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博涉古泽洞悉今浦

■李松(十二届国展评委)

凡是学习书法的人,几乎都在唐楷领域浸淫过。而那些长期坚持主攻唐楷的作者,数量多,风格同,投稿的命中率极低。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于是在寻找出路上存在具有共性的模式和套路,就是唐楷中掺以魏楷的笔法元素或加入行书笔意,尤其是褚遂良一路加墓志笔法行书笔意已成趋势,近年的大展来稿这类作品比例很高。

其实,这样的思路是明智的,是有出路的,也曾经在前几年的大展中有佳作出现。问题是,操此手段者众,作品出手快,都是中楷类,条屏式。于是,风格相似,形式一致,必然形成作品“拥堵现象”。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魏楷领域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其中的风格样式琳琅满目,是一座富矿。可以判定为极具艺术品格的遗存很多,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各种审美追求的需要。

但是,目前许多的作者往往只关注一拓一石,尤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几部经典石刻,于是,大家的取法方向集中,其风格必然走向趋同。这种现象已经长期存在,目前还在延续。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十一届国展入展作品

近些年展览频频,学习班遍地开花。人们在速成效应的驱使中纷纷拥向各类“国展”的冲刺班,具有“作坊式”的作品大量产出,行草书尤其明显,其他书体也不逊色。

“作坊式”作品的产生当然有其“特殊”的手段,有的参加一期学习班就能拿出“作品”,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大量的急于想加入书协的作者为了寻找出路,于是研究模拟时人成为主要功课。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这类作品其实常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不尽趋同,往往时人时风的影子随身。

我们为什么拥堵在狭窄的路上?我们是否应该跳出固定思维判断模式?我们能否不被展览左右?我们能否选择和确定具有独立风格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样式?究其原因,其症结就在我们每个人取法的法源上。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真正有志于魏碑楷书的人,必须作独立的思考。思考的方向与课题就是本文的标题:博涉古泽,洞悉今浦。

博涉古泽,就是对古代魏楷体系做纵横的梳理分析。了解魏楷体系的风格与种类的共性与特性,厘辨出魏楷核心技巧与独特艺术语素,更重要的是梳理出属于自己的主法源。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洞悉今浦,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的审美定势的判断与认定;二是考察近现代写碑者的风格走向。这两层意思密切关联,自我审美定势的判断务求准确,并且坚定不移。审美意识系统中的诸多审美品格没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不能说秀雅一格胜于雄强一格,它们是互相比较而存在的。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个性审美的定势就是我们主法源定位的坐标,依据这个坐标明确自己的主法源。关注近现代习碑者的风格走向有三层意思。一是研究他们的法源所在,技巧语素的整合,风格的阐发手段等;二是研究他们的成功与不足;三是与之拉开距离,不能直取速获。

博涉古泽与洞悉今浦不能从一而终,因为所有的参数几乎都是变数。比如古代遗存不断有出土,我们对魏楷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自己审美的定势会有变化,魏楷的时风会经常转向,等等。

书法国展上楷书创作为何总显雷同?评委:我们取法有问题

如果真正地扎实用功,或许在时下纷杂熙攘的中国书坛,我们能走到一处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