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導語:在中國文化藝術中,有著一種"

短小精悍"的魅力。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流傳下來的詩歌,至今還在傳承。書本上、教育中、朗誦中,短短几十字,就抒發了難以言表的複雜感情。

為何唐詩的魅力經久不衰,反而與美酒一樣,越久越香。這個問題,便要追根溯源,才能找到答案。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朝詩人

按照歷史的發展順序,以及一些歷史規律的積累,良好文化的傳承源自於對原有文化的創新。唐詩發展之前,是在漢代詩歌的體制下傳承的。武則天對漢代典雅詩風的喜愛,使詩詞風靡於宮廷。隨著其格律的傳播,在官員與文人之中,亦獲得了高度認可。

沒想到武則天的喜愛,竟然推動了唐詩的發展,但是真正的"變革"與發展卻是杜甫等人對原有詩歌的"叛逆"與創新。在明朝時期,不少詩家還對此爭論不休。那麼唐詩的"變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唐詩的興起源於"套路"?

在唐朝建立之前,是一段紛爭的歷史時期。"五胡亂華",南北朝爭,在中原地區,戰亂與政權的改變使天下百姓飽受辛酸。與當時的百姓一樣,中國文化也因此停滯不前,沒有太大的建樹。

直到唐朝建立後,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文化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科舉制的創立,使文人獲得了展現自己才能的平臺。在統治者積極的治理下,對文化的追求也進一步深入。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武則天像

如武則天晚年,面對自己的統治與政治鬥爭,她也在不斷反思。或許是人生時光的短暫,使武則天對人生產生了無限遐想。當聽聞漢朝的詩歌后,被其典雅的風格所吸引。而許多官員為了獲得武則天的青睞,也紛紛選擇效仿漢朝詩歌,來博君一笑。

1、死板的應制"套路"

應該是政治方面的影響,許多官員在討好武則天的同時,運用了許多"政治手段"。如官員在作詩時,都是武則天在遊樂的過程中,借詩文描繪美景以表達其中的喜樂之情。

這種喜樂之情只來自於風景,而很少添加自己的感情與見解。這種政治規律,還被大部分官員視為"潛規則"。由此,當時的詩都稱為"應制體",而且具有特定的格式與"

套路"。

首聯點題,說明遊樂的地點與目的;中間兩聯描寫景物、場面與人物場景;尾聯則普遍的稱讚統治者的聖明。如此詩文,讀來無味,宛如一灘無法流動的死水,盡是寂寥。所以死板的應制體,成為了唐初詩文難以興起的原因。

2、典雅莊重的風格

當然,詩文並非只有內容可以展示其中的魅力。除了記述相關景物以外,詩文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朗讀。提到朗讀,便要說到聲律。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朝官員

一首好聽的歌曲,離不開優美的旋律;令人捧腹大笑的相聲,並不一定是內容多麼有趣,而是其恰到好處的停斷。而唐詩的傳承,除了內容以外,還有其陰陽頓挫的聲律。因為在朗讀中,優美合適的聲律,更能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所以,武則天對於死板的詩文,並沒有過多的反感,很有可能是被其中的聲律所吸引。每當大臣朗讀相關詩文,一種濃厚的典雅風韻,在身邊餘音繚繞。如"巖邊樹色含風冷,石上泉聲帶雨秋","就暖風光便著柳,辭寒雪影半藏梅"等等。

3、為唐詩的發展鋪墊了道路

一種事物想要獲得大的成功,離不開多方面的積累與發展。特別是唐詩,只有聲律美沒有內容優,是很難稱得上佳作的。雖然在唐初,唐詩沒有獲得較大的成功,但是卻進一步推動了唐詩之後的發展。

因為唐詩的創作,在武則天的喜愛與推動下,很快成為了流行文學。不少文人墨客,都會將應制體的詩文形式用在日常生活中,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風潮,有些像小時候吃辣條。一包就會上癮,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還會偷吃幾包。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詩書法

由此,應制體詩文雖然像一灘死水,卻因為一些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死水變活,成為了一湖清水。

至今,這湖清水還在向世人提供文化的清香與甘甜,成為了中華文明一筆不朽的文化財富。

二、唐詩如牡丹花綻放的盛景

其實詩歌在漢朝末年以及東晉時期,就獲得了不小的成就。如曹操、曹植、陶淵明等人。唐朝對詩歌的重新回顧,就如返璞歸真,在寒風中重拾文化的結晶與魅力。雖然唐初的應制體是失敗的案例,但它卻是唐詩興起的前奏。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代文人

這就像聽歌曲,有的歌曲的前奏並不好聽,但是唱到高潮處,卻會令聽者沉迷。而唐詩正是唐朝時期待開的牡丹花花蕾,在氣候合適的情況下,它才會像世人展示它的雍容。那麼綻放之前,這朵文化中的牡丹花,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1、題材的多樣與絢麗

許多事物,都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這是許多事物發展中,所總結出來的規律。而唐詩的興起也不例外,在其成功之前,離不開唐朝文人對其的發掘。最直接與最有效的,便是題材的進一步發展。

在應制體詩文的影響下,唐初的詩文主要用於介紹景物。而在唐朝文人的運用中,詩文獲得了更多題材方面的展示。從寫景,發展到送別、訪客、抒懷、雜感、隱逸、登臨等各方面的題材。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代文人

"河海不則細流,故能就其深",在文化的發展中,也離不開各種各樣文化形式的展現。作為中國文化瑰寶的唐詩,自然也有它的的"度量"。正是因為不同領域,不同文人,對不同情景的抒寫,才使得唐詩所融入的感情,足以令世人品讀長久。

2、人間私情的溫度

當然,好的文化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現在連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以背出幾首唐詩,這便是唐詩文化魅力的所在。在對詩文進行深一步的瞭解,便可以感知作者的心境與悲涼。

將情感融入文字,使文字肩負起記載的任務與感情的抒發。應制體的典雅之風,隨著不同人的認可,也有不同的改變與發揮。在俗世之間,高雅並不一定是主流,也並不一定會受到世人的認可。但是真誠的感情與詩文,卻是詩文昇華的原由。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代文人

所以當唐詩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流暢平和的詩風,漸漸取代了典雅的莊重。使世人都可以閱讀易懂的詩文,以詩文來表達自己對世間的感慨。許多著名的唐詩,絕不是文字有多麼繁雜,而是感情有多麼誠懇。

3、唐詩與藝術美的融合

唐詩除了文字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聲律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正是這兩者美的結合,以及詩人對自己感情的真實流露,使唐詩登上中國文壇的寶座。

所以,在唐初,只有典雅詩風的詩文,是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的。可是除了詩風以外,文字與聲律的碰撞也使唐詩成為了一件藝術品。這中藝術的大眾化,也激發了唐代文人對詩文的熱愛。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牡丹花

不少文人在詩文的引導下,積極的進行詩文的創作。他們憑藉自己對詩文的理解,使漢朝創下的詩文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從唐初的應制體到唐詩的"牡丹花開",這文化中的一大步,離不開唐朝詩人的一小步。其中傑出的代表,便有杜甫。

三、杜甫詩作的"叛逆"行為

在唐朝時期,杜甫作為創作詩歌最多的人之一,一千五百餘首詩文留傳於世。作為高產作者,杜甫對於詩文的研究,以及詩文的興趣,是同時代的詩人無法比擬的。由此,後人專門為杜甫加上了一個稱號——"

詩聖"。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杜甫像

杜甫作為唐朝時期的高產詩人,不僅僅只是詩歌的創作者,其還肩負著詩歌改造者的任務。因為漢朝對詩文的固定格式,和唐初應制體的影響,使唐朝的詩人受到了一定的侷限。而一心想寫出好詩文的杜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由此杜甫決心改掉這些弊端,搖身一變,成為了"

叛逆青年"。

1、對傳統詩歌的反對

在之前歷史背景的影響下,詩文也獲得了一定的規範形式。隨著紙張的發展,文筆上的侷限獲得了進一步的解放。從詩經的四字一句,發展到了七字一句。至於為何是七字,這個原因還有待詩人去了解觀察。但是七言律詩在唐朝卻獲得了難以逾越的成就,而杜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七律格式的影響下,詩文的創作比較規範,"套路"式的填詞使詩文失去了生命力。對仗格式工整,表達情感單一,讀來便覺無味,又怎能體現詩文的魅力。當杜甫遇見這個問題,便決心對其進行改變,使七律獲得應有的生命力。

2、"一句多意"的主張

杜甫最重要的主張,便是讓詩文獲得獲得更多情感的表達。如何獲得更多情感的表達,這便需要對單句詩文進行更豐富的文化灌輸。

在杜甫改造詩文之前,七律中的內容,都是用多句文字來介紹一個事物,缺少了句子的獨立性。也使七律短小精悍的初衷,漸漸消逝。僅有五十六字的七律詩文,只表達一件事物,不免過於單一,保持每個句子的獨立性,反而會使詩文充滿生機。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代詩人

就好比做菜,倘若只用單一的菜品,來進行烹飪,味道雖有,卻不如多種菜品混合的美味。讓每句詩文都表達自己特有的魅力,就使詩文重新充滿了無限的活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短短十四字,每句詩文都有無盡的悲涼,每句詩文,都使作者的內心更加無奈與彷徨。

3、對內心情感的進一步展示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好、悲二字相互對立,進一步加強了詩人對人生悲苦的感嘆。雖然其中並沒有對自己的悲傷進行直觀的描寫,但是通過對其他詩文的觀察與認知,使詩人的悲情,流露於詩文之外。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杜甫畫像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看似沒有直接關聯,但是菊花與孤舟,都承載著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看似斷裂的事物,實則相吸。可見詩人見物即憶故鄉,對故鄉又是何等的思念。

由此,杜甫的詩文之所以著稱於世,是因為其中感情的流露以及聲律、詩文的優美。在文化藝術中,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是古今不衰的主題。即使觀看短視頻,許多人人也更喜歡更加真實的表演。

四、明朝詩家對唐詩改變的"爭吵"

杜甫對詩文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在明朝時期,還有人質疑杜甫個人的功績,認為唐詩七律的"變格",並非杜甫所為。以胡震亨、李攀龍為首的詩家,認為唐詩七律的"變格",是以王維、李頎為首的唐代詩人。

因為李攀龍認為"子美(指杜甫)篇什雖眾,隤焉自放矣

"。其中意思是說,杜甫的詩文雖多,但是並不全是精品。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明代文人

而以高棅、胡應麟為首的詩家,卻對杜甫的功績深信不疑。"少陵(指杜甫)七言律法獨異諸家而篇什亦盛",這是支持杜甫的詩家的認為。正是因為杜甫對於七律詩文的獨特看法,使唐詩在形式上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唐詩的前身並不完美,其中有什麼樣的創新與改變

唐代文人

無論明朝詩家如何爭吵,唐詩獨特的魅力不會變。因為唐詩的發展,並非一個人而崛起的,而是唐代詩人共同的努力。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唐詩無法逾越的文化高峰。

結語:從漢朝詩文到唐初應制體,再到七律詩文的獨特色彩,離不開唐代文人對於詩文文化藝術的追求。其中固然有佼佼者,有"

先鋒隊",但是在唐朝文人的共同努力下,才使唐詩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瑰寶。

杜甫憑藉自己的認知與敢於開拓的精神,不僅讓他自己創作出了多部絕世之作,也使唐詩的魅力進一步展現。無論文化的形式怎樣發展,其之前的歷史原型,卻無法抹掉。應制體的出現與轉變,也一定有其中的歷史價值。再談到唐詩時,或許應該對之前的應制體詩文道一句謝,感謝它使唐詩獲得了生命力與令人矚目的輝煌。

參考文獻:

仇兆鰲《杜詩詳註》

胡震亨《唐音癸籤》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