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宅家一個多月了,大家都悶壞了。前兩天,朋友小薛打電話給我,說在家待不住了,帶著女兒去市裡的房子洗澡。

其他朋友也是這樣,這兩天已經在家憋不住了,都會戴著口罩出來走走。相比之下,大門不出的我就顯得太謹慎了。看了紀錄片《在武漢》後,原來不是我太謹慎,而是我們太幸福。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疫情下,武漢各類人群的真實生活,醫務人員的奉獻和武漢老百姓的互助。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封城期間,武漢的所有公共交通系統暫停運營,醫務人員的住址分佈在武漢三鎮,上下班通勤和居民買菜就成了問題。醫務人員也說:"上班不覺得累,上下班找不到車覺得好心累。"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這種情況下,有一批志願者自發的,白天給居民送菜,晚上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

陳杰就是其中一位。開車時穿著防護服,醫務人員上下車之前都要用酒精噴壺消毒,上車前量體溫,回家前在大街上把防護服脫掉。

在他告訴妻子準備當志願者時,妻子眼睛都紅了,陳杰開玩笑的說:"沒事的,我還要給你攢嫁妝的。"

這就是武漢普通的出租車司機,大難面前義薄雲天,大義凜然,妻子也是豁達大度,萬般不捨但心裡的善良讓他沒有阻止陳杰去做志願者,愛他就成全他。

當被問到害怕嗎?

不害怕是假的,但害怕之餘,依然在做貢獻,這就是疫情下的武漢普通人。其他人有需要,陳杰這樣的人就克服內心的恐懼,衝鋒陷陣。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另一位志願者叫大象,他說:"剛開始接志願者的時候每天都要到晚上十一二點,有時候還到凌晨1點,那幾天都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當時感覺不累,但是一躺到床上,好累好舒服。"

每天在外奔波,除了辛苦,也不能按時吃飯,他就在車裡放了兩箱黃桃罐頭,餓了就開一瓶充飢。

一次,給醫院送完醫療物資後,車停在路邊,他打開一瓶黃桃罐頭,大冬天的,三兩口就把冰涼的罐頭吃完了。

除了幫助醫院和社區,大象還給疑似感染的志願者送物資。

有一次,大象接到求助電話,送一位腎病患者去醫院做透析,但是除了口罩什麼都沒有。志願者丹丹知道後,就盡全力幫他想辦法。

後來熟悉了之後,丹丹才慢慢告訴大象:"她已經有了頭痛,胸悶,咳嗽等症狀。"但是依然在活動募集群裡面工作。

大象想:她幫了這麼多人,我一定要去幫她。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於是,大象就定期給她送菜和送藥,每次都是把東西放到小區門口的長椅上,然後打電話叫丹丹下來取。

可能因為身體不適在休息,打了幾個電話都沒接。等了一會兒,丹丹拖著疲憊的身體出現了。

她走的很慢,把藥和菜裝到袋子裡,還轉身對車裡的大象揮手,彷彿是在說:"謝謝你,我還好。"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看到漸漸遠去的身影,拿著藥和菜走兩步就要歇息一下,大象動容的說:以前很要強,但是現在像80歲的老奶奶,一下就累趴了。

看的好心酸,也許有人會說,這個時候最好的選擇不應該是在家待著呢,為什麼要出來受累還是冒著生命危險?

大象說:"身後就是家人,朋友,鄉親,汶川我都去救助過,現在是自己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城市"

我想總得有一束光,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武漢依然有序的運作著,每個人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身邊的人共渡難關。

大姐會把新鮮的菜摘好分給小區的住戶,每天都放在空曠的位置,讓他們自己去拿。

做這些事情的同時,心裡是害怕的,回家也不敢碰孩子。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單親媽媽李少雲也報名了做志願者了,考慮到她還要帶孩子不方便,就沒有通知她上崗。但她也想出一份力,就在群裡發一些需求信息,幫想去醫院的患者聯繫救護車。

每天都會給車裡消毒,隨時做好出車準備。

《在武漢》:心裡害怕回家不敢碰孩子,每個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這就是真實的武漢,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在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

鍾南山說:"武漢可以挺過來的,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現在看來這話很正確,每位武漢人都有英雄基因,力所能及的保護城市,給身邊的人傳遞正能量,給這座城市帶來溫暖。

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