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由來新解,或許與一場叛亂有關

金壇由來新解,或許與一場叛亂有關

太史慈子義

唐垂拱四年(688年),太后武則天臨朝攝政,這一年,大唐發生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平定李姓宗室大規模叛亂,韓王李嘉、魯王李靈夔、黃公李譔、常樂公主、東莞公李融、霍王李元軌、江都王李緒等謀反,悉殺之。越王李貞、琅邪王李衝父子,先後起兵討武則天,也兵敗被殺。第二件是對國內行政區劃進了調整,增加了8個縣,變更了2個縣名。

先說第一件事,自從唐高宗李治病死後,武則天就廢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掌握了國家的實際大權,遭到國內很多反叛,如嗣聖元年(684年),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武則天,很快就被平定。李氏宗室和武則天格格不入,武則天也想徹底剷除他們,任用了大批酷吏,在國內施行高壓政策和檢舉制度。李姓王公們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在垂拱四年(688年)這一年,雙方矛盾徹底爆發,絳州刺史(今山西新絳)韓王李元嘉(高祖李淵第十一子)、青州刺史(今山東青州)霍王李元軌(高祖李淵第十四子)、邢州刺史(今河北邢臺)魯王李靈夔(高祖李淵第十九子)

、豫州刺史(今河南汝南)越王李貞(太宗李世民八子)及元嘉子通州刺史(今四川達州)黃公李譔、元軌子金州刺史(今陝西安康)江都王李緒虢王李鳳(高祖李淵第十五子)子申州刺史(今河南信陽)東莞公李融靈夔范陽王李藹子博州刺史(今山東聊城)琅邪王李衝、貝州刺史(今河北清河)紀王李慎,十位宗室聯合起來準備討伐武則天。這些宗室中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活著的兒子們全部參加了叛亂,估且稱之為“十王之亂”吧,他們把神都洛陽團團圍起來(參見圖示),但這些叛亂大部分還在萌芽中就被武則天平息掉了,參與叛亂的王公全部被殺,全部改姓虺氏(虺[huǐ],一種毒蛇)。“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年幼者鹹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餘家。”
到了第二年,武則天又將剩下的李姓宗室看著不順眼的又殺又貶,為自己稱帝剷除最後的障礙。然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武則天在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建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金壇由來新解,或許與一場叛亂有關


太后(武氏)潛謀革命,稍除宗室。絳州刺史韓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刑州刺史魯王李靈夔、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黃公李譔、元軌子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緒、虢王李鳳子申州刺史東莞公李融、靈夔子范陽王李藹、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武氏)尤忌之。李元嘉等內不自安,密有匡復之志。――《資治通鑑·卷204·唐紀20》

金壇由來新解,或許與一場叛亂有關


再說第二件事,武則天比較迷信,在她執政期間,多次變更地名,皆取吉祥的名字,僅垂拱四年(688年),就變更了10個縣,其中8個為新增縣,2個縣變更名稱。先簡單普及一下隋唐兩代行政區劃制度,隋朝採取州縣(郡縣)兩級制,唐朝採取道州縣(道郡縣)三級制,郡只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短暫出現過,其餘都只稱州,為方便說明情況,以下只採用道州縣三級來說一下垂拱四年(688年)的10個縣級行政區劃調整情況。

1、關內道河南府(洛州)永昌縣,魏王武承嗣向姑媽武則天獻祥瑞“寶圖石”,武則天就在洛河邊上設置了永昌縣,取“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之意。不久縣廢除。

2、河南道棣州渤海縣,新設立的一個縣,位於今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舊濱城東。

3、河北道孟州廣武縣,原名汜水縣,現改名廣武縣,就是李世民與王世充激戰的虎牢關舊地,位於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

4、江南道潤州金壇縣,新設立的一個縣,這個名稱一直延用至今,從未改變過。

5、江南道杭州臨安縣,新設立的一個縣,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高虹鎮高樂村。

6、江南道婺州金山縣:原名金華縣,現改名金山縣,位於今浙江省金華市。僅十七年後,神龍元年(705年)又恢復為金華縣。

7、江南道建州建陽縣,新設立的一個縣,位於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境內有武夷山。

8、江南道建州將樂縣,新設立的一個縣,位於今福建省將樂縣。

9、江南道辰州龍門縣,新設立的一個縣,位於今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西南錦和鎮東輕土村,不久廢除。

10、嶺南道韶州

仁化縣:新設立的一個縣,位於今廣東省仁化縣。

根據史料記載,金壇在唐之前一直稱為金山鄉,隸屬於曲阿縣(今江蘇丹陽),所以史書中記載不多,在隋朝末年的戰亂中,當地人將金山鄉改設為金山縣,武德八年(625年)撤銷,第一次設縣時間很短,因為並不是官方設置的。到了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正式從延陵縣(今江蘇丹陽市延陵鎮)分置出金壇縣,據說最初是準備使用金山縣原名的,但因為已經有一個金山縣了,所以更名為金壇縣,取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而得名。參照上述材料,同一年確實有一個金山縣,也就是金華縣,因境內有金華山而改名。但媒體報道中卻報道錯了,寫的是東郡的金山縣,東郡位於現河南省東部,歷史上就沒有金山縣的說法,而且武則天時期是稱州不稱郡的,應該是婺州東陽郡的誤寫。

金壇區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 聞毅先:“武則天垂拱四年,又恢復縣的建制,金山縣,當時由於東郡有一個金山縣,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重複的姓名,就改名為金壇。”――摘自網絡

為何要將這兩件事寫一起呢,因為武則天準備要推翻李唐王朝,所以她積極剷除各地有可以影響她即位的潛在實力,而當時的宗親王都外封一州刺史,如前面介紹的荒唐王爺李元嬰就曾經擔任過金州、蘇州、洪州、滁州、壽州、隆州等多州刺史,他們很容易利用地方勢力對抗中央。雖然這一年江南道並沒有州縣參與叛亂,但武則天不能忽視可能存在的叛亂,所以她一下子設立了6個縣(其中5個為新設縣),縣設置越多,州刺史越難發動叛亂,因為爭取叛亂的成本會增加,正是賈誼的那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一年正好是大唐建立七十週年,唐朝經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政治穩定,生產力增加,人口迅速恢復,有必要開拓一些新的領土來安置百姓,這可能是設立新縣的另一種原因。

不管武則天設立新縣是出於什麼原因,在她擔任皇帝期間,國家實力穩步上升,躍居世界第一這是不爭的事實,也為後來她孫子李隆基創立的“開元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礎。

唐垂拱四年(688年),縣以上行政區劃調整,以下資料均節錄於《新唐書·地理志》:

(1)關內道

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開元元年(713年)為府。

永昌縣:垂拱四年(688年)析河南、洛陽置永昌縣。長安二年(702年)省永昌。

(2)河南道

棣州樂安郡,上。武德四年(621年)析滄州之陽信、滳河、樂陵、厭次置。八年(625年)州廢,縣還隸滄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復以滄州之厭次,德州之滳河、陽信置。

渤海縣:渤海。緊。垂拱四年(688年)析蒲臺、厭次置。

(3)河北道

孟州,望。建中二年(781年),以河南府之河陽、河清、濟源、溫租賦入河陽三城使,又以汜水租賦益之。會昌三年(843年)遂以五縣為州。

廣武縣:

汜水,望。本隸鄭州,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成皋縣,貞觀元年(627年)省,顯慶二年(657年)隸洛州,垂拱四年(688年)曰廣武,神龍元年(705年)復故名。有虎牢關。

(4)江南道

潤州丹楊郡,望。武德三年(620年)以江都郡之延陵縣地置,取潤浦為州名。

金壇縣:金壇,緊。本曲阿縣地。隋末,土人保聚,因為金山縣。隋亡,沈法興又置琅琊縣,李子通以琅琊置茅州,以金山隸之。賊平,因之,後隸蔣州。武德八年(625年)省入延陵。垂拱四年(688年)復置,來屬,更名。東南三十里有南、北謝塘,武德二年(619年),刺史謝元超因故塘復置以溉田。

杭州餘杭郡,上。

臨安縣:臨安,緊。垂拱四年(688年)析餘杭、於潛地以故臨水城置。有石鏡山。

婺州東陽郡,上。

金山縣:金華,望。武德八年(625年)省長山縣入焉。垂拱四年(688年)曰金山,神龍元年(705年)復故名。有百沙山、金華山;有銅。

建州建安郡,上。武德四年(621年)置。

建陽縣:建陽,上。武德四年(621年)置,八年(625年)省入建安,垂拱四年(688年)復置。有武夷山。

將樂縣:將樂。中下。武德五年(622年)析邵武置,隸撫州,七年(624年)省,垂拱四年(688年)析邵武及故綏城縣地復置。元和三年(808年)省,五年(810年)復置。

辰州盧溪郡,中都督府。本沅陵郡,天寶元年(742年)更名。

龍門縣:麻陽,中下。武德三年(620年)析沅陵、辰溪置。垂拱四年(688年)析置龍門縣,尋省。

(5)嶺南道

韶州始興郡,下。本番州,武德四年(621年)析廣州之曲江、始興、樂昌、翁源置。尋更名東衡州,貞觀元年(627年)又更名。

仁化縣:仁化,下。本隸廣州,垂拱四年(688年)析曲江置,後來屬。


(字數33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