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古老的道教文化與日漸興盛的影視行業相結合,就像是老樹上嫁接的新枝,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道教文化依託於現代的傳媒方式,將道教的理想境界具體化地呈現出來,把道教思想中的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對接,讓更多的人理解道教精神,在急速發展的社會中尋得心靈的安頓。而影視作品則從道教傳統中找尋到創作的靈感和素材,昇華作品的精神內核,展現媒體真切的人文關懷。

人們在早期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道士形象往往比較固化,且充滿了神秘主義氣息。特別是在影視業發展初期,銀幕中的道士大抵充當扮演捉鬼畫符、招搖撞騙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道士相差甚遠。


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86版西遊記劇照,來源網絡


如電視劇《西遊記》中的道教神仙大多是作為反面形象出現的,他們在唐僧取經的西天路上人為設置了種種礙障。這些角色雖然極大增強了劇情的曲折性,卻嚴重背離了道教主張的“逍遙”“不滯於物”精神。

同樣,1987年電視劇《紅樓夢》中也塑造了很多的道士形象:巫術害人的馬道婆,鑽營取巧的王一貼,沉迷於煉丹、穿著道袍示人的賈敬,位高望重的張道士。這些角色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折射出道教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深刻影響。但問題在於,上述角色展示出的僅是傳統道教實踐中相對落後和片面的成分,不能真正代表道教文化,片面的道士形象塑造無疑會對觀眾造成誤導。


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87版紅樓夢劇照,來源網絡


當然也有少量從正面塑造道士形象的影視作品,最著名的莫過於90年代風靡一時的武當張三丰系列。可惜的是,這類影視作品著意於借用這些傳奇人物的身份來敘述武打故事,而沒有對道士形象進行深入發掘,因此未能觸摸到他們身上所承載的歷史使命、文化內涵和人文特質。


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2001年版倚天屠龍記 武當掌門張三丰


總體而言,由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影視製作多囿於劇情、資金、週期等因素限制,無法對這些充當輔助角色的道士形象進行深入的現實性考量和立體化塑造,致使這一時期影視作品對道士形象的塑造和理解,大多停留在武術、符法、捉鬼等道術層面的渲染,表現手法也較為淺顯和直白。

進入21世紀以來,新的科技和思想更新了人們的認知水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個性的發展,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道教思想中對“人”這一主體的深刻洞見和價值探討正可為人們提供借鑑,應用到影視作品中更是大放異彩。


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95版神鵰俠侶劇照,來源網絡


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根據金庸小說拍攝的武俠劇系列。其中,電視劇《神鵰俠侶》對道士的塑造尤其深刻,赤煉仙子李莫愁借一襲道袍遮蓋住被世間愛恨情仇折磨得傷痕累累的心,令人唏噓不已;廣寧真人郝大通畢生修煉,卻因誤傷人命而悽愴終老……熒幕上的道士形象一改昔日的刻板與單一,有了常人的複雜情感,使得角色人物變得更加真實和立體,激發了觀眾對生命價值的重新思考:道士只是在修道路上跋涉的“人”,入道不是為了逃避苦難,乃是為了參透生死、探究人生的終極意義。

在這些作品中,道士不再只是灰頭土臉地穿梭於民間降妖作法,而是飄逸瀟灑地昂首於高山之巔聽風悟道、縱橫於塵世之上懲惡除奸。當然,這些道士形象經過創作者的藝術加工,有較大的虛構成分,並不能等同於他們的真實經歷。

此外,一大批專門展示道士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湧現。如2013年公映的電影《止殺令》就依託真實的歷史題材,詳述了74歲的全真派道士邱處機遠赴大漠,行程35000裡,勸善成吉思汗止殺愛民的故事。其中,道教的宮觀、醫術、符籙、齋醮、武術及處世哲學、價值理念等均以獨特視角呈現出來,可謂是真實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讓觀眾在短短兩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深切地感受道教文化。


古樹新枝俏 影視劇中的道教

2013年上映電影《止殺令》劇照,來源網絡


影視作品中道士形象從簡單、片面到立體、豐滿的轉變,是業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表徵。

隨著道教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廣泛,影視媒體開始關注道士角色身上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思想價值,影視製作也力求道士形象的豐滿和逼真,不斷強化道教思想對人生的啟迪意義。影視作品中道士形象的巨大轉變,折射出當今社會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在此背景下,人們對道教文化的認知更加理性和深入。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有著悠久歷史,其中蘊含著諸多治國理念和人生智慧,對道教文化的尊重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拍攝道教題材的影片時,創作團隊需要不斷“充電”、認真“補課”,力爭在傳統文化方面做足功課。編劇、導演和演員只有充分了解角色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切實感受宗教人物的內心情懷,才能將人物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影視創作不應帶有個人偏見、隨意的臧否宗教領袖,更不能為了劇情需要而肆意篡改歷史,傷害道教界人士的情感。

此外,道教實踐中包含了不少複雜、獨特的齋醮科儀和行為禁忌、清規戒律,影視工作者應對基本的宗教常識進行一番瞭解,尊重道門規矩,切忌譏諷、歪曲和褻瀆。影視作品脫胎於文學創作,而文學創作又往往長於藝術想象,失於現實考量。這就要求編劇們在整理作品的過程中妥善處理好道教出世精神與入世實踐的二元張力,協調好藝術與真實的平衡關係,絕不能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正確認識和深入挖掘道教文化這一精神寶藏對影視創作者來說至關重要。道教並非一味地強調隱居山林、不諳俗務,更多的是推崇慈愛眾生、包容萬物。這種“大愛”精神連同那份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是道門中人世代傳承的精神財富。正如《止殺令》中展現的畫面:每個人都期望能從日出之地走向日落之城,讓平凡的生命變得有始有終。但是,路長命短、無常早至,莫若暫停疲憊的雙腳,撮一把黃土,讓慾念隨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