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成為一個說話、辦事很穩的人

先說外表,再說內在。老規矩,懶得看長文可以直接拉到最後看思維導圖。

外表變得沉穩

外表的沉穩,比較簡單,做到三件事,你在周圍人心中立刻就可以顯得更加穩重。

  1. 沒有表情。高大上的說法就是蘇洵那句:“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直白點說的就是不管聽到、見到、聞到什麼都沒有表情。溝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普通人基本上所有想說的話都寫在臉上,高興、悲傷、憤怒、恐懼,一目瞭然。在協作中有表情本身不是壞事,表情以及聲調本身就是為了傳遞信息,提升溝通效率。一句幹嘛呢,從老闆嘴裡說出來和從兒女嘴裡說出來,蘊含的信息有很大就別。當協作變成博弈,這個規則就變了,你展示的越多的信息,對方可以用來針對你的效率就越高,這時候沒表情,就變成了優勢,缺少判斷的信息,對手很難評估和利用你的情緒。所以,很多重要的談判都要現場談,電話不行,就是這個道理。普通人如果做不到完全控制表情、可以放慢表情的節奏,減小表情的幅度。比如,聽到笑話等3秒再笑。
  2. 話語減慢、動作放緩。《禮記》上有“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曾國藩說:“舉止要重,發言要訒。”動作慢下來,好像每個動作都經過一番思慮才做出,至於是否真的是想了、想對了,其他人不知道,其他人看到的就是你的先動腦再動腿。動作慢下來,負重前行,一身責任,每一個決策都影響深遠,所以自然會慢。
  3. 聲音放輕。你說話的內容重要,那麼不需要站到最高的位置,用最大的聲音來說。當你聲音放輕,聽的人要靜下來,集中注意力才能聽到你說什麼。人的大腦內存——短期記憶只有7個詞。如果你聲音輕、說話慢,等你說完,他集中注意力聽完,他的大腦已經內存溢出,不記得他的觀點了。你不用說服他,他自己就服了。

這種表面的穩重,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1. 表面的穩重一定要區分場合,用在競爭的賽場中,這是優勢,用在協作的生活中,這就是做作。
  2. 表面的穩重有不小的風險,利用普通人的認知習慣影響人,短期內會讓人覺得你有智識優勢,由你帶領方向、控制節奏。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真的知道要往哪走,否則其實是把自己也坑進去了。
  3. 前面說的這些認知習慣都是來源,我們的文化傳統。不過,現在是全球化的世界了,中國人的這種沉穩內斂在和外國人協作的時候很難被欣賞,個人主義國家,更欣賞的反而是有鋒芒畢露,有野心、有攻擊性、有控制慾的Alpha Male。這時候,這種表面的沉穩,就變成了複雜陰險。

內在變得沉穩

內在變得穩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事靠譜,這就難多了。

  •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變得穩重

洪應明有一句說的很好:“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奮迅,常患畚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少年不失銳氣,中年更當進取,性格沒有優劣之分,揚長避短才是王道。

  • 其次,內在的沉穩是個世事打磨、歲月洗練沉澱下來的東西,語速則不達

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向,逐步培養穩重靠譜氣場。

  1. 意在身先。凡事先想一想,再決定怎麼說、怎麼做。說起來是不是很容易,好像無數次媽媽的嘮叨一樣。事實上非常難,借用Paul MacLean的“三位一體大腦”(triune brain)模型來說,人腦是生存大腦的優先級高於感性大腦高於理性大腦。看到危險就跑是本能,逆風而行,迎難而上是勇氣。能憑藉理性,控制本能是非常高級的能力,很少有人具備,需要長時間的磨練。
  2. 言之有物。調研充分、推理嚴密、觀點清晰,自然一字千鈞。知道的就說、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要麼不說,要麼每次說出來的話都精準有效,從來不浪費大家時間,每句話說出來擲地有聲。
  3. 登高遠望。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心懷天下,不拘小節,胸懷大志,寵辱不驚。有大目標,身邊的很多小事就只是雞毛蒜皮,不值得大喜大悲。
  4. 穩住別浪。《戰國策》:“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做事穩重,不是一件事穩重,也不是前半段穩重,而是從開始到結束,從這件事到下件事,從這一關到下一關,從這局到下一局,始終很穩。
  5. 負重前行。《韓非子·解老》說的準確一些,制在己曰重,無勢之謂輕。無權無勢,常常人微言輕。位高權重,自然一呼百應。穩重穩重,做事穩,才能沉澱成權勢重;權勢重,所以更要做事穩。


君子以恬養智,以重持輕,知易行難,你我共勉。

怎麼成為一個說話、辦事很穩的人

希望題主和各位讀者,說話、辦事越來越穩;不要像疫情期不需要出差的我,越來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