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地域范围的变迁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越州永兴县为萧山县。

萧山,又名萧然山,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率残兵败将退屯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


浙江萧山地域范围的变迁


从北宋中期开始,钱塘江主泓北移,最后于清乾隆年间稳定地走河庄山与今北岸海塘之间的北大门出入。江出北大门后,原海宁县的南部地区,被钱塘江分开,“隔江而治,纳课诉讼均不便”。嘉庆十六年,浙江巡抚罗长麟采纳幕僚萧山人汪辉祖的建议,上奏朝庭,获清廷批准,将海宁钱塘江南岸的土地划给萧山萧山管理”。

1950年10月,绍兴县进化区所属青化、进化、城山等15个乡及临浦镇原属绍兴县部分划归萧山县。萧山县钱清镇划归绍兴县。

1956年2月,绍兴县安昌区所属东湾、夹灶、塘北等11个乡划归萧山县,萧山县进化区的莲东、莲西、夏履3个乡还回绍兴县;萧山县河上区的安山、桃源、径游3个乡和尖山乡的谢家、新河口2村划归诸暨(1957年3月又划归萧山);诸暨县岳驻乡的小山头、方山前、兰头角、岳驻4村和莫家的半个村划归萧山县。

1966年起,萧山开始开展大规模围垦,县境面积有了很大扩大。围垦之地,北、东、西三面濒临钱塘江,南接南沙大堤。

1996年5月8日,原属萧山的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设立滨江区。至此,形成今萧山地域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