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1. 創造更多價值

《成為》(Becoming)

作者: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如果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定要聽聽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建議。這本書包含米歇爾·奧巴馬的回憶錄,述說她如何走出衰落的芝加哥南城,成為律師和第一夫人,以及白宮生活的幕後故事。新出版的《成為》日誌(A Guided Journal)中還有150多個鼓舞人心的問題和摘錄,幫助讀者重新發現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不要求盡善盡美,”她寫道,“也不管你最終究竟能走到哪裡,我們只希望終有一天,你能夠獲得理解,得到傾聽,能夠擁有屬於你自己獨特的故事, 發出你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2. 認識新朋友

《與陌生人交談》(Talking to Strangers)

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與陌生人交談是一件矛盾的事:我們既需要跟他們交談,這在人生的成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我們中的大多數又很不擅長和陌生人交流。格拉德威爾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覺得謊言比真相更動聽。

格拉德威爾是《紐約客》的記者,寫過《異類》《引爆點》等暢銷書,書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弱關係”等理念風靡全球。在這本書中,格拉德威爾分析了許多歷史事件和刑事案件:為什麼英國首相張伯倫認為他可以信任希特勒?為什麼我們如此輕易地相信阿曼達·諾克斯是冷血殺手(被指控殺害室友,雖證據不足,但因表現“冷漠”而被人們認為是兇手)?……作者通過這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帶我們穿越人類誤解的歷史和心理學,掌握“識人”的學問。

2019年9月,格拉德威爾這樣說道:“重要的是幫助讀者反思自身及社會的行為方式,並用新的方式來思考這些問題。這是一本勵志書籍,它給出的是建議和提示,而不是改善生活的處方。”


3. 成為更好的父母

《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作者:菲利帕·佩裡(Philippa Perry)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也許你是一位工作父母,你的孩子彷彿從不入睡,也從不放慢速度——不是敲打平底鍋、戳插座,就是喊著要更多的糖和電視節目。這讓你感到疲倦,沮喪不已,很難保持冷靜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長,但還可以變得更好:菲利帕·佩裡的這本暢銷書,將幫你打開育兒的新視野。

與一般的“育兒手冊”不同,這本書並沒有把養育孩子當做令人生畏的雜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處理的麻煩,也不是一個需要精益求精的項目。育兒是一種關係,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歸根結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僅會使他們以後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且也會使你自己變得更好。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關於“關係”的書——我們與孩子的關係,與自身的關係,與過去的關係,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4. 少吃肉

We Are The Weather

作者:喬納森·賽峰·弗爾(Jonathan Safran Foer)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事實證明,健康飲食的人為地球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當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個發現也許能激勵你改善飲食習慣。作者的論點可以歸結為,地球母親正在抱怨那些食用大量肉類的人。

相較於素食者和純素食者,肉類生產工業需要消耗兩倍的土地、砍伐兩倍的森林,來養活飲食以肉類為主的人。作者並不是倡導人們完全戒掉肉食。只是建議適當均衡飲食,少食肉;多吃素食不僅有利於自己的健康,而且還能為環境做出貢獻。


5. 改變習慣

《微習慣》(Tiny Habits)

作者:BJ ·福格(BJ Fogg)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想要戒掉一個壞習慣,最好的方法是培養一個好習慣來替代它。硅谷傳奇人物、行為科學家BJ ·福格認為,培養好習慣能使人們更加快樂,健康和高效。

福格開創性地提出,改變習慣的關鍵並不是意志力,而是策略。你應該著眼於那些容易改變的具體事物。比如,你不應該說“剔我的牙”,而應該說“剔這顆牙”;不應該說“冥想五分鐘”,而應該說“深吸一口氣”;不應該說“每天早上吃一個蘋果”,而是說:“煮完咖啡後將一個蘋果放在櫃檯上。”


6. 整理生活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Goodbye, Things: On Minimalist Living)

作者:佐佐木典士(Fumio Sasaki)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36歲的佐佐木典士曾一度被繁瑣的生活困擾著。而現在,他只有一個可捲起的床墊,三件襯衫和四雙襪子。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後,他開始感到越來越幸福。學習佐佐木典士的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你也能體會到這種幸福。

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像苦行僧一樣,拋棄所有的物資,睡在光禿禿的地板上;而是從清理衣櫃等身邊的物品著手。這本書還探討了極簡主義背後的哲學,並提供了許多簡單易行的減物規則:捨棄一年沒用過的物品;別人有的物品可以借;以制服的概念搭配服裝;將難以捨棄的物品拍成照片……這些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所有人過上更簡單、幸福、充實的生活。

他寫道:“全面實踐這種生活方式後,我發現最大的好處不是房間整潔、心情變好,或打掃起來很方便等顯而易見的好處,還有更本質的內涵。我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重新定義每個人都渴望的'幸福'”。


7. 做出更好的決定

《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我什麼時候應該辭職?我應該如何撫養孩子?我應該把票投給哪位名人?……我們所有人都被迫應對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決策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們定義了我們是誰,並塑造了我們的未來。麻煩在於,我們的大腦中已經預置了許多錯誤和偏見,這些成見很容易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如果我們想做出更好的決策,就需要了解我們頭腦中的偏見,並找到克服這些偏見的方法。

《思考,快與慢》於2011年首次出版,顛覆了我們對人類思維方式的認知。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學家,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書中很好地解釋人腦做決定的機制:

我們的大腦中有快與慢兩個系統。“系統1”是無意識的、衝動的;“系統2”則是有意識的、周全的。然而,“系統2”卻非常懶惰,經常在“系統1”衝動反應時休息,這就導致了錯誤和偏見的出現。卡尼曼提供了很多切實可行的見解和建議,對我們認識心靈的機制很有啟發性。


8. 減少社交媒體使用

《十條立刻刪除你的社交媒體賬號的理由》

(Ten Arguments for Deleting your Social Media)

作者: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根據Global Web Index發佈的報告,網絡用戶平均每天在社交網絡和信息平臺上花費2小時22分。如果將這段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可以煮71杯茶,讀大約33,000字的書,或進行三個療程的深層心理治療。拉尼爾認為,後者對我們的生活更加有益。

杰倫·拉尼爾是硅谷的異類,也是科技領域最受尊敬的人。作為互聯網富有遠見的先驅之一,拉尼爾認為社交媒體是有毒的:它使我們更加悲傷、易怒、缺乏同情心,更加部落化和孤立。Facebook、Google等科技公司會對用戶進行持續監視和潛意識操縱,通過用戶的在線活動(隱形的數字勞動)來獲利,而用戶從中獲得的回報卻很少(有時甚至根本沒有)。

如果你開始覺察,停下反覆查看是否有人給你的內容點贊,會讓自己感覺更好,那麼這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


9. 升職

《人性的弱點: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

(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作者: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人性的弱點》是有史以來最暢銷、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圖書之一。它被稱為勵志書籍的鼻祖,目前在全世界的總銷量已超過1500萬冊。

卡內基寫作《人性的弱點》時,資本主義大工業剛剛興起,這本書大概針對的是渴望向上爬的年輕員工。標題“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似乎反映了商界的共同利益取向:不是“交朋友”,而是“贏得朋友”:讓別人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不過,如果讀讀這本書,會發現卡內基的觀點比標題所暗示的更加溫和,更加人性化。書中所講的道理很簡單,而且比第一眼看上去更容易理解:“你如果關心別人,在兩個月內所交的朋友,就比一個等待別人關心自己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人們不但對你我不感興趣,對任何人也不會感興趣,他們早晨、中午、晚上關心的只是他們自己。”

我們不都需要經常這樣提醒一下自己嗎?


10. 保持樂觀的心態

《老實人》(Candide)

可能在2020年幫你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書單

在那些殘酷而黯淡的日子裡,人們很容易感到悲觀失望。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請當心:伊利諾伊大學經過11年的研究,在2015年發現,樂觀的人保持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的可能性,約為悲觀者的兩倍。如果你正陷入消極悲觀的狀態中,你需要多讀讀《老實人》——一部“希望朋克(hopepunk,指面對逆境追求積極目標的文藝作品)”的終極範本。

《老實人》由伏爾泰創作於1759年,是一部具有顛覆性的經典諷刺作品。小說的背景是無止境的迫害和戰爭:“老實人”甘迪德被逐出家門,在環球旅行中,甘迪德一次次經歷天災人禍。但是,儘管經歷了各種無法形容的暴行,他的樂觀主義始終沒有被厭世的犬儒主義擊潰。

這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不要憂慮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而只管那些自己能做的(“還是種咱們的田地要緊”)。“老實人”是不朽的,因為它揭示了一個人類生存中的悖論:我們雖然生活在一片混亂之中,但內心卻渴求穩定的事物;因此,我們只能在心中盡力地創造這種狀態。


內容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