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潮安庵埠緬先亭古碑廊入口處)

潮州市潮安縣庵埠緬先亭有古碑廊,其中鑲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奉憲示禁》、光緒二十六年(1900)《奉憲勒石》及“庵埠海關地界”碑,俱有關潮海關史事。

“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奉憲示禁》

《奉憲示禁》為“欽加升御管理海關稅務、潮州糧捕水利分府英(濬)”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月廿四日勒石示禁,《奉憲勒石》為“署理潮州糧捕、水利分府、儘先即補軍民府、兼管海關稅務、加十級、紀錄十次黃(名不詳)”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初六日示告示發貼曉諭。這兩塊石碑,一塊是嚴禁地方惡棍強抽過埠錢,一塊是應謝姓所請,嚴禁謝姓子孫將祖屋賣與外鄉異姓之人,內容與海關稅務並沒有關聯,其值得注意的是,該碑署名“海關稅務”,從這裡可以解讀,道光年間,清廷委派潮州府分管(或署理)糧捕、水利通判(六品)兼管海關稅務。那麼,庵埠海關總口的管轄範圍及海關官員的任命情況如何呢?

“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粵海關志》

據《粵海關志》卷七《設官》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粵海關設監督一員。時因臺灣平定,海氛初靖,康熙二十三年 (1684)二月同意開放海禁,開復原額漁課,並允許各海口貿易。粵海關創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立粵海關監督一員,分設七大總口,潮州總口為其中之一,以庵埠正稅口為潮州總口。起初,由粵海關監督分派家丁帶同書役分路查察,當時海關關員就是粵海關監督的家丁和所帶領的書役,海關官員就是在佐雜人員中選派的海關委員。

康熙五十七年(1718),庵埠日顯繁榮,事務龐雜,清廷特地將海陽縣丞移駐庵埠;雍正八年(1730),鑄給關防。所謂“關防”,就是政府機關或部隊的官印。雖然清廷鑄給“關防”,但因資料有限,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縣丞當時就已經受委為海關委員,兼管海關稅務。

乾隆十五年(1750)十二月,兩廣總督陳大受清查各大總口,發現粵海關監督所“派委標弁及司事家人、書役等收稅,侵課累民,不一而足”。奏請遴委佐雜,分口徵收。同年,潮州府捕盜通判(六品)移駐庵埠,原分駐縣丞同時回駐府城附縣。這次官員調整,由六品銜通判頂替九品銜縣丞,說明庵埠的地位越來越受到上級重視,需要更高層級官員以資彈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二十九日,兩廣總督孫士毅、粵海關監督穆騰額奏“請改令就近之丞卒督率經理。其本任廉俸,足資辦公,毋庸議給飯食銀兩”。朝廷同意,委派潮州府海防同知(五品)為兼管庵埠總口海關委員。

“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潮安庵埠緬先亭古碑廊)

聯繫上面兩塊石碑監管海關稅務官員的署銜,到了道光年間,已經是改委潮州府通判(六品)兼管海關稅務,至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通判黃某仍兼管海關稅務,因從咸豐九年(1859)十二月初九日起已經專委新關委員管理海關稅務,此時黃某可能是新關委員一時出缺,而暫時由其兼管而已,否則就成疊床架屋了。

“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庵埠海關地界”碑)

“庵埠海關地界”碑是歷史上庵埠設關的直接見證物。雖然這塊地界碑沒有時間落款,但根據該碑原來立於庵埠鎮萬和橋旁,結合潮海關檔案“連杉街地圖”,可知總口關址就在今庵埠萬和路1號,前面庵江,左濱水吼溪,右臨連杉街(又稱萬和路)。

庵埠總口曾數歷劫火。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庵埠叛民李亞萬糾眾劫庵埠稅館,為練總陳銓所獲,被磔於市。咸豐四年(1854)約閏七月,叛民吳忠恕攻破庵埠,庵埠通判署及海關稅館均被燒燬。楊啟獻先生《〈庵埠海關地界〉碑尋根記》稱:

《鄧氏族譜》載咸豐四年(1854年)海關為吳忠恕燒燬,其址卻應肯定。鄧鐵鞭老人回憶兒時聽長輩說,建海關樓房時專門到大埔縣採辦杉木,此屬重建,揣其時間,當在成立潮海關庵埠分關時,“庵埠海關地界”碑也應此時立下。當時這座海關略成方形,坐東向西,立於潮澄交界處,襟庵江而帶水吼溪,大門隔水朝庵埠寨,又有“大觀樓”木匾高掛樓前,更顯得建築壯觀。

從道光末年始,庵埠所處的韓江下游雙溪口一帶,淤積日漸嚴重,經多次疏浚,屢浚屢塞,而且隨著大型海輪的到來,韓江出海支流已經不能適應外貿裝卸需要,進出港口轉移到了東隴、樟林口,既而轉移到汕頭口。據楊偉先生翻譯《汕頭常關地位與工作報告》,咸豐四年(1854),兩廣總督批准在粵海關管轄下設立分關並實施相同稅則。潮州新設常關建在媽嶼島,稱“潮州粵海新關”,其他舊卡口就變成了“潮州粵海舊關”,由此簡稱為“新關”和“舊關”。潮州府的稅收由庵埠總口轉到媽嶼新關管理,因此,庵埠總口變為分卡。

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按照戶部的指示,設在汕頭的潮州總口被潮海關接管。潮海關原擬接管50裡內(指以洋關所在口岸為中心,半徑50裡範圍內)的6個常關分卡——庵埠、梅溪、潮陽、澄海、水井和廈嶺,但由於常關委員沈慶的反對而未遂。沈慶仍任常關委員,繼續管理常關。到了民國三年(1914),常關各分口分卡距離潮海關50裡以內包括庵埠口等11個卡口,於1月1日由監督交由稅務司兼管,炮臺口也於10月31日被潮海關接收管理。

“庵埠海關地界”碑見證潮海關歷史


(庵埠烈士紀念碑)

後來,庵埠口辦公場所靠近連杉街地方租與順成飯店、成裕杉行兩家鋪號經營。民國十六年(1927)四至六月,因擴建馬路需要,順成、成裕兩號臨街處被拆去寬10英尺、長 60英尺,面積共600方尺,用於築路。民國二十年(1931)六月一日,庵埠口等卡口裁撤,庵埠口關產委託庵埠商會負責保管,該地面積共有13620方尺,建有正房24間,每間約 100英方尺。到了民國二十一年(1932)五月,該關產由承租該關產鋪屋之順成、成裕號兩家出價5000大洋購買。

庵埠海關關產雖然已經出售,但“庵埠海關地界”碑仍豎於萬和橋旁,到了1983年,該碑才被轉移,鑲到庵埠緬先亭的碑廊牆壁上,成為憑弔歷史,發思古幽情的一處景點。關史陳列館籌建時,籌備辦同仁邀請汕頭文史學者曾旭波、紀相奎兩位先生專門到緬先亭對“庵埠海關地界”碑及《奉憲示禁》做了拓片並在關史陳列館進行展示,既充實了館藏實物,也豐富了展示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