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花垣县坐标:湘西自治州西北部,东经109°,北纬28°。至今无确诊病例。红遍的雄鸡版图上,这里真的是如净土般的存在。

花垣县人民医院为县唯一定点救治医院,宛如一个局部战区的前沿高地。全县人民各路围堵追击,最后在这里与病毒完成最终的正面较量。

面对全新的病毒,汹涌的疫情,花垣县人民医院十七年之后再度领命,慨然上阵。迅速建立起一个包括指挥、诊疗、感控、保障、监督集一体的防控体系,全力备战,守护“109. 28”高地。

大家都把新冠病毒,称为“疫魔”,不仅因为它传播迅猛,而且行踪诡秘,战“疫”既要斗勇更要斗智。今天,我们走进“捉妖团”和“防控指挥部”,看看他们怎么拼尽心力捍卫这块净土。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救治专家组成员

五人捉妖组

刘 斐:呼吸消化内科主任

刘 军:放射影像中心主任

范贤忠:呼吸内科主任

吴艳辉:ICU主任

石胜龙:医务部副部长 疫情防控办公室主任

专家组成员负责对全县的疑似病人进行诊断和排除。

3月8日最新数据:自1月23日以来,共接诊发热病人959例,解除65例追踪观察病例,第一时间排除8例疑似患者。

新冠防控历时已46天。简单数字的背后,凝集了这些本土专家们多次熬更赶夜的解读,火速集结的会诊,也考验着他们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和决断的果敢。

腊月二十九,首次排除2例从武汉回来的可疑病例

腊月29,放假的第二天,已经是春节的前奏了。

这天,花垣防控战疫正式打响。

有2例从武汉疫区回来的患者,1例为中南医院急诊科医生,1例为同济医院后门附近早餐店老板。分别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血常规检查都已经符合诊断标准,就是CT表现为单发局限病灶,与“新冠”特有的毛玻璃样改变存在差异。

虽然在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前,所有的人几乎都认定了这两例“高度疑似”,但是依照指南第二版,他们还是果断地排除了。

从这两例开始,四人组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他们的捉“妖”行动。

1月26号,也就是大年初二晚上7点多,中医院报告1例可疑患者。该患者为龙山县里耶人,年前从武汉打工回来,有密切接触史,发烧、咳嗽。当班医生提出,想马上转到县医院定点隔离病区。

单是从武汉疫区回来的这一点,在谈“汉”色变的特殊时期,要把这一病例排除,确需慎之又慎。

接到会诊通知后,梅文胜与几位专家组成员火速赶到中医院。他们进病房仔细查看了患者。以放射影像科主任刘军为中心,大家紧盯着CT图像放大缩小,缩小放大,反复琢磨阴影区域。

CT表现还是不像!

结合患者已经3天没发烧,症状明显好转,最后判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不作为疑似病例上报。

如他们所料,该患者核酸检测结果报告为阴性,暂时排除。

据刘军说,当时这个病人其他表现太像了,流行病学史、发热、血象检查都已符合诊断条件,就只差CT检查结果。

他表示,看片几十年,从来没这么大的压力。

石胜龙说,当时大年初二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诊断室内亮晃晃的灯光和紧张热烈的谈论氛围与外面的冷雨黑夜形成鲜明的对比。此番情景,他们感觉不是在诊断病例,而是在决策花垣的重大事件,压力可想而知。

范贤忠是湖南衡阳人,作为一名医生,一年很少有假期回家探望父母。这次因为新冠的到来,再一次缺席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虽然医学观察仅超1天,专家组还是果断否决

大年初七,防控形势日渐严峻。

指南已经更新到第五版。

1例从武汉回来的花垣本地人,出现了低烧、咳嗽症状,CT显示左下肺局部病灶。该患者曾在武汉中南医院照顾患鼻咽癌的岳父,发病时刚好到医学观察期15天,超过1天(指南为14天)。

当时报道有超过20多天发病的新冠病例,范贤忠说,各大医院的诊断课件也提出,新冠肺炎初期可以表现为单发局部病灶。

专家组还是决定严格遵照指南,予以排除。

“我们的专家组还是蛮厉害的”

至今,花垣县的疫情版图上干净如一张白纸。

这段时期,有凌晨就诊的发热门诊患者,有半夜从猫儿、雅桥转诊的发热病例,父亲从疫区回来,晚上出现发热症状1岁多的儿子,哪里有状况,专家组就火速扑向哪里。

是流感,普通肺炎,还是新冠这个妖魔?需不需要进隔离区?他们像侦探一样从一连串证据链中,搜罗蛛丝马迹,仔细甄别作出最后的判定。

“8个可疑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目前花垣的零疫情形势均与专家组的判断吻合”,颜贵新院长颇为自豪,“我们的专家组还是蛮厉害的!”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图为:专家组晚间在儿科会诊1例1岁发热患儿

守土不易。

新冠肺炎的诊疗,虽然有统一的指南,但病毒是新的,指南的条条框框是死的,临床中的病例表现并不是1就是1,2就是2,大多处于比较模糊的地带。一个半月时间,指南已经更新到了第七版。标准的不断调整,对诊疗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病毒异常狡诈,不断报道的特发病例,也让诊断的边界越来越不好拿捏。

每下一个结论,都会牵扯到方方面面。

漏判1例,有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放宽尺度,势必会加大临床的工作难度,为隔离病区带来多重压力。特别是在物资、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资源的浪费会为下一步的防控带来压力。

按规定,疑似与确诊病例必须在2小时内上报,并收治隔离病区。

隔离区启动,12个工作人员全部动用,防护升级。再节约,一天至少要8套防护服,N95口罩10个以上,还有手套、隔离衣,大量的消毒用品。

一套防护服的价格要四百多,医院的N95口罩库存仅为106个,还要供应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

一旦判定为疑似,公布于社会,因高压而凝固的空气里,一点点火星都会点燃民众的恐慌情绪。

专家组成员始终坚持专业和经验这条准绳,并没有被“宁可错杀,不可漏过”的思维带偏。

按照第五版以前的指南,核酸检测2次排除至少要3天以上。在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内,说实话,专家组成员,包括组长和副组长的颜贵新院长,梅文胜、陈强军副院长,也是承担了不少压力。

长达半个月 深夜灯光长明的防控指挥所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科学布控、快速反应,严防死守。

行政十三楼,是防控指挥所在地。与发热门诊、隔离病区地理上形成一个三角,而三角是各种图形构造中最稳固的形态。

在防控最紧急的这段时期,这三处深夜长明的灯光,点亮了特殊时期格外清冷的夜色,坚不可摧地守护着“109. 28”高地。

1月23日,也就是腊月二十九凌晨,花垣县人民医院接到县卫健部门的防控指令,一夜之间,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防治专家组成立, “新冠肺炎诊治防控方案”,“特殊时期中层干部管理规定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调度管理办法”以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紧急启动预案” 紧急出炉。

三个制度文件的出炉,形成了集指挥、诊疗、院感、保障、监督五位一体的防控架构。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天一亮,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集结到位,领导小组成员取消外出,回家过年的医疗救治组成员紧急召回,疫情防控战役正式打响!

形势迫急,惟有与病毒赛跑,抢先布网方可赢得先机。

首批8位从各个科室紧急抽调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人员就位,当天上午,走完第一遍发热病人就诊流程。同时,隔离病区完成启动前的准备,包括原有病人的转移,通道、防护制度的完善,紧接着第二梯队的人员已着手筹备。

同日上午十点武汉封城,坐标花垣县城的高地指挥部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坐镇守候。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春节期间是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防控指挥组成员全部无休进入战时状态。穿过萧索的街道,每天八点出现,深夜凌晨下线是这批守土人的日常。

副院长张安顺老家在龙山县,本来是要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的,疫情的到来,他毅然留守花垣大本营,尽管龙山与花垣只有2个小时的车程。护理部主任陈学敏也放弃了去吉首与母亲团圆的打算。

这么多人仅仅是守在这里吗?

1个月内,医院共接收到省州县防控文件上百份,每一份文件代表着最新的防控指令,每一份都需要读透、落实。诊疗指南、防控指南每更新一次,方案要调整一次,全院要联动一次。

每个人都知道,任何一个漏洞都将导致蚁穴溃堤的严重后果。

战疫重地隔离病区,石献斌书记与颜贵新院长多次现场办公,医务、护理、院感把控到每一条通道的顺序,交接病人的路线,洗手设备安装的位置,两天之内,仅发热病人的就诊流程起码走了不下三遍,接诊病人到隔离区的流程演习不下五遍,每个环节不断优化以求更为科学规范。

要完成防控人员的梯队筹备,还要兼顾日常诊疗,在春节的特殊时期,严重考验着医务、护理部门的调度能力。整个春节期间,从十多个科室完成了32名医护的紧急调度。而另一条物资保障线,防护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已经上调到战略物资的高度。同时,8轮紧锣密鼓的培训分层次展开,院感开始密集出现在医院的各个终端开展"零感染"、"零传播"的拼死防御。

党委纪检出动对每一个防控单元进行措施落实的督查追踪。

“晚上十一、二点钟,颜贵新院长、梅文胜副院长在隔壁办公室审定改进的制度和流程,数天半夜才下线”,有人说,看到他们心里说不出的踏实。

院办主任,党委副书记曹秀芬还在哺乳期,处理文件、应急、外联、慰问、督查,工作繁杂完全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家里孩子才6个月,当问及孩子吃奶怎么办?她笑着说,管不了那么多了,让他们(家里人)喂牛奶,刚好慢慢把奶隔了。

何亮是医务部长,除了疫情,他还要负责全院的医疗日常,“电话平均每天不少于70个,凌晨都还有。”

包括每个科员也仅仅是在家过了年三十,初一全部加入了守护的行列。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石胜龙和吴慧芳疫情网络直报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石胜龙密密麻麻的疫情防控日志

“每天定时网报11张报表”,防控办公室主任兼救治专家组成员石胜龙被书记戏称为“表哥”。他不但要组织专家会诊,各种数据的精准上报,不能出半点闪失。

无意中发现一本厚厚的册子,起初以为是一本指南。原来细心的他,专门做了一个疫情防控日志。

从防控第一天开始,何时何地开了什么会,接到什么文件,做了哪些培训,收了多少发热病人,何时做了核酸检测,他都一一收编记录,详细留痕。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陈顺英是传染病管理科科长,疫情防控首当其冲。14次采样她都在现场直接接触患者。核酸检测报告一般都在晚上十点,她每次准点守候,第一时间报给临床,她知道,每个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结果。

疫情动态上报,一张报表几十个数据,来自医院40多个部门科室,内容涵盖:发热病人数、采样结果、治疗药物、防控物资的库存等十多项数据,差错不能出分毫。

守护“109 . 28”高地,看他们怎么“捉妖”和“布网”

图为:大年初一,石胜龙(医务部)、李果嘉(院感科)、王恒(院感科)忙完走出办公大楼,打开手机一看,已是次日凌晨,新年第一天过得这么充实,几个人兴奋地拍照留念,“鼓励自己,也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不仅要打赢,而且要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这场防控战!”

石献斌书记对这支队伍的评价不加掩饰,“经历了非典、甲流各项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花垣县人民医院干部队伍更加成熟、紧密,经得起考验。”

花垣的每一个夜晚平静而祥和。

因为有人星夜挖战壕,披战袍,为这个城市装上坚固的防火墙和安全网。在你酣然入睡的深夜,有人在湍急的滩涂上为你挡住了一次又一次汹涌的暗流。

对于防控布网的人来说,24小时应急待命的这根弦,一直会绷紧到疫情彻底结束的那一天。

还是那句话,在这场战役中,

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

值得我们注视和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