一点面子,姑且听老头讲讲拳吧。

  可是老头一开口,就把我吓了一跳。他说:“拳术是人为的,不是固有的。所以拳术是帮助每个人挖掘自身潜力的工具,不是捆绑自己的绳索。老师的东西是老师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东西,老师的东西如果不能帮助你建立自己的特色,那么对你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个人自己的特色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就是因为建立了自己的特色,你才有超师越祖的可能。所以,一个好的拳术,是应该有无限的可能帮助你发展自身潜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拳术特长。每个人的自身都是一个丰富的矿藏,拳术的作用的给你提供挖掘这个矿藏的工具,每个人由于特质的不同,挖掘出来的东西可能并不一样,而这些东西都不能成为废品,而是应该成为铸造他自身特色武器的材料。因此,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徒弟,会表现出很多不同的形式。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是他们也都是龙啊!”

  我一听这个,当时就有点懵。因为我以前在传统武术界习惯听到的,都是“我这个门派怎么怎么厉害。我师父怎么厉害,我师爷怎么厉害,我们这个拳最正宗,拳练千年不变形。”等等等等。所以,我当时就来了兴趣,便心悦诚服地往下听他讲拳。当时我日后的大师兄叶世法和二师兄卜万年也在,于是他们就配合卜老师给我演示了很多卜氏绵拳的技术,也在我身上做,真的是拳理精绝、法理深奥、技术巧妙、出手如电,令我十分震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拳?!真心后悔91年的时候没有让卜老师开口讲拳,以至于浪费了这些年的时间和四处求学的精力。最关键的是这个拳具有独到的自我反省机制和深刻的超越性,并不拘于一门一派,而又自成体系。一看就是真正的古法,高风跨俗、真骨凌霜,透露着先人的绝顶智慧,绝非拼凑的流俗之法。于是我决定诚心求教,拜师学艺。

  投身这个拳门练了这么多年,越练越觉得自己肤浅,越练越觉得自己有差距。与前贤的智慧相比,自己好像永远无法企及那个高度,每次练功都能感到那些深远的意境,而自己只是不断向那个境界前进,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这个拳没有具体的拳,只有具体的法,缘法而成拳,法转拳变,成无定形,是真正的“无法之法”。功夫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就是缘。随缘起势,随势生形,缘缘生灭,随机流转,法无定法,无法不在。这样的拳谁见过?!说出来没有人信,做出来令人震惊。

  这些年很多武术界的人热衷于搞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这样的高迈之法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那些评委们不过是流俗之辈,跟他们讲这些无异于“对牛弹琴”而已。在我的感觉中,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那些基本没有什么生命力,行将就木的东西。比如那些没有什么市场的“油纸伞”之流,而武术这个东西是生机勃勃的,只要有人在,这东西就有人喜欢,不存在发掘保护的问题。当然如果你自己不争气,那么任谁来挖掘你也没有用。自己拳门的发展和壮大,是需要自己拳门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去争取的,不能等着谁来拯救,“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在这个体制之下,如果没有官方的参与,你不可能申请到那个资格,而成全了那个资格,就成全了官员的政绩。你不过是官员贴金的工具而已,至于你的生死,跟他们是毫无关系的!有用时你是招牌,无用时弃如敝履!

武林往事系列 | 上海绵拳“巧手”卜兆荣,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附录:我的绵拳缘分 马胜利

  我在上海杨浦区长大,又从小到大没有间断地练武,认识练拳的人实在太多了,其中就有很多练绵拳的。杨浦区是上海绵拳的“老窝”之一,聚集着许多绵拳高手和爱好者,所以,只要你是个老练拳的,就没法不认识几个练绵拳的。

  我小时候曾经跟冯阿毛老师练了很多年的石担、石锁,冯老师虽然以练石担、石锁著名,但是他也跟孙福海祖师练绵拳,所以我在练石担石锁的同时,也跟冯老师学了一点绵拳的架子。冯老师的学生里也有不少练绵拳的,比较有名的是施和平(何柄),他跟我现在的师父卜兆荣先生是师兄弟。冯老师还经常带我去老前辈田其芳、罗德伦等先生家里玩,他们也指导我一些练法。但是当时年轻,尚未领会传统武术的好处,满心思的摔跤、散打,对以功力见长的绵拳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也没有花心思去学,更别说下功夫去练了。

  后来逐渐长大了,我又跟顾祝卿先生的徒弟杜国仪玩得很好,杜在顾先生的门人里是比较有威望的,所以通过他又认识了许多顾门弟子,象刘保元、彭民福等等,关系也很不错。但我当时还是不想学绵拳,只在心意拳上下功夫。

  再后来随着拳学认识的提高,我逐渐认识到了绵拳的高妙之处,于是对杜国仪说:阿杜,我想学绵拳了,你给我介绍一个老师吧。杜说:卜兆荣功夫很实,你跟他学不错。所以,他就将我带到卜老师家中,我一看,啊!见过。原来我当初在东亚武术院任副院长的时候,卜老师就跟施和平一块来玩过,而且当时还给我讲了拳,只是我没心思学,当然缘分也就错过了。不过这一次神使鬼差的,又把缘分补了回来,这真是我的福分啊!!!

  我练拳几十年了,跟卜老师练绵拳,真是眼前又打开了一重天。我真是幸运啊,跟卜老师练拳,我才真正找到了家,这种归宿感——令人满足!令人愉快!!令人奋发!!!

  卜老师师从王松荣师爷的时候身患重病(肺结核),这在当时是绝症。所以,卜老师不能象别的师兄弟那样猛练,而是悠着劲儿地慢慢练,没想到不几年下来,病练好了,还落了一身好功夫,被圈内誉为“巧手卜兆荣”。这是很高的一个称谓,因为绵拳讲究“力不打拳,拳不打功,功不打巧,巧不打妙。”当年祖师爷孙福海被誉为“江南妙手”,当得一个“妙”字,可谓出神入化。

  绵拳称“妙”,可谓深合禅理。妙行无住,才能绵绵不断,不断者,生生不已也。只有生生不已,才能一气贯穿,只有一气贯穿,才能真正绵绵不断。这是深层次的内在生发、以理任事,不是简单、外在的所谓“劲断意不断”之流可比。

  绵拳之“妙”,在于它理事一如,不囿招法。它不是一般拳术那样,一招一招地练,希图最后将招法化开,或者进行招法的组合变化(也可理解谓劲的衔接变化)。但绵拳之“妙”,在于它一上来就认为此路不通!它是从根本上就摆脱了“有形到无形”的渐进之路,而是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无法之法”的修炼。这是拳术中的“顿悟”法门,从不可下手处下手,逼你在不能转身处悟出相当高的拳法境界。

  这不是玄中说玄,而是绵拳修炼的切实之路,也就是说,绵拳具备一整套无法之“法”,是可以通过身心的感悟和老师的言传身教而获得拳学大道的。当然,有人或许不信,但是缘分自在人心。本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境界都是随缘而得的,不信是我见,我见是执,是得道的最大障碍。世人都说得道难,实际上是去除我见难,我见一去,道不远人。

  绵拳是大道,道赋有缘人。我练绵拳八年,可谓脱胎换骨,其中所得,自是妙不可言。不过,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绵拳门内那种相互倾心相见,彼此通融爱惜的同门情意。这在以“窝里斗”著称的武术界,可谓奇迹。这说明什么?说明一门好拳能够将人的心性练平和,也只有心性平和的人,才能获得更高的拳学境界。

  我爱绵拳,更爱我的师父以及绵门的风气。愿我师父长寿!愿绵拳长青!!愿绵门的和睦之气能够开启武林的一代新风!!!

  这是我跟绵拳的缘分,立此存照,愿与天下共勉,齐证龙象。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