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綿拳“巧手”卜兆榮,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武林往事系列 | 上海綿拳“巧手”卜兆榮,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馬勝利先生與卜兆榮

京武功夫如是說:

本文作者馬勝利先生,讓我們瞭解上海綿拳,這個拳種的特色。


我為什麼會跟卜兆榮先生練拳

  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經常跟馮阿毛老師鍛鍊石擔石鎖。馮老師年輕的時候也跟孫福海練過綿拳,所以認識綿拳很多老前輩,他也帶我見過許多綿拳界名氣很大的老前輩,像盧德倫、田其芳等等。當時有一個上海捲菸廠工會的施和平,也喜歡練石擔石鎖,我們經常在一起,日子長了就非常熟絡了。他是卜兆榮的綿拳搭子,因為綿拳一般都是兩個人對練的,所以老師收弟子的時候,一般都兩個一收。他經常跟我說他師兄卜兆榮怎麼厲害,但是我那是比較迷長拳和心意拳以及摔跤、散打,對綿拳不是很感興趣,所以和他相處多年,也沒有見過一次卜老師。倒是也經常聽人說起:“

巧手卜兆榮”的名頭,也沒有想過見一見他。

  1991年我當“上海東亞武術院”副院長和教務長的時候,雖然年輕,但是在上海武術界也是“響噹噹”的角色,跟很多老前輩關係都很好,他們也都很抬舉我。有一天,施和平帶著一個人來到我的辦公室,介紹說這是他師兄卜兆榮。我一看,呵呵,大名鼎鼎的人物不過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小老頭而已,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應付了一會,談了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連飯都沒管,也就把他們打發走了。

  後來,人生際遇,飄忽晃盪,一晃就是很多年過去了。我走遍全國,拜了很多老師(好些大名鼎鼎的),接觸了很多拳術流派,東西學了一大堆,理論也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功夫上卻一直沒有根本上的突破。為此我一直十分苦惱。

  1998年春夏之間,“綿拳五虎”之一的顧祝卿的大徒弟杜國義經常來找我喝酒。雖然他在輩分上算是跟卜兆榮等齊,但是我跟他是多年的朋友,不過叫他“阿杜”而已。有一次,他跟我說帶我見一個人,這個人功夫很“實”,可能對我會有幫助。

我本來也沒當回事,因為我覺得在我見過的綿拳功夫來說,也沒有讓我心服口服的,見見就見見,給他個面子,想來不過就是一頓酒罷了。於是跟他去了。

  等到了地方一看,呵呵,這老頭我認識!不就是施和平的師兄卜兆榮嗎?!這個時候施和平已經作古,想想物是人非,心中也不免有點慼慼。算是給去世之人一點面子,姑且聽老頭講講拳吧。

  可是老頭一開口,就把我嚇了一跳。他說:“拳術是人為的,不是固有的。所以拳術是幫助每個人挖掘自身潛力的工具,不是捆綁自己的繩索。老師的東西是老師的東西,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東西,老師的東西如果不能幫助你建立自己的特色,那麼對你是沒有用的。因為每個人自己的特色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也就是因為建立了自己的特色,你才有超師越祖的可能。所以,一個好的拳術,是應該有無限的可能幫助你發展自身潛力,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拳術特長。每個人的自身都是一個豐富的礦藏,拳術的作用的給你提供挖掘這個礦藏的工具,每個人由於特質的不同,挖掘出來的東西可能並不一樣,而這些東西都不能成為廢品,而是應該成為鑄造他自身特色武器的材料。因此,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徒弟,會表現出很多不同的形式。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但是他們也都是龍啊!”

  我一聽這個,當時就有點懵。因為我以前在傳統武術界習慣聽到的,都是“我這個門派怎麼怎麼厲害。我師父怎麼厲害,我師爺怎麼厲害,我們這個拳最正宗,拳練千年不變形。”等等等等。所以,我當時就來了興趣,便心悅誠服地往下聽他講拳。當時我日後的大師兄葉世法和二師兄卜萬年也在,於是他們就配合卜老師給我演示了很多卜氏綿拳的技術,也在我身上做,真的是拳理精絕、法理深奧、技術巧妙、出手如電,令我十分震驚,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好拳?!真心後悔91年的時候沒有讓卜老師開口講拳,以至於浪費了這些年的時間和四處求學的精力。最關鍵的是這個拳具有獨到的自我反省機制和深刻的超越性,並不拘於一門一派,而又自成體系。一看就是真正的古法,高風跨俗、真骨凌霜,透露著先人的絕頂智慧,絕非拼湊的流俗之法。於是我決定誠心求教,拜師學藝。

  投身這個拳門練了這麼多年,越練越覺得自己膚淺,越練越覺得自己有差距。與前賢的智慧相比,自己好像永遠無法企及那個高度,每次練功都能感到那些深遠的意境,而自己只是不斷向那個境界前進,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這個拳沒有具體的拳,只有具體的法,緣法而成拳,法轉拳變,成無定形,是真正的“無法之法”。功夫存在於關係之中,關係就是緣。隨緣起勢,隨勢生形,緣緣生滅,隨機流轉,法無定法,無法不在。這樣的拳誰見過?!說出來沒有人信,做出來令人震驚。

  這些年很多武術界的人熱衷於搞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這樣的高邁之法又有幾個人能夠理解?那些評委們不過是流俗之輩,跟他們講這些無異於“對牛彈琴”而已。在我的感覺中,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那些基本沒有什麼生命力,行將就木的東西。比如那些沒有什麼市場的“油紙傘”之流,而武術這個東西是生機勃勃的,只要有人在,這東西就有人喜歡,不存在發掘保護的問題。當然如果你自己不爭氣,那麼任誰來挖掘你也沒有用。自己拳門的發展和壯大,是需要自己拳門的同仁們共同努力去爭取的,不能等著誰來拯救,“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在這個體制之下,如果沒有官方的參與,你不可能申請到那個資格,而成全了那個資格,就成全了官員的政績。你不過是官員貼金的工具而已,至於你的生死,跟他們是毫無關係的!有用時你是招牌,無用時棄如敝履!

武林往事系列 | 上海綿拳“巧手”卜兆榮,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附錄:我的綿拳緣分 馬勝利

  我在上海楊浦區長大,又從小到大沒有間斷地練武,認識練拳的人實在太多了,其中就有很多練綿拳的。楊浦區是上海綿拳的“老窩”之一,聚集著許多綿拳高手和愛好者,所以,只要你是個老練拳的,就沒法不認識幾個練綿拳的。

  我小時候曾經跟馮阿毛老師練了很多年的石擔、石鎖,馮老師雖然以練石擔、石鎖著名,但是他也跟孫福海祖師練綿拳,所以我在練石擔石鎖的同時,也跟馮老師學了一點綿拳的架子。馮老師的學生裡也有不少練綿拳的,比較有名的是施和平(何柄),他跟我現在的師父卜兆榮先生是師兄弟。馮老師還經常帶我去老前輩田其芳、羅德倫等先生家裡玩,他們也指導我一些練法。但是當時年輕,尚未領會傳統武術的好處,滿心思的摔跤、散打,對以功力見長的綿拳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也沒有花心思去學,更別說下功夫去練了。

  後來逐漸長大了,我又跟顧祝卿先生的徒弟杜國儀玩得很好,杜在顧先生的門人裡是比較有威望的,所以通過他又認識了許多顧門弟子,象劉保元、彭民福等等,關係也很不錯。但我當時還是不想學綿拳,只在心意拳上下功夫。

  再後來隨著拳學認識的提高,我逐漸認識到了綿拳的高妙之處,於是對杜國儀說:阿杜,我想學綿拳了,你給我介紹一個老師吧。杜說:卜兆榮功夫很實,你跟他學不錯。所以,他就將我帶到卜老師家中,我一看,啊!見過。原來我當初在東亞武術院任副院長的時候,卜老師就跟施和平一塊來玩過,而且當時還給我講了拳,只是我沒心思學,當然緣分也就錯過了。不過這一次神使鬼差的,又把緣分補了回來,這真是我的福分啊!!!

  我練拳幾十年了,跟卜老師練綿拳,真是眼前又打開了一重天。我真是幸運啊,跟卜老師練拳,我才真正找到了家,這種歸宿感——令人滿足!令人愉快!!令人奮發!!!

  卜老師師從王松榮師爺的時候身患重病(肺結核),這在當時是絕症。所以,卜老師不能象別的師兄弟那樣猛練,而是悠著勁兒地慢慢練,沒想到不幾年下來,病練好了,還落了一身好功夫,被圈內譽為“巧手卜兆榮”。這是很高的一個稱謂,因為綿拳講究“力不打拳,拳不打功,功不打巧,巧不打妙。”當年祖師爺孫福海被譽為“江南妙手”,當得一個“妙”字,可謂出神入化。

  綿拳稱“妙”,可謂深合禪理。妙行無住,才能綿綿不斷,不斷者,生生不已也。只有生生不已,才能一氣貫穿,只有一氣貫穿,才能真正綿綿不斷。這是深層次的內在生髮、以理任事,不是簡單、外在的所謂“勁斷意不斷”之流可比。

  綿拳之“妙”,在於它理事一如,不囿招法。它不是一般拳術那樣,一招一招地練,希圖最後將招法化開,或者進行招法的組合變化(也可理解謂勁的銜接變化)。但綿拳之“妙”,在於它一上來就認為此路不通!它是從根本上就擺脫了“有形到無形”的漸進之路,而是從一開始就直接進入“無法之法”的修煉。這是拳術中的“頓悟”法門,從不可下手處下手,逼你在不能轉身處悟出相當高的拳法境界。

  這不是玄中說玄,而是綿拳修煉的切實之路,也就是說,綿拳具備一整套無法之“法”,是可以通過身心的感悟和老師的言傳身教而獲得拳學大道的。當然,有人或許不信,但是緣分自在人心。本來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境界都是隨緣而得的,不信是我見,我見是執,是得道的最大障礙。世人都說得道難,實際上是去除我見難,我見一去,道不遠人。

  綿拳是大道,道賦有緣人。我練綿拳八年,可謂脫胎換骨,其中所得,自是妙不可言。不過,我感受最深的,還是綿拳門內那種相互傾心相見,彼此通融愛惜的同門情意。這在以“窩裡鬥”著稱的武術界,可謂奇蹟。這說明什麼?說明一門好拳能夠將人的心性練平和,也只有心性平和的人,才能獲得更高的拳學境界。

  我愛綿拳,更愛我的師父以及綿門的風氣。願我師父長壽!願綿拳長青!!願綿門的和睦之氣能夠開啟武林的一代新風!!!

  這是我跟綿拳的緣分,立此存照,願與天下共勉,齊證龍象。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